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特别关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禹杭履迹
 
杭州凤凰山中和堂及望海楼的名人诗作和事件考(下)
来源:《杭州文史》第23辑  作者:应毅  日期:2023-06-06

四、南宋初宋高宗、张浚君臣登临中和堂

1.宋高宗与张浚同登中和堂赋诗表卧薪尝胆志

640 (22).jpg

《中兴四将图》中的张浚(右)

建炎三年四月十八日,二十三岁的宋高宗赵构与三十三岁的张浚(1097—1164)登杭州中和堂,赋《中和堂》诗:“六龙转淮海,万骑临吴津。王者本无外,驾言苏远民。瞻彼草木秀,感此疮痍新。登堂望稽山,怀哉夏禹勤。神功既盛大,后世蒙其仁。愿同越句践,焦思先吾身。艰难务遵养,圣贤有屈伸。高风动君子,属意种蠡臣。”宋高宗眺望稽山思夏禹,并与张浚以勾践与文种、范蠡相喻,表卧薪尝胆收复失土的雄心壮志。可惜的是第二年十月秦桧从金国跑回南宋,并于十一月在越州见到宋高宗告知其做金国人质的父兄徽、钦二帝及母亲韦氏的消息后,致立足江南的宋高宗丧失北伐雄心而改求和。

施谔《淳祐临安志》载:“中和堂,建炎三年四月壬戌(十八日),光尧太上皇帝(宋高宗)来登斯堂。远瞩稽山,思夏后之功;俯瞰涛江,怀子胥之烈。御制古诗(宋高宗《中和堂》诗)一首。”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中和堂在郡治,建炎三年四月壬戌,高宗幸焉。御制诗……”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南宋高宗、孝宗二朝右相,抗金主帅,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杨存中、李显忠等武将抗金,可以说是南宋立国的第一台柱,深受宋高宗、宋孝宗的肯定。据正史,宋高宗评价:“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朕得浚,何愧王导。” “朕与卿(张栻)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宋孝宗评价:“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朕倚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赵鼎评价:“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

2.宋高宗与张浚同登中和堂及赐诗的背景

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开封)称帝前夕,北宋太常寺主簿张浚驰赴为国救亡。建炎二年十二月,宋高宗命礼部侍郎张浚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教习长兵。建炎三年二月初二,金将拔离速部千里奔袭以“闪电战”攻扬州,宋高宗匆忙撤退。十三日,宋高宗到达杭州。三月初五,扈从统制苗傅、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宋高宗被迫退位。时节制平江(今苏州)、秀州(今嘉兴)军马的张浚接到改元敕书后,意识到事态严重,即周密组织在外地防守金兵的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四月,吕颐浩、张浚入城平定“苗刘兵变”迎宋高宗复位。十六日,因平定兵变立功,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时年张浚33岁,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十八日,宋高宗与张浚登杭州凤凰山高处的中和堂。凤凰山颇具皇气,一国之君的宋高宗在中和堂俯视天下,颇有意义,而对少年曾师从苏轼族孙苏元老(字子廷)学、又与杨绘为绵竹同乡的张浚来说,或可感知先贤苏轼、杨绘为官杭州的杰出治绩和他们登临中和堂、望海楼留下的佳作。二十八日,宋高宗下诏移跸江宁(今南京)抗金前线。五月初二,宋高宗、张浚等君臣自杭州到达常州。初三,在常州的宋高宗欲相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推辞。张浚认为中兴应自关陕始,虑金人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请以行为川、陕。张浚即被宋高宗任为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北路隶之,听便宜黜陟,“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主导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淮河防线、江汉防线(襄阳)、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

3.宋高宗亲书《中和堂》御制的时间地点

建炎三年五月初八,宋高宗至江宁府,驻跸神霄宫。御笔“建府之地,古称名都”,以江宁为建康府(今南京)。十一日,宋高宗留张浚,引入内殿,说:“皇太后知卿忠义,欲识卿面,适垂帘,见卿过庭矣。”解所服玉带以赐。十二日,时巨盗薛庆啸聚淮甸,发展到数万人,张浚恐其滋蔓,径至高邮抚谕薛庆(知枢密院事张浚闻据高邮的薛庆等无所系属,欲归麾下,亲往招之)。张浚至高邮,入薛庆垒,从者不满百人。张浚出黄榜,示以朝廷恩意,薛庆感悦归服。十五日,真州报知枢密院事张浚为高邮贼薛庆拘留(薛庆欲求厚赏,乃留张浚三日,而外间不知,谓张浚为薛庆所执,浮言胥动),吕颐浩与李邴、滕康共议罢张浚枢管(罢知枢密院事张浚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十八日,因讹传自己遇不测,张浚只得归建康。二十四日,张浚自高邮到达行在(建康),宋高宗对张浚的“心存蹇蹇之忠”大喜过望,复以张浚知枢密院事。张浚辞曰:“高邮之行,徒仗忠信,虽不至如所传闻,然身为大臣,轻动损威,其罪莫大。”诏不允,以薛庆守高邮军。宋高宗亲书御制《中和堂》诗赐张浚,曰:“愿同越勾践,焦思先吾身。”卒章曰:“高风动君子,属意种蠡臣。”(南宋)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张公(张浚)行状》、(南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元)佚名撰李之亮点校《宋史全文》有载。七月二十四日,张浚自建康出发赴川陕开辟抗金新战场以牵制金军南下。闰八月二十六日,宋高宗撤离建康往两浙西路,到九月,金兵即实施侵略以来的第五次和大规模的第三次南侵,以闪电战的方式分两路渡长江实施“搜山检海”斩首行动。

4.李纲阅御制登中和堂诗后感叹张浚愿做魏征

640 (23).jpg

李纲

早期被张浚弹劾后来与张浚十分友好的南宋抗金名臣李纲(1083—1140)曾赋诗《客有出示御制登中和堂诗,小臣斐然仰次宸韵二首》,感仰张浚做魏征式良臣的抱负:“黄屋狩吴越,勾陈俯江津。迢遥八骏御,时迈慰斯民。汉祚歘再兴,周邦命惟新。谁令猃狁炽,坐使宵旰勤。宅洛既得卜,去豳亦惟仁。宸章迹禹功,道继胼胝身。期运有泰否,钝蟠利则伸。君王自神武,安得熊罴臣。”“贱子志丘壑,敢怀要路津。偶乘风云会,冀拯凋瘵民。误被圣主知,坐期功业新。飘零继三黜,奔走亦已勤。生还鲸海中,仰荷皇天仁。不然铄金口,何有鸿毛身。当从玄豹隐,无复尺蠖伸。感叹魏公(张浚)言,愿使为良臣。”

5.南宋绍兴初年宋高宗改中和堂名为伟观堂

南宋绍兴初年,因凤凰山中和堂有伟特之观,宋高宗把位居皇宫高处凤凰山顶的中和堂改名为伟观堂。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和堂御制诗)载:“中和堂在郡治,建炎三年四月壬戌,高宗幸焉,御制诗……堂北又有清风亭,御书其楹,云:‘斯堂特伟之观,无愧上都。薰风南来,我意虽快,愿与庶人共之。’后因改为伟观。圣意驻跸,决于此诗。”施谔《淳祐临安志》载:“光尧太上皇帝(宋高宗)来登斯堂……御制古诗一首。又御书谓:‘斯堂伟特之观,无愧上都。熏风南来,我意虽快,愿与庶人共之。’后改为伟观堂。”周淙《乾道临安志》亦载:“宋高宗又御书谓:‘斯堂伟特之观,无愧上都。熏风南来,我意虽快,愿与庶人共之。’后改为伟观堂。”

6.南宋灭亡时凤凰山伟观堂、望海楼见证血腥

南宋末年,面对即将国破家亡的形势,南宋度宗(1264—1274)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的钱塘人汪元亮登望海楼,作《望海楼独立》:“风吹腥气满楼台,独倚阑干十二回。天入越江龙逝去,雨昏吴市燕飞来。旌旗闪闪千帆过,帘幙重重一笛哀。惆怅玉环何处在,海棠犹自向人间。”

此后,随着王朝更迭,凤凰山伟观堂、望海楼与皇宫一样随时间流逝而落寞。元末明初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作《观潮》诗只能空悲切:“八月十八睡龙死,海龟夜食罗刹水。须臾海辟龛赭门,地卷银龙薄于纸。艮山移来天子宫,宫前一箭随西风。劫灰欲洗蛇鬼穴,婆留折铁犹争雄。望海楼头夸景好,断鳌已走金银岛。天吴一夜海水移,马蹀沙田食沙草。厓山楼船归不归,七岁呱呱啼轵道。”

杭州别处另建有中和堂和望海楼

南宋建都临安后,临安府治多次迁址。南宋宁宗嘉定间(1208—1224),浙东安抚使赵时侃在位于涌金门南、清波门北侧净因寺故基的临安府治内另建有中和堂,谓“建之以存旧迹”。

明清时期,另在杭城艮山门东城上建有望海楼,俗呼跨海楼、艮山楼。此后,该两处的中和堂和望海楼兴衰灭失的情况不得而知。



相关内容
西湖百亭|精忠柏亭 2024-04-26
杭州Discovery·西湖⑭丨西湖边有座武松墓,他就是《水浒传》里的武松吗? 2024-04-26
三百文买一枝花? 2024-04-24
【杭城迹忆】天真精舍勒铭 2024-04-22
独家爆料!杭州有座很仙的山!观潮绝佳机位!这位超级明星去了又去… 2024-04-2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