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特别关注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禹杭履迹
 
余杭历史文化 | 南湖风貌⑰:杏林春暖说名医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8-07

南湖畔的余杭镇地处四冲,三面环山,层层叠叠,西至天目,北至安吉孝丰,南至富阳,连绵几百里的山区,林木深邃,云遮雾拥。常言百草皆是药,山区自然盛产药材,余杭古城自然就成了药材的主要集散地了。有药必有医,历代以来,余杭不但吸引天下名医来余杭悬壶行医,而且本地名医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葛仙留踪

早在东晋,就有名士葛洪来余杭任县令(清嘉庆《余杭县志·职官表》中有记载)并炼丹行医。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余杭城东南的南湖南岸凤凰山北麓有“葛仙翁丹灶,据其上下可罗坐数人”。余杭人符俊有《凤山道院》诗曰:“凤凰山下小蓬莱,列戟峰峦紫翠开。阴壑尚留磨剑水,晴虹长绕炼丹台。灵禽捣药穿云过,仙子吹笙带月回。几度扫松闲驻马,细寻石刻步苍苔。”足证葛洪曾在此居住炼丹,行医于世。葛洪,晋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字稚川,号抱朴子,精炼丹术,兼通医术,为当时名医。东晋初,以旧功被录,任咨议、参军等职,赐爵关内侯。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句漏令。咸和五年(330年),携子侄至广州,居罗浮山修道至卒。传说丹既炼成,而自己羽化而去,世人称为“葛仙”。杭州西湖北岸有葛岭、葛庙,据说也是葛洪炼过丹的地方,至今留有遗迹。既然葛洪能大老远地来杭州觅地炼丹,而且做了余杭县官,选中面对浩瀚南湖一湖秀水的凤凰山开炉炼丹,更是合情合理的事了。

《余杭镇志》说葛洪于东晋太宁元年(323年)来余杭居凤凰山和安乐山炼丹,足迹遍城乡。此当为有史记载寓居余杭的第一位名医。

二、郭文悬壶

东晋的另一位名士郭文,字文举,也曾隐居南湖西北的大涤山中。《水经注》中载:“余杭县南有大辟山,郭文自陆浑迁居也。大辟即大涤。”他博学而超然有仙骨,精通医理,虽隐居但不忘济世,终年采药山中,行医四方,疑难杂症随手而除。大涤山中有一胜景叫伏虎岩,余杭民间传说就是因他而来。唐吴筠有《郭文举》诗留世:“郭生在童稚,已得方外心。绝迹遗世务,栖真入长林。元和感异类,猛兽怀德音。不忆固无情,斯言微且深。”元诗人吾衍的《游大涤呈介石先生诗》云:“仙药有神能蜕骨,幽禽捣药尚传声。郭文回首今何处?欲问庐敖入太清。”这些都记下了这段历史故事,为这段传奇发出感慨,抒发情怀。

三、“陶一帖”

陶华,余杭人,字尚文,别号即庵,明洪武年间的余杭名医。他研究张仲景、王叔的医理,深切脉理,随症处方,不拘古法。按现今的话说就是创造性地继承先辈的医药知识和经验,不生搬硬套,更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开拓新的医药领域,也就是“与时俱进”吧。这样不断地发现新的奇难杂症,不断地攻克难题,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医术。所以,陶华处方常常出乎常人意料之外,敢于涉险,往往一帖药就使病情骤转,时人称为“陶一帖”,医药界称为“仲景以后第一人”。民间甚至将他神化,说他本是农家子,终年在田里干活,有一次耘田双手抓着了伏在田里的一条龙,从此人身上不管什么病痛,什么地方不舒服,只要经他的手一摸,病痛就立即消除了。陶华长寿,活到95岁。他医著甚多,总称《十四经方》,保留至今。这些医药著作还是医药界宝贵的历史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学习和借鉴的教材。

四、御医严元

和日本柔道的创始人陈元赟

明嘉靖年间,余杭出了位御医,名叫严元。他熟察标本,阴阳脉理皆极洞畅。而且医德高尚,施药贫病者,不受其报。嘉靖元年(1522年),他被选为御医进宫,纂修了集医方大成的一本参考书《袖珍诸方录》,受到朝廷的重赏。明万历年间,余杭还有陈元赟等医界知名人物,元赟精通医药,而且长于诗文,旁及书法、绘画、建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他东渡日本,颇受日本医界欢迎,并且传授中国武术,与日本的武术结合,开创了日本的著名武术门派——柔道,被日本民众尊为“介绍中国文化之功劳者”。

终明一朝,余杭名医名震天下,影响遍及朝野,世人誉余杭为“名医之乡”。

五、清代余杭医界

清朝的余杭名医有以下几位。以小儿科著名的李育元,史称求医者“门如关市”。道光年间的举人章鉴是太炎先生的先祖,他不但是位名儒而且精通医术,也是位名医。据说有一患时疫者(俗称瘟病)已经脉绝气脱,吃了他的一剂药,就活转过来了。所以章家后人继承祖制,不但习儒而且习医。太炎先生曾说“吾家三世皆知医”,并受聘于苏州国医学校任名誉校长。他在晚年的十余年中发表了大量的医药著作,有医药巨著《猝病新论》五卷州八篇、医药论文廿七篇、论医书牍九篇、医药考证三篇、医药文苑十四篇、补遗七篇,虽古今之医药名家也鲜有如此多的著作。

还有位僧人澈尘,他的医理特独,力主“治病先治心”,“调和六气,洞澈五脏”。就诊不收钱,用药常有奇效。有仁和陈豪的母亲病重,诸医罔效,用他的方子服药五十日即病愈。

晚清时的葛霈,字载初,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家住余杭镇东仓前葛巷村。据《禹航葛氏宗谱·敦睦堂》记载,载初为元长洲名医葛乾孙(可久)后人,为葛姓氏族迁余杭后的第十六代。而上溯祖先,据说是晋葛仙翁后裔。仓前是水乡,有舟楫之利,“求治之舟如蚁麋集,港为之塞”。他对贫病者尤为关心,不计诊金,还赠送药物,有“大善”。晚清时局动乱,余杭城防森严,入夜即关城门,无官防不得进出,而葛氏夜间出诊,仅凭葛氏灯笼就可通行无阻,可见其声名之盛。

民国初年,余杭更是医家云集,一条木香弄,长不过百余米,却有中医医寓十一家,直街、横街还有各科医寓五家,民国17年(1928年)后,又增加了三家西医诊所。名医当推叶熙春为首。家家争诵的叶熙春不但是余杭医界的代表,而且是全省乃至全国中医界的领袖人物,他和他的前辈、同时代的同仁们为余杭的医药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是余杭人民的骄傲!

摘自《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南湖文化》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二) 2024-05-08
古今西湖名人缘|湖上寓居忆姜夔 2024-05-08
马黎:乾隆帝又来杭州刷存在感了,这回发现的诗跟他吃早饭有关 2024-05-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