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特别关注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禹杭履迹
 
风物遗迹:余杭古镇的七十二条半弄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方毅良  日期:2023-07-27

江南古镇余杭,素有七十二条半

江南古镇余杭,素有七十二条半弄之称。巷中串巷,弄巷纵横交错,房屋鳞次栉比。如今尚能叫得出的弄巷,据1989年版《余杭镇志》记载,还有57条半(街、道、巷、弄、地、园、里、头)。古镇的建筑是依苕溪水系而建,溪北称城里,因县城建在溪北,主要以通济大桥相连接到城中和城南。在苕溪水系与南渠街(俗称后湖)之间可称城中,这是余杭古镇的主要商贸经济区,街、道、巷、弄、地、园、里、头大都也在此地,而南渠街(俗称后湖)以葫芦桥为界的南面则可称之为城南。后湖上又有许多桥,一直到东门桥。

余杭自秦置县邑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建县初,筑城在苕溪南岸,汉时洪水泛滥,由溪南移至溪北,后几经往复。明嘉靖,筑城溪北,南临苕溪,溪南为主街。主要有直街、南渠街、通济路,溪北有太炎路又称县前街,直街与通济路呈T字形。清代,旧县城为周围六里二百步,存在着这七十二条半弄,路路相通,皆贯穿于直街与横街。弄巷房屋,砖木结构,青石板横铺路面,宽约四至五米,亦成贾区,居民稠密。自汉唐以来,形成商业街弄。所谓半条弄,是指一头不通路的玉台弄,进了弄堂,只能顺原弄堂返回了。

在余杭街道(原余杭镇),弄堂名称五花八门,古称“坊、巷”,后来又称弄、巷、园、里、道地等。大体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以姓氏定弄名为最多,如白家弄、孙家弄、马家弄、张家弄等。

二、以形状定弄名,如弯弯曲曲的叫弯弄,细小狭窄的叫小弄。

三、以事物定弄名的,如缸甏、鸡鹅、小珠(猪)为弄名。

四、以名人定弄名,如邹府弄、大夫第,一看便知在此曾经出过大官。如明代邹干,余杭人,住邹府弄内。景泰帝初,邹干任兵部右侍郎,后为礼部尚书。

五、以行业定弄名,如航运弄、沙弄、盘竹弄。

六、以纪念性建筑命名,如山川坛巷,是明洪武八年(1375年)建坛,原名风云雷雨山川坛,每年春秋祭神之坛。后来叫做山川巷。

余杭镇弄巷之多,最长的弄有424米的杨家弄;最短的弄玉带弄只有38米长;最热闹地段,要数观音弄口,这是余杭直街和横街的一个交潜路口,在丁字的相交点上,居民集中,商贾繁荣,车水马来如同杭州的官巷口。随着旧城改造,余杭集镇范围在不断扩大,现城镇面积为6.2平方公里。而老城区块由于拆迁改造,弄巷渐渐无存了。城北的县前街(太炎路)和刘王弄因通济桥退堤扩孔这一整条街弄都消失了。至今,老城区的直街和横街居民已全部拆迁,仅剩下几处被文物保护分类的老宅了。目前,南渠街南面(通往仓前的后湖头南面)范围还在拆迁改造之中,一座城镇的弄巷慢慢消失。

根据熟悉当地弄巷情况的耄耋老人介绍,根据他们的记忆和查阅有关一些史料,在此,我将余杭的街、道、巷、弄、地、园、里、头按分类作一个归纳整理。

微信图片_20230727113810.png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二) 2024-05-08
古今西湖名人缘|湖上寓居忆姜夔 2024-05-08
马黎:乾隆帝又来杭州刷存在感了,这回发现的诗跟他吃早饭有关 2024-05-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