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特别关注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禹杭履迹
 
文史丛谈:余杭高桥历史寻踪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周建国  日期:2023-08-03

据余杭高桥村文化礼堂的宣传文字,高桥是个古老的小镇,相传也有八百年左右的历史。但余杭高桥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漫长的岁月里也许已逐渐模糊。又据说,高桥现存的有田家角、里蒋、蒋四房、蒋家木桥等地名,“蒋”、“田”大姓与蒋灼、田汝成二人紧密相关,叶华醒在《蒋世谊传佳话》中写道:“田汝成迁居的地方后来称为田家角,高桥蒋姓聚居在里蒋、外蒋、蒋家桥等地,都是高桥一带的大姓”。

蒋灼(生卒不详),字子久,号方台,居西溪蒋村,后居余杭方山。田汝成(约1503—?)明文学家,字叔禾,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靖五年进士,历南京刑部主事、广西右参议,至福建提学副使。《明史》载其“博学工古诗文,尤善叙述”,“时推其博洽”。有《炎徼纪闻》、《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辽记》等。蒋灼与田汝成交好,田亦移居余杭方山。田汝成之子田艺蘅(1524—?),字子艺,号品岩,也来到方山。据说,蒋灼在向田汝成介绍高桥时,高桥离西溪不过几里,与现今西溪湿地的距离进行比较,可确定两个“高桥”就是同一个。两人乘船临近高桥看到一幅“弯弯流水绕着一座平顶方形,草木葱茏的小山,西边稍远处又有一座小山孤峙”的景色,这两座山就是方山、寡山。

《钱塘县志》中诸长祚(明代)的《方山记》:“由北河遡禹杭塘折流西,悉桑畦菜陌,环匝沃壤,舴艋刺刺,行苗叶中,迎舟如帆,有积石焉,平地介立,不联罔以成高,不托势以自远,虽无穹隆之致,弟帆随波转,面面如琢。”蒋灼春天约田艺蘅游山,到了秋天才成行,为此写有《春时子艺约游方山,至秋始得登览》:

底事看山兴即休,春盟寒尽复经秋。

蹉跎日月真成梦,咫尺林泉亦暂游。

清酒似冰须痛欲,碧云如火正西流。

晚凉更好寻归路,明镜团团欲满楼。

由此,笔者认为高桥小集镇在明嘉靖年间左右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可能接近乡村草市。若以公元1500年为起点,则可以推算出,高桥五百多年历史肯定是有的,若要达到八百多年还需要更多历史文献的印证。

微信图片_20230803102652.png

高桥与方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高桥人,常常能够听到老人教育小孩子:“我们是方山下庙人”,所谓“方山下庙”即是指祭祀土地神的庙宇,也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地域辖区的象征。徐承荫在《故乡的方山和寡山》一文中也有写道:“余家世居方山。方山为一小乡镇,以毗邻小毛竹山而得名。现名高桥,属仓前镇。方山镇南有石桥至河流对岸,故原来名为‘方山步月高桥’。”从该段表述中可知,“余家世居方山”意思并不是居住在方山山上,而是指居住在方山下的小村庄。徐家世居地就在现在高桥村徐家里,就在笔者所住的旁边,地理位置靠近高桥港,现因城乡发展规划已整体征迁。

徐承荫认为方山就是高桥,高桥就是方山。一种是以山名指代村庄,如近代生物学家蔡堡(1897—1986,字作屏)、社会学家陈达(1892—1975)、名中医徐闲庵(1870—1951)均住方山脚下,以山名代指是符合实际情况;另一种以桥名指代村庄,“步月”意味着石桥高耸,石桥连接南北,为交通要道,此桥名为高桥。结合起来,故该村庄名字为六个字“方山步月高桥”。

根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浙江杭县行政区划图》,高桥属于杭县瓶窑区双桥乡,高桥处在县界(与余杭县相接壤)上,与方山相距不远,修有大路可以通到方山山下,沿着该条大路可直通到三墩。据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人回忆他们关于高桥的所见所闻,高桥素有“小上海”之称,杭县沦陷时,高桥的市场依旧繁荣。高桥作为水乡客运码头,当时有三只载客航船、阿四航船以及小毛航船,航线分别为:一是从高桥始发至杭州观音桥;二是高桥至三墩,停泊在相子桥方大朋米店河埠头;三是高桥至吴山前,出横路桥,出余杭塘河之余杭坝潭桥。

全面抗战期间,杭州城里人逃到高桥乡下避难。20世纪30年代避难高桥的陈鼎文在回忆杭州的抗战记忆中写道:“七七事变后,日酋松井石根在12月21日率寇军,于金山卫全公亭登陆,分遣土桥沿原京杭国道,经由吴兴直扑杭州。......我们从杭州逃避在余杭高桥的,大半是熟人,市商会会长谢虎承的家眷,市商会委员米行业公会主席韩雨文和他的家眷。”

在现代高桥村乡贤孙荣宪笔下,高桥得名于当地古桥“步月登云高桥”,已经没有“方山”二字的踪影,或许是因为方山现在已经归属西湖区三墩镇,再带上“方山”二字已不合时宜。但笔者认为有方山相伴的高桥才是独具韵味的高桥,因为方山已经融入到高桥人的生活习俗中。

有山就会有庙,方山就有庙。方山的庙分方山上庙和方山下庙。方山上庙供奉着神像——朱天菩萨。据说,是为纪念明代一个爱护百姓的官员,不幸被人诬陷,惨遭杀害。庙前还筑有戏台,每年秋季酬神用。方山下庙也就是前面所说祭祀土地神的庙宇。在徐承荫的回忆中,方山山顶有一向上开口的大山洞,深百余尺,周围亦大,洞内有房屋住人,名叫阿六和尚。洞口是三官殿,向东北不远有坐北朝南的蚕皇殿,殿南面是戏台,殿后面是观音殿。现在方山上又重新修建了一座庙,叫金印禅寺,香火还算旺盛。有庙就有会,方山庙会由高桥人当主角,庙会上有身着古装的鼓手、气势恢宏的火铳手,有舞龙灯、跳花灯、舞狮、踩高跷等表演,五常的十八般武艺表演拳术语武艺。露天搭戏台,请来蒋村水路班子唱戏,并上演本地曲艺《金印山》《长桥》。《金印山》取自方山的神话传说,采用人物扮演、说唱的艺术形式。《长桥》取自长桥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小姑路》等,表演艺术引人,临近村庄都会被吸引来,曲艺全部采用方言演唱。

对笔者来讲,基本上没有对方山庙会的印象,因为早就已经失传了,更多的是关于“七月三十”的风俗。“七月三十”点岁烛,娘家会在七月三十这天请女儿回娘家吃晚饭,由女儿准备蜡烛和香火,吃完晚饭就一直从家门口出发蜡烛点到方山庙里。据老人们讲,这么做是嫁出去的女儿为家里父母祈求菩萨保佑,健康长寿的用意。吃斋念佛的老奶奶会拿着烧香袋去庙里加香火,吃素食。与迷信无关,是子女们对老人们健康长寿的祝福,是内心的一份坚持。记得,那时候小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跟在大人后面拔蜡烛,将蜡烛收集起来可以玩火,另一方面收集到的蜡烛可以储备起来,停电的时候就可以拿来用,因为那时候农村里经常停电。除此之外,还有观音娘娘生日(农历)、清明节扫墓都会去方山。

方山也为高桥的村民们提供生活的物资和情趣。在经济还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时候,村民家里用的是灶头做饭,薪火来自稻田里收起的稻草,还有就是靠山吃山了。经常看到,村民会上山捡掉落的树枝、枯木,一捆捆往回家里拖;春天谷雨前后,就上山采茶叶,晚上在家里炒制“冬菜”茶叶。村里的孩子,还会上山抓野鸡、掏鸟蛋;立夏的时候,在山上烧立夏饭。

历史不曾说话,却都留在昨日的生活里,当今天变成昨天,昨天变成历史,谁又曾记得那消失的少年。笔者写此篇追溯过往之事,考证高桥历史,方山与高桥的纠葛,以期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一点高桥的昨日。一个有历史的村,才会有不断地传承,高桥才能成为高桥,有别于其他高桥。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2年第4期

作者 周建国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二) 2024-05-08
古今西湖名人缘|湖上寓居忆姜夔 2024-05-08
马黎:乾隆帝又来杭州刷存在感了,这回发现的诗跟他吃早饭有关 2024-05-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