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禹杭履迹
 
余杭历史文化 | 南湖风貌⑦:余杭古驿道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6-12

古余杭为畿辅之地,官路驿道四通八达,为繁荣古余杭经济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古余杭的北路驿道走出澄清巷,过北门莲花桥(建于唐代,桥已毁)便是起点。沿二里亭(现存完好)、三里铺(即石凉亭,已废),过山桥(建于元代,现存完好)、新岭亭(现存,但已残缺)至邵墓铺、麻车铺、招兜铺、古城铺、独松关入安吉县境,可达安徽和江苏南京。县境内全程百里左右。

驿道以鹅卵石砌筑而成,晴不飞尘,雨不滑泞。驿道宽 1.6米左右。据宋咸淳《临安志》记载:“唐地理志亦云.....归珧宰余杭,筑甬道,通西北大路,高广径直百余里,行旅无山水之患。”

余杭北驿道是一条山峦中的逶迤小道,隐没在松涛竹海之中,伴有山岚蒙蒙、溪水淙淙。沿途有桥梁、凉亭、古寺、村落镶嵌于左右。驿道历经岁月沧桑已残缺不全,但留给后人很多精彩的故事和轶闻,供我们尽情地去徜徉思索。

640 (5).png

余杭北驿道是历代军事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杭州北大门的重要屏障。在南宋灭亡之前,德祐二年(1276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尽以家财为军费,在余杭北驿道一带组织勤王兵。并受恭帝之命以右丞相职,坚守独松岭,在北驿道一带抗击元兵南侵。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经余杭北驿道挺兵余杭,五守余杭古镇,转战于北驿道沿线。太平军康王汪海洋的总部就在余杭城北今仓前镇凌村营。太平军与清兵激战并攻克杭州,诱使江南大营驰援,解天京之围。

余杭北驿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国杭州市政府、余杭县政府经北驿道迁到位于北驿道左侧的太公堂村,并对各种抗日部队进行整编,抗击日寇。在北驿道侧的上潘村村民潘观良家的南墙左上方,尚保留有当年新四军十六旅用蓝色油墨写的“军民一致把鬼子赶出去”的墙头标语。在茅塘村也留存着抗日宣传画和浙江省政工大队九中队所写的“抗战到底”的墙标。

1944年,在党中央“向东南发展”的战略决策下,粟裕同志奉命率新四军第一师一部南下。并率第十六旅过递铺在余杭北驿道沿线进行山地战训练,活跃在北驿道的山林竹海之中。1945年上半年粟裕将军曾亲临指挥战斗,还在北驿道侧的下余村茅塘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随军被服厂。

余杭镇的北驿道历经岁月沧桑已残缺不全,人迹稀少,但却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脚下。走在这条古道上,脚踏着稀稀朗朗、凹凸不平的鹅卵石,我想我们会时时怀念着那些走过这古驿道的人们、那些在古驿道上发生过的事情。

摘自《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南湖文化》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余杭文史丛谈】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概述(一)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