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禹杭履迹
 
「城纪精选」淳佑桥的八百年
来源:杭州网  作者:夏斯斯  日期:2023-04-21

本文导读——

淳佑桥并不起眼,杭州这样的古迹太多了。但如果留心去看,它又确实不一般,在它八百年的历史里,我们看到了多少风云和沧桑。

它矗立在杭州的内河东河之上。时间的河流,这是我们经常所比喻的,而杭州的历史,也的确以水而兴,西湖、钱塘江、运河……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理、坐标和流向四个角度来诠释这座我们无比热爱的城,水是城市的灵魂,它不仅雕琢了城市的形状,同样也一点一点沁润着城市的气质。

淳佑桥便是一种见证,也是对杭州这座水城的诠释:在时间的回望处,这座小小的桥斑斓起来,摇曳生姿,像是时间本身的深度。

遥想八百年来,在这座桥上走过的人不计其数,他们与这座桥的缘分,就像我们与这座城市的缘分,带着属于我们自身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一部交响乐中的音符。而最终,如果我们有心,站在淳佑桥俯瞰东河河面,我们能看到自己的脸庞。(李郁葱)

dc54564e9258d109742dd85b6b782cb46d814d3d.webp.jpg


正文从这里开始——

淳佑桥的八百年

在建国中路与金鸡岭之间,解放路以南、清泰街以北,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东河,名曰淳佑桥。桥东的淳佑桥东弄、桥西的淳佑桥西弄、桥西北的淳佑亭,皆由此桥名衍生而来。桥东正对杭二中东河校区,该校教师曾作《劝学赋》,其中的“缘起淳祐水梁之东堍,文脉渐兴”,即谓此桥。

“文脉”的另一端是市井烟火。从淳佑桥往西走,巷陌店肆连门,居民区里的老人在藤椅上闲坐。桥西南有宪法公园,沿河两侧是健身步道,岸边垂钓者如老僧入定,悠然自得。一旁坐落着水上巴士7号线浙二医院码头,盈盈碧水将东河诸桥串珠成链,清理河道的船只行驶其间,泛起溶溶翠浪。

周遭林竹翳(音yì)如,满目的青绿隔离了市衢的喧嚣,淳佑桥自据一隅,人迹偶至。于此倚槛凭栏,在看风景的同时自成一道风景。八百年来的人和事,随着露夕莲炬、霜晨菊船,从宋元明清的柳花烟月中迢遥而至,隐隐浮现于寻幽者的眼帘。

d01373f082025aafc798bac947cd4b6f034f1a32.webp.jpg

说淳佑桥,先说说这位南宋唯一出阁的公主

淳佑桥,原名“淳祐桥”。成书于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的《淳祐临安志》中始有其记载,由桥名推测,它大概建于淳祐年间(1241—1252),迄今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淳祐是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前后十二年,为理宗朝使用最长的年号。

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的后宫诞生了一位皇女,此时的她还没有封号,姑且称之为“淳祐公主”。公主的生母贾贵妃容貌出众,宠冠六宫,然而天不假年,在淳祐七年(1247)女儿七岁时便薨逝了,把荣宠留给了娘家弟弟——公主的亲舅舅贾似道,此后愈加平步青云。

淳祐九年(1249),姿色美艳的理宗新宠阎氏进位贵妃,九岁的淳祐公主有了新的母妃。次年春,为阎贵妃兴造的功德院在九里松动工,至淳祐十二年(1252)夏建成,非但耗资不菲,而且毁林无数。好事者留言:“净慈灵隐三天竺,不及阎妃两片皮。”史上流传下“阎妃乱政”的恶名,南宋王朝呈现国势将亡的颓象。假设罗隐在世,未免又要感慨“家国兴亡自有时,宋人何苦怨阎妃”了。

阎贵妃的专宠亦止于淳祐年间。新改元的宝祐元年(1253)元夕,理宗对入宫侍宴的官妓唐安安一见钟情。帝王见异思迁,而淳祐公主稳坐钓鱼台,始终独占父爱——理宗膝下别无亲生子女。可他家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理宗毕竟绕不开血缘,不愿另寻宗室子弟,只把唯一的亲侄儿收为养子。这便是后来的宋度宗赵禥,天生有智力缺陷,在位期间,朝政大权旁落于贾似道。

理宗对扶不起的养子教导甚严,对独养女儿则恩宠优厚。先是于淳祐三年(1243)册封延昌公主,嗣后进封瑞国公主、昇国公主、周国公主。二十一岁时下嫁驸马杨镇,她是整个南宋唯一出阁的公主,婚礼的盛大场面被亲历者周密记录在《武林旧事》中。为公主送嫁的是嫡母谢皇后,最终也是她以太皇太后之尊,在降元的诏书上签字,送走了一个朝代。

淳祐公主的邸馆位于安济桥,今名龙翔桥,与淳佑桥直线距离三里许。婚后进封周汉国公主,她却比生母贾贵妃还短命,二十二岁就香消玉殒。天妒红颜,诞生于淳祐年间的金枝玉叶早已“人面不知何处去”,与她大致同龄的那座小桥坐拥桃花流水,依旧笑倚春风。

3801213fb80e7becd8cd61ec930e59339b506b50.webp.jpg

一座桥和它的邻居们

据《淳祐临安志》:“淳祐桥,选锋寨后。”可知,昔日距桥不远处有一座选锋寨。“选锋”是宋代军队番号。南宋初,殿前司分设十二军,选锋军装备精良,士卒骁勇,乃其中精锐。当年这一带想必也是“军事管理区”,驻军将士们外出时,兴许就曾踏上淳佑桥。

淳佑桥西弄以西,是连通金鸡岭与佑圣观路的南班巷(一作南板巷)。南宋时,巷内居住的多为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天潢贵胄。北宋景祐年间,宋仁宗赵祯大祀于南郊,推恩特授皇族子弟为南班官,南班遂成为宗室的代称。陆游的原配唐琬,后改嫁“南班士名某”,即南宋宗室赵士程。居住于南班巷的皇亲若步出家门往东走,便会经过淳佑桥。南宋高宗、宁宗的继承人都是从宗室中寻找的,理宗时也有类似动议,这些南班宗子指不定哪天就被列入一国之君的候选名单。

在史籍中,淳佑桥常与章家桥联袂出现,它俩一北一南相邻,共事于东河,似同僚,又像姊妹。成书于宋度宗咸淳年间的《咸淳临安志》云:“章家桥,崇新门外直东。淳祐桥,章家桥北。”南宋末吴自牧的《梦粱录》云:“崇新门外直东曰章家桥,北曰淳祐桥。”

现如今,章家桥身处清泰街干道,存在感更强一些。

至于《咸淳临安志》与《梦粱录》都提到的崇新门,俗称荐桥门,是南宋临安城东城门之一,故址在今市三医院附近。元至正年间,张士诚重建杭州城垣,将崇新门东移三里改筑新门,更名为清泰门。

明嘉靖年间,淳佑桥以北架起一座新桥,名为万安桥,系当时杭州城里最高的桥梁之一。万安桥西侧的宿舟河下是南宋船官廨所在地,由于谐音,“宿舟河下”常被讹传为“苏州河下”,后来索性将错就错,教人直把“杭州错认作苏州”。东西向的横河在万安、淳佑二桥间汇入东河,整片水域洼然广阔,恰似一座巨大的“T型台”。昔年端午,这里还曾有龙舟竞渡,热闹非凡。

e7cd7b899e510fb308d9074c6313289ed3430cd0.webp.jpg

淳佑桥还被写进了明末清初的话本小说里

大约在明代,“淳祐桥”开始被写作“淳佑桥”。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曰:“崇新巷自北而西为淳佑桥,直北为横河桥。”横河已在1960年建横河公园时被填没,现在杭七中解放路校区的东缘还存有里横河桥的地名。里横河桥往西南数百米即是淳佑桥。

淳佑桥还被写进了三四百年前的小说里。明末清初,话本小说集《生绡剪》中收录了十八个短篇,故事发生的地点都集中于江浙皖,好几篇写到杭州。

第七回《沙尔澄凭空孤愤,霜三八仗义疏身》是比较精彩的一篇,作者署名“旧剑堂”。

故事讲的是明崇祯年间,宦官魏忠贤倒台后不久,南京太学生沙尔澄路过湖州德清看戏,紧挨着皮匠霜三八。沙尔澄见扮演魏忠贤的戏子以酷刑拷问忠良,认戏作真,怒发冲冠,顺手抄起霜三八的皮刀,跳上台杀死“魏忠贤”后逃走。皮刀的主人霜三八被捉为凶手,却称:“小的也是恨魏监的,他杀就是我杀一般。”被发配充军后,霜三八又与沙尔澄相遇。

旧剑堂笔下的“千古奇人”霜三八,有一身缝皮手艺,崇祯初年因绍兴老家闹饥荒,无奈背井离乡,大年初二搭船到省城杭州,想揽点儿活计。不料杭州城里鞋店云集,又有不知多少皮匠走街串巷,况且市民大多穿新鞋度岁,缝皮生意冷淡,已没他什么赚头。

初到杭城的霜三八,“一肩行李挑在淳佑桥苏州河下,金汁行头冯肖溪家中”,把行李寄放在淳佑桥旁的老乡家里。所谓“金汁行”,是收集粪便的行当之雅称。“苏州河下”即“宿舟河下”,在淳佑桥西北方向。

霜三八在淳佑桥碰到一单生意,“淳佑桥猪行客人,钉鞋帮绽,要他缝缝”。这名客人是德清人,说起自己家乡皮匠稀缺,有生意没人做。霜三八闻讯如获至宝,钉鞋缝完,连工钱也不肯接,决计前往德清谋生,这才引发了接下来的情节。淳佑桥成了故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虽是小说,但根据创作规律,作者往往会取材于自己所熟悉地区的人和事,旧剑堂应当也对淳佑桥颇为了解。

《生绡剪》中的十八篇故事署了十五个笔名,结果留下一桩公案。清顺治六年(1649)秋,寓居杭州吴山的陈洪绶受邀为《生绡剪》题写书名。一年后,杭州人卢某认为书中有触犯自己之处,并因陈洪绶题写了书名,就怀疑他是实际的作者,闹个不休。顺治八年(1651)春,不堪其扰的陈洪绶写下《辩揭》,恳求《生绡剪》的真正作者招认一声,以洗脱自己的冤屈。次年正月初二,陈洪绶乘舟离杭,返回绍兴老家,不久后突然故去,死因至今成谜。

0d338744ebf81a4cb69f10de6b0a8052252da621.webp.jpg

桥畔曾有一位名医

给陈洪绶找茬的卢某,名之颐,字子繇,是明末清初的一代名医。《生绡剪》中触犯他的疑为第九回《势利先生三落巧,朴诚箱保倍酬恩》,作者署名“一渔翁”,讲述了庸医申尹因太过势利而遭人算计的故事。卢、陈二人原是好友,竟因此反目,不免令人唏嘘。

淳佑桥畔也曾有一位名医。杭州人魏之琇出身医学世家,幼时沦为孤儿,家无遗资,曾在余杭瓶窑的当铺做帮工,白天工作以维持生计,晚上则攻读岐黄之书。当铺包吃住,魏之琇住在“员工宿舍”里,每到夜晚就要熄灯,他却还挑灯夜读,打扰到了一起住的同事,以致同事十分厌恶他。

没办法,学习还是要继续。魏之琇请不起老师,为了精进医术,只能靠自己苦思力索,深夜独坐帐中,“障灯默诵”,堪比车胤囊萤夜读。在这般艰难的处境下,砥砺半生,他终于贯通医理,自学成才。当掌握了可以自立门户的本领之后,他辞掉了当铺的工作,开始悬壶济世,在人来人往的淳佑桥开了间“工作室”。

魏之琇编著的《续名医类案》记载,清乾隆年间,而立之年的杭人方某,疲于应付因兄弟分家产生的矛盾,肝气郁结,导致胁肋部疼痛,左侧肋骨下方有个硬块,吃东西时胀得慌,睡觉时不能侧卧,求医问诊很多次都治不好,整个人憔悴枯瘦如柴。某天去药铺抓药,他偶然和人聊起自己的病况,有人说:“这个病啊,全杭州城里只有淳佑桥的魏医生能治好。”

尽管百治不愈,方某闻言却又燃起了希望,遂前往淳佑桥一试。魏之琇确实不简单,一番望闻问切之后,诊断为“肝举症”,继而开出数味药方。方某服用十余剂后,收到了“其病如失”的疗效——硬块消失,原先的病痛仿佛不存在了。

诸如此类手到病除的案例,令魏之琇声名鹊起。晚年的他凭借精湛的医术不仅自给自足,而且名传后世,事迹载入《杭州府志》。淳佑桥边的“魏医生诊所”想来也是门庭若市。

0e2442a7d933c8952485f7d66a3393fb83020054.webp.jpg

桥下取水是造纸秘笈

清代杭州名医辈出,有名唤赵学敏者,与魏之琇活跃于差不多同时。赵医生在行医之余笔耕不辍,通过调查寻访、实地栽培,并参考大量资料,编著成《本草纲目拾遗》,收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未载药物七百余种。里面有一段讲乌金纸的制法:“魏良宰云:乌金纸惟杭省有之,其造纸非城东淳佑桥左右之水不成。……以市远方价颇昂值,盖天下惟浙省城人能造此纸故也。”

一部中医药学著作,缘何涉及造纸?原来,乌金纸是生产金箔的关键用品之一。金箔除了用来“贴金”,还可以入药,据称有“镇心而安魂魄”之效。赵学敏提及与之相关的乌金纸也便顺理成章。

乌金纸生产精工细作,首先要选用当年竹笋所长之嫩竹,在大暑时节砍下,流水中浸泡五个伏天(故又称五伏纸),制成竹浆。加入黄豆,制成乌金纸坯,刷以梓油或麻油熏的炭黑,待其慢慢阴干即成。乌金纸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都很好,多次捶打也不会破损。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提到苏、杭是乌金纸产地,《本草纲目拾遗》则更进一步,把生产乌金纸的地点来了个特写,说只有在杭州城东淳佑桥左右取水,才能造出上好的乌金纸。这话是魏良宰讲的,由赵学敏转录,至于这魏良宰何许人也,史料阙如,众说纷纭。

在古法造纸工艺中,水是关键性的基础物料。陆羽说“水为茶之母”,我们亦不妨说水为古法造纸之母,水质对产纸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赵学敏的记载,那时只有浙江省城杭州人能制造乌金纸,别的地方都没有掌握其技艺,相当于杭州人拥有了一项“核心技术”。此纸行销到远方,价格自然就很昂贵,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就好比龙井茶要配虎跑水,造乌金纸则要用淳佑桥下的东河水才正宗,此乃杭人独特的讲究。清时,自德寿宫遗址旁断头河至艮山水门的运河支流统称东河,河长八里,有桥十二,淳佑桥下之水究竟有何玄机?揣测之,盖与邻近这一带的客运、货运码头有关,取其运输之便。

b219ebc4b74543a90f8301c2dd376a89b80114d4.webp.jpg

听一曲东河棹歌

清代乾嘉间,仁和(今杭州)人姚思勤曾居东河之侧,日夕相对,有所感触,作诗六十余首,结集为《东河棹歌》,其中云:“此中小占西湖胜,映月垂虹十二桥。”东河开凿于唐代,宋时称菜市河,在杭州城外,至张士诚东扩城墙才成为内河。时移世易,如今的河岸边早已换了人间。

姚思勤诗中的东河十二桥,从北至南为坝子桥、宝善桥、广安新桥、太平桥、菜市桥、万安桥、淳佑桥、章家桥、安乐桥、斗富三桥、斗富二桥、斗富一桥。现下则已不止十二桥,如淳佑桥与万安桥之间有解放桥,淳佑桥与章家桥之间还有一座人行景观桥。

建国中路上有以菜市桥、万安桥、章家桥命名的公交站,淳佑桥是隐于其间的遗珠,实则更靠近章家桥公交站的位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桥系新中国成立后重建,为混凝土桥面。桥栏柱上装饰有石雕小狮子,共计二十只,它们在绿荫碧水间逍遥自娱,将葳蕤与潋滟尽收眼底。

嘉庆九年(1804),钱塘文学家吴锡麒在《东河棹歌·叙》中写道:“一水通波,长虹跨影,其间艑郎之橹、浣女之砧互相应和,过之者如闻水调歌矣。”此情此景,可谓“有声画”矣,让人联想到《大明宫词》里的皮影戏,含思宛转,源于生活又自带诗意。

距吴锡麒作叙两百多年后,我们今天似仍能在淳佑桥边看到古往今来的一幕幕“有声画”,有如水幕电影,上溯八百年,将人物场景再现。砌下第一块砖的营造工人,步出营寨后门的选锋将士,构思小说情节的旧剑堂,给市民看诊的魏之琇,来浸泡竹料的造纸匠人,沿东河散步的姚思勤……他们大多是历史缝隙中的小人物,却终究汇聚成一股洪流,推动着世事的变迁,塑造了今日的杭城。那一帧帧剪影,构成了淳佑桥的点点滴滴,又散作氤氲水雾,沁入寥廓时空。

b3fb43166d224f4a414b7eb1c9d770599922d16a.webp.jpg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余杭文史丛谈】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概述(一)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