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上泗山歌
钱塘人物
 
赵抃与杭州
来源:  作者:  日期:2015-06-17

赵抃与杭州[1]

浙江省社科院  白效咏

赵抃字阅道,北宋衢州西安(今衢州市)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薨于神宗元丰七年八月(公元1085),谥曰“清献”。《宋史》将他与包拯、吴奎、唐介同传。他于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中进士乙科,被任命为武安军节度推官,从此步入仕途。此后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并多次出为地方官。在朝为台谏官,“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铁面御史’”;在外为郡守,也多有善政,史称其“治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2]赵抃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北宋仁宗晚年表面繁荣昌盛而实际矛盾丛生到神宗初年的大变革时期,其间大政方针的制定和重要人事的变迁,他都是见证人和参与者。他劾罢宰相陈执中、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力阻王拱辰宣徽使之命与陈升之枢密副使之命,并与王安石因变法问题发生争执,他的所作所为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还四次入蜀,为稳定四川作出杰出的贡献;督巡河北,变通处理招募义勇的问题,“坐者得免而募亦随足”[3];在越州采取积极的赈灾措施,顺利地度过了因旱灾而引起的大饥荒,活生民之命数万,这些活动都受到当时人民的爱戴和士大夫的称道。赵抃不仅政绩斐然,其文采也粲然可观,有《清献集》传世,收其所为诗歌及奏议,四库馆臣在提要中称“其诗谐婉多姿”,并移皮日休评宋璟《梅花赋》“轻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语来评价他的诗歌成就。赵抃在北宋士大夫中的声誉颇佳,被苏轼誉为兼有“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宋神宗亦称其“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上如晋叔向”,他还被三朝元老韩琦推为“世人标表”。都显示出他在历史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在浙江历史文化名人中,赵抃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值得浙江人民骄傲的乡贤。

有幸的是,这位乡贤也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晚年曾两度出任杭州知府,为杭州留下了善政美谈,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览杭州湖山之胜。

一、 两次出任杭州知州

赵抃第一次与杭州结缘是在熙宁三年(公元1061),正值熙宁变法新旧两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此前,赵抃于治平四年(公元1067)九月开始登上政治生涯的巅峰,胜任参知政事,与时任宰相的曾公亮、富弼等共同主持朝政。“公与富弼、曾公亮、唐介同心辅政,率以公议为主”,“(赵抃)感激思奋,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密启以闻”。[4]可以说是赵抃政治生涯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这巅峰期并未维持多久,随着王安石地位的上升,并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着手推行新法,富弼、赵抃等与王安石的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处境也越来越艰难。魏泰《东轩笔录》卷九云:

熙宁初,富郑公弼、曾鲁公公亮为相,唐质肃公介、赵少师抃、王荆公安石为参知政事。是时荆公方得君,锐意新美天下之政,自宰执同列无一人议论稍合,而台谏章疏攻击者无虚日,吕诲、范纯仁、钱顗、程颢(笔者按:原作“钱颢”,校者据《三朝名臣言行录》改。)之伦尤极诋訾,天下之人皆目为生事。是时郑公以病足、鲁公以年老,皆引例去,唐质肃屡争于上前,不能胜,未几,疽发于背而死,赵少师力不能胜,但终日叹息,遇一事更改,即声苦者数十,故当时谓中书有生、老、病、死、苦,言介甫生、明仲老、彦国病、子方死、阅道苦也。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赵抃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反对变法的主张也不被神宗采纳,遂自求去。章凡五上,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赵抃治理州郡,素以为政简易、宽厚爱民知名,英宗曾誉之为“中和之政”。杭州的一些无赖刁民以为赵抃仁厚可欺,逆料他治杭州也肯定会以宽简为主,竟然骈聚为盗。赵抃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遂施以重手,严厉打击,择其重者黥配他乡,很快起到震慑作用,使其余的无赖都遁逃他乡。赵抃这次出知杭州,时间并不长,据乾道《临安志》记载,赵抃于熙宁三年四月己卯到任,当年十二月庚申卸任,前后不过八个月。

这次出任杭州知州时间虽短,但赵抃却对杭州充满了眷恋之情,他在离开杭州赴任青州市留下了一首“别杭州”的诗:

政成五月愧前贤,又向东风解画船。

却羡乐天诗里道,皇恩曾许住三年。

到了青州之后,赵抃依然对杭州的湖山之美恋恋不舍,并赋诗述怀:

早暮涛声绕郡衙,湖上楼阁衬烟霞。

浑疑出处神仙地,不似寻常刺史家。

假守半年无惠爱,退公连日不喧哗。

东州久发南归梦,却念重来未有涯。[5]

赵抃第二次出知杭州,是由知越州任上移来。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六月改知越州。这时两浙遭受罕见的旱蝗灾害,“米价踊贵,饿死者什五六”[6]。在其它州郡严令禁止擅增米价的情况下,赵抃“独榜衢路,任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者”。[7]又乘机下令修缮城墙,让老百姓自食其力。在赵抃的努力经营下,“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将越州人民在大灾荒之年的灾难减至最低,曾巩为此还专门作《越州救灾记》来歌颂他的功绩。赵抃在越州前后三年,熙宁十年(公元1077)五月癸亥,赵抃由越州任上以资政殿大学士、谏议大夫移知杭州,并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致仕。杭州,成为了赵抃仕途的最后一站。

赵抃来杭州时,杭州的旱蝗灾害不减越州,但由于此前杭州的知州更换频繁,苏颂、章惇等任期均不满一年,章惇甚至未曾到任,所以州政荒废,未能象赵抃在越州任上那样采取行之有效的救济措施,人民所受灾害尤甚。当时朝廷也有人提出借机修杭州城,让人民以劳役来换取救济的食物。这种方法赵抃在越州时也曾推行过,但现在杭州的人民已经在饥饿中挣扎了好久,哪有力气修城?赵抃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

赵抃在任上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奏请朝廷重修了故吴越王钱氏之坟庙。钱氏政权在当时大兴水利,修筑海塘,保护农桑,对强大的中原王朝屈膝称臣,采取“休兵息民”的战略方针,在战乱频仍的五代为两浙人民营造了较为和平、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得杭人民心。钱氏于公元978年纳土归宋后,在钱塘、临安两地的坟庙长期缺乏修缮维护。由于年久失修,芜废不治,杭州父老有见之流泪者。赵抃十分推崇吴越王钱俶为了避免两浙人民遭受战火蹂躏而主动纳土归宋之举,这次来杭州上任后,对钱氏的后人及坟庙比较关心,并与钱氏后人出家为道士的钱自然有交往。《清献集》卷五今存赵抃《送杭州道士钱自然》诗一首:

帅王归觐息兵鋋,吴越蒙恩过百年。

世赏至今轩冕盛,真孙宜作地行仙。

为表彰钱氏纳土归顺的忠诚,同时也安抚杭州之民,赵抃奏请朝廷修治钱氏在钱塘及临安的坟庙,并改以龙山废佛祠妙音院为观,以钱自然为主持,负责管理钱氏在钱塘的坟庙:

 

吴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有一,皆芜废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皇宋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死守以抗王师,积骸为城,酾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其国,如去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右扶风修理其祖父坟茔,祠以太牢。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祠曰“妙音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坠,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8]

朝廷批准了赵抃的奏请,改“妙音院”为道观,赐名“表忠观”,并同意赵抃推荐的钱氏后人钱自然主持,负责管理在钱氏钱塘的坟庙。在临安的坟庙者另付净土寺僧人道微管理,并每岁各许度一人。以两地钱氏田产租税为管理维护钱氏庙坟的经费。后来,苏轼作“表忠观记”以记其事,并刻石立碑。苏轼所书的《表忠观记》也成为书法史上的少

赵抃治理杭州的政策,以宽简为本,得到杭人的拥护,后人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名臣言行录》谓:“赵清献再守杭,天下剧郡,清献从容为之,其政本于孝悌,不严而肃,民莫敢犯。”以至于把他比作《史记》、《汉书》中所载的那些古代循吏。这样的评价恐怕并非全是溢美之词。元丰二年,在赵抃的一再恳请下,朝廷同意他告老,加太子少保衔致仕。赵抃时年七十二岁,从此他彻底脱离政治上的纷争,过起优游山林的神仙生活。赵抃致仕六年后,于元丰七年(公元1077)在其子赵屼的陪同下重游杭州,“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9]这种情况,于古于今,并不多见。这也是赵抃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出游,在杭州病发,回到故里衢州后两天即驾鹤西去。

赵抃两次出任杭州知州,尽管时间都不长,但对赵抃而言则有着特殊的意义。杭州与衢州同属两浙路,在古代,官员出任地方官有着较为严格的回避制度,即不得在故乡任官。宋代常常以德高望重的官员出任故乡官员作为特殊的奖赏,表示朝廷对他的信任。赵抃获此殊遇,自然非常高兴,在晚年的“述怀”诗中回顾自己一生的仕宦生涯时,把知杭州的经历同他知成都府、出任参知政事并列为值得回忆的三大荣耀:

三十年前一布衣,烂柯山下骤鸣飞。

梦刀蜀国青天上,衣锦杭州白昼归。

曾预机衡蒙帝眷,自同葵藿向晨晖。

东斋事少愚知幸,平岚终日面翠微。

可见,两次出任杭州知州,对赵抃来说,是人生极为看重的经历。

二 、赵抃与杭州名胜及在杭州的题咏

赵抃两次出任杭州知州,时间虽然都不长,前后加起来也就三年左右的时间。在他第二次出任杭州知州时,已臻老境,屡次上疏乞休,未蒙获允。在政治上,不赞同新法的他与当权的王安石多次冲突,被迫靠边站。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寄情山水、徜徉风月,在“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的杭州饱览湖山之胜,并留下了大量的题咏。此间,赵抃的同年好友程师孟知越州,两人仿效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时与出任苏州太守的元稹诗篇赓续之故事,“好追元白递诗章”[10],诗筒往来,不亦乐乎。
在此期间,赵抃的诗歌创作迎来了高潮,就现存《清献集》所收诗歌来看,此时的诗歌明显多于它时。杭州不少的名胜,如风水洞、灵隐寺、双竹寺、孤山、西湖、开化寺、普应院、望越亭、清风阁、上天竺寺、六合寺、江湖堂、烟霞洞、有美堂、中和堂、虚白堂、望海楼、望湖楼、清暑堂、巽亭、介亭等都留下了赵抃的游踪和题咏。此外,赵抃还留下了一些关于杭州风俗人情及政事的诗篇,如上元观灯、武林阅兵等,为杭州留下了一笔历史文化财富。今将《清献集》中所存有关杭州的题咏辑录如下:

初赴杭州游风水洞

风月有声连水洞,听风观水暂闲身。

杭州未入从容甚,且与南山作主人。

 

 

题灵山寺

我为灵山好,登留到日曛。

岩幽余暑雪,钟冷入秋云。

篇咏惟僧助,尘烦与俗分。

明朝入东棹,因得识吾文。

 

 

题杭州双竹寺

粉箨双双脱,修篁两两高。

同心齐管鲍,并节汉萧曹。

寒岁霜威御,炎天暑气逃。

此君真可异,吟绕不知劳。

 

 

次韵林希喜赵少师概游杭

维岳生台辅,于时正典刑。

我尝同政府,公早谢明廷。

官贵跻三少,身闲越八龄。

所难惟寿算,岂易是康宁。

求旧心犹壮,寻幽足未停。

宋都俄暂别,吴语喜重听。

宗契今逾厚,交情久可铭。

摛辞工咏物,吐屑妙谈经。

岚色迎红斾,湖光动彩舲。

游名多写壁,燕席旋张屏。

忽遇瀛洲客,新辞使者星。

承恩来玉陛,莅事傍沙汀。

厌赏尘中景,思登野外亭。

爱忘嘉意重,溢美雅章形。

叙远才超绝,搜奇思杳冥。

道山宁久去,归路入云青。

 

 

登开化寺白贲亭

秋霁涛江气象宽,龙山亭耸凭云端。

老僧欲快吾心目,旋剪当窗竹数竿。

 

 

题杭州普应院偃松

老松低偃四时荣,太守重来眼为青。

密叶动摇翔凤势,深根盘屈卧龙形。

毎荣狂客春携酒,长庇闲僧昼看经。

一百年来霜雪操,肯随群木漫凋零。

 

 

登望越亭寄程给事

望越亭无一点尘,迢迢东首座凝神。

雨余岫色浓如黛,日出波光烂若银。

我类武陵归去客,君为蓬岛上头人。

谁知老守吾乡便,得与诗翁作善邻。

 

 

清风阁即事

庭有松萝砌有苔,退公聊此远尘埃。

潮音隐隐海门至,泉势潺潺石缝来。

夜榻衾绸仙梦觉,晓窗灯火佛书开。

休官不久轻舟去,喜过严陵旧钓台。

 

 

杭州上元观灯二首

元夕观灯把酒杯,宾朋不倦醉中陪。

一轮丹桂当天满,千顷红莲匝地开。

烟火楼台高复下,笙歌巷陌去还来。

因民共作连宵乐,直待东方明始回。

初逢稔岁初改元,元夜从游驾两轓。

曲寺水灯多巧怪,河塘歌吹竞喧繁。

安排百戏无虚巷,开辟重关不锁门。

愿以民心祝尧寿,众星高拱北辰尊。

 

 

武林即事寄程给事

乞得钱塘下九天,徙从青社复三川。

坤维十往万余里,吴分重来七八年。

鉴水坐遥怀旧治,柯峰归晚愧前贤。

东州赖有微之约,曾寄诗筒递百篇。

七十随缘岂有由,乐天曾不厌杭州。

青山未隐如千里,白首重来又九秋。

月窟仙人遗桂子,海门神物助潮头。

自惭老守无心力,坐镇吾民静即休。

 

 

上天竺寺石岩花

对植齐开古梵宫,欲求精笔画难工。

直将春占三旬盛,谁谓花无十日红。

未羡山桃资客笑,且陪庭柏作家风。

遍寻他处都无此,宝殿前头只两丛。

 

 

次韵赵概题六合寺壁

上方楼殿已幽深,更向诸峰胜处寻。

金摆池鱼惊俗眼,琴调山溜写清音。

红芝九本初无种,翠柏千株自有心。

众羡宫师康且寿,始知功德积来阴。

 

 

陪赵概游西湖兼简坐客

丝管喧喧拥画船,澄澜上下照红莲。

一尊各尽十分酒,四老共成三百年。

北阙音书休忆念,西湖风物且留连。

杭民夹道焚香看,白发朱颜长寿仙。

共泛湖光范蠡船,持杯欢客倒金莲。

此时朋契偕行乐,何日君恩许引年。

照水暗知华发改,倚楼高与紫云连。

安车盛暑盘桓好,况是人间一散仙。

 

 

杭州鹿鸣宴示诸秀才

秋闱贤诏出严宸,郡国详延在得人。

豹变文章重君子,鹿鸣歌咏集佳宾。

初闻素履称乡闬,终起英名动缙绅。

预想帝庭俱唱第,重光荣宴杏园春。

 

 

游元积之龙图江湖堂

高堂游赏兴无厌,况是江湖两得兼。

白傅阁危犹下视,子胥涛远更前瞻。

盘桓鼓吹风光盛,掩映烟波气象添。

太守老来难久恋,柯山朝暮欲归潜。

 

 

同毛维瞻度支游烟霞洞

洞有烟霞寺挂牌,武林奇处称吟怀。

出城旌旗非虚往,同里交朋喜得携。

鹢首西征随浪远,雁行南过入云排。

恩隆魏阙朝天日,寒晚鸣珂上禁街。

 

 

武林阅兵

吴天霜晓弄寒晖,金鼓喧阗大阅时。

帐下万兵听号令,军中诸将肃威仪。

采侯命中连三箭,花阵分排卓五旗。

愧乏韬钤当重寄,儒生初是学书诗。

 

 

题孤山寺湖上阁

孤峰诸寺耸云楼,寺脚周环枕碧流。

和靖久居勤赋咏,乐天临别叹勾留。

拏舟直度闲千骑,佩印重来仅十秋。

预约前春挂冠去,湖山阁好唤休休。

 

 

杭州八咏

有美堂

城在东南诚第一,江湖只向座中窥。

斯堂占胜名天下,况有仁皇御制诗。

中和堂

老来重守凤凰城,千里人心岂易平。

乐职古贤形颂叹,中和诗不为虚名。

清暑堂

江上潮音晓暮闻,天饶风月地无尘。

自怜清暑堂中景,容得衰翁未退身。

虚白堂

松萝潇洒似居山,宾退公余半是闲。

谁谓乐天虚白意,只传诗句落人间。

巽亭

越山吴水似图屏,妙笔无缘画得成。

闲上东南亭上望,真疑身世似蓬瀛。

望海楼

潮神千里若云雷,日月如期朝暮来。

景觅东楼天下少,帘帷长对海门开。

望湖楼

倚棹渔舠恣往还,澄波如鉴照群山。

绕湖三百浮图寺,秪是凭楼一瞬间。

介亭

介亭群石似飞来,深插云林两两排。

占得群峰最高地,翠姿何处有尘霾。

作者简介:白效咏(1975-),山东金乡人,历史学博士,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宋史、秦汉史与思想史。


[1]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浙江省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立项课题《铁面御史赵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3JWYB02。

[2] 苏轼:《苏轼文集》卷17《赵清献公神道碑》,中华书局,1986年。

[3] 苏轼:《苏轼文集》卷17《赵清献公神道碑》,中华书局,1986年。

[4] 苏轼:《苏轼文集》卷17《赵清献公神道碑》,中华书局,1986年。

[5] 赵抃:《清献集》卷4《青社有怀杭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2,神宗熙宁十年五月癸亥条,中华书局,1979年。

[7] 李焘:《长编》卷282,神宗熙宁十年五月癸亥条,中华书局,1979年。

[8] 苏轼:《苏轼文集》卷17《表忠观碑》,中华书局,1986年。

[9]苏轼:《苏轼文集》卷17《赵清献神道碑》,中华书局,1986年。

[10] 赵抃:《清献集》卷4《送程给事守越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相关内容
红色人物:唐敦禄——中共下浙皖特委委员 2024-03-27
红色人物:茅丽瑛 “孤岛”抗战女杰 2024-03-22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东汉著名隐士——严光 2024-03-20
余杭人物春秋:余杭谪滇名幕平显小考 2024-03-15
余杭人物春秋:柔道鼻祖陈元赟 2024-03-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