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钱塘人物
 
“全国劳动模范”沈凤英:富春江畔的一面红旗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8-31

微信图片_20230831150118.png

庆祝建国十周年观礼凭证

沈凤英,出生于1914年3月,杭州富阳万市镇万市村人,她曾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妇女代表、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她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招待会,并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十周年阅兵观礼;同年,随团出访前苏联、波兰等国。《人民日报》曾以《富春江畔的一面红旗》为题向全国人民介绍沈凤英的先进事迹。

2000年,沈凤英因病去世。她传奇、辉煌的一生,是一个普通农民在新中国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动写照。

微信图片_20230831150118_1.png

治理穷山恶水,首创“桑树上山”

沈凤英从小家境贫寒,7岁放牛砍柴,12岁下田干活。18岁时,父亲病重,她挑起了全家生活重担,为还债务,被迫卖身为奴。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沈凤英刚好35岁,翻身当家作主的她,以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新时期的建设当中。她响应党和政府“生产自救”号召,组织“妇女伴工组”,上山垦荒种杂粮,带领乡亲度过灾年,被选为村妇女主任。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她带领村民组织互助组,发展初级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先后任互助组组长、初级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53年,沈凤英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她组织男女青年突击队,治理穷山恶水。

她发动全合作社的社员上山开荒,首创“桑树上山”的先例。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扛起锄头与大家一起上山开荒,成千上万的劳动群众,在各个山坡上排成一行行,挥着锄头,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

沈凤英还主动拿出自己卖猪存下的积蓄,作为集体买桑树苗的资金,带领乡亲在16座荒山上栽种桑苗150万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以万亩的荒坡变了样:万市镇的新民、槎源、石门、万市、东元等村的山坡上,桑树成林,目之所及一片绿色。

她还组织社员每年养春、秋二期蚕,大大巩固了集体经济,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这种“种桑养蚕”的致富经验,得到上级部门的推广,并吸引全国20多个省、市的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如今,种桑养蚕仍是万市镇的一大特色产业。

首次赴京开会轰动万市,到周总理家中做客永生难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沈凤英先后十多次赴北京出席各种会议,印象最深的有两次。

一次是1957年,出席全国劳模大会,这是她第一次上北京。得知沈凤英即将赴京的消息,整个万市镇都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沈妈妈要上北京了!沈妈妈要上北京了!”启程的那一天,中小学的学生们夹道欢呼为她送行。对此,沈凤英感慨万千,旧社会,她作为地主家的佣人,连一里路外的万市桥都没到过。乘飞机上北京见毛主席,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另一次是1958年12月18日,她和其他六位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应邀到周总理家做客,并与总理共进午餐。这段经历被作家金延锋写入《故园情深:周恩来与浙江纪实》中。

一生克己奉公艰苦朴素,是人民心中“放心的当家人”

沈凤英一生克己奉公,终生未嫁。《富阳日报》曾在1998年底采访过她,在《沈凤英,你现在还好吗》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她住的房子是一间二层泥墙屋,室内摆设简陋得不能再简陋,除了一张木板床和几张破旧的桌凳、两只破木箱外,几乎一无所有。

几十年来,沈凤英从未向党和政府索求过什么,相反,她曾把自己得到的奖金全部交给集体,把自己劳动得来的钱用在栽桑、修水利、办副业等集体事业上,就连外出开会发的误工补贴也全数上交。1957年,她到北京出席全国劳模大会,预支了20元钱,结果只花了一角钱。这一角钱还是在新登等汽车回万市时买了碗馄饨当中饭用掉的,其余19.9元她全部交给了集体。

在富阳档案馆保存的关于沈凤英先进事迹的材料中,有一份《富阳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工作)者登记表》,表上对沈凤英的描述是:紧缩开支,为增加社员实际收入着想……有艰苦的工作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做到勤劳生产,勤俭节约……社员们说,我们大队由沈凤英同志当家,是放心的……

(本文图片来源:富阳日报)

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红色人物:唐敦禄——中共下浙皖特委委员 2024-03-27
红色人物:茅丽瑛 “孤岛”抗战女杰 2024-03-22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东汉著名隐士——严光 2024-03-20
余杭人物春秋:余杭谪滇名幕平显小考 2024-03-15
余杭人物春秋:柔道鼻祖陈元赟 2024-03-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