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特别关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武林旧事
 
杭州地名有故事:北山街往事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徐骏  日期:2023-10-19

一座城市的发展并不都是顺理成章的。新生事物的出现,必定伴随着种种曲折。正是这些波折,才构成了生动的历史。

在一张英国圣公会的“杭州医学传教”明信片上,梅藤更医生骑着一匹白马,头戴礼帽,身着正装。他后面跟着一位骑深色马的随从或助手。白马的马头朝向湖面,后侧的断桥及桥上那堵还未拆除的白墙隐约可见。双马站立之处,左侧湖岸在此拐了个眉毛弯;右侧为依宝石山而建的房屋及围墙。照片下方的英文说明为:梅藤更医生在看望麻风病人的路上。

微信图片_20231019100230.jpg

这张没标注时间的照片,应拍摄于1900年前后(原因后文会提到),主要显示了当时三方面的信息:北山街、梅藤更和麻风病人。

北山街:多年前曾是孤寂小土路

马蹄下这条湖边的羊肠小道,就是难得一见的晚清时期的“北山路”(注:杭州人的习惯称法,现称北山街;下文统称为北山街)。这条“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孤寂小土路,就是现在宽阔的北山街之前身。

西湖北岸,自古以来其实并不冷清。宝石山脚下,早在隋唐及吴越国时期,就有许多寺庙、宫观和祠堂、墓地散布于山水之间,山上高耸的保俶塔为其显著标志。

然而,横贯西湖北岸的北山街,却一直是一条湖边泥土小道。因当时来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坐船,从靠近城中心的丰豫门(涌金门)、清波门外上船,横穿西湖可直达北山,既舒适又快捷。

微信图片_20231019100235.jpg

当时的北山街一带的船码头

辛亥革命后,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进入西湖,振兴经济,环湖马路(包括北山街)的建造才开始提上日程。

1919年初,政府拟建以钱塘门旧址为起点,环绕西湖苏白二堤,以灵隐寺为终点的环湖马路。政府令工务局当年年底完工。

最早拟定动工的是北山、南山、西山、岳坟、白堤、灵隐和天竺,共七条路。

环湖马路的修建一波三折

1922年,圣塘路、白公路、岳坟路、灵隐路建成。同年年底,杭州便出现了最早的公共汽车,分别由宝华和永华两家车行经营。第一条公交线路就是从湖滨经白堤、岳坟至灵隐。可见此时游湖的主要道路是往白堤走的。北山街(西泠桥北堍以东)因寺庙林立、山庄别墅垣墉连亘,且宅院主人多为高官巨富,地价已高达每亩5000元,而城内庆春路附近才1500元一亩。因此筑路阻力大,工程断断续续。最终,这条千年小土路基本改成宽9.6米的乙级马路。

环湖马路初步建成时,还遇到了一些波折。当时因新路、新车、新司机,在西湖边行驶的汽车事故频发。加上轿行与人力车夫因生意被抢,纷纷表示反对在西湖边行驶“洋汽车”,这迫使当局曾一度下令环湖马路禁驶汽车。

从1927年北伐军进城至1929年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前,环湖马路又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规划与修建。

微信图片_20231019100239.jpg

1929年,当局修建北山路(注:现为北山街)的情形。

当时规定,在建筑风格上,沿湖及临湖山上建筑物之高度以不遮蔽名胜或风景为限,其表面应采取东方风景式(如宫殿亭榭等古式),或西方建筑样式,务须注意建筑之美。

按此规定,重修北山街时迁坟拆屋最多,共花费十多万大洋,但也由此奠定了整条街的建筑风格及道路走向。至今,相比南山路与西山路(杨公堤),北山街与西湖之间的建筑物最少,与湖水最亲近。

北山街修建完成后,白堤再次禁驶汽车。这次并非因为车祸,而是白堤游客众多,当时铺设的是含沙量较多的三合土路,晴天汽车驶过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水四溅,给游客带来诸多烦扰,所以汽车一律改走游人相对较少的北山街,而白堤成为步行路。

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环湖马路(包括北山街)才陆续铺设成柏油路面。此时,距梅藤更经过的那条“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小土路,已过去了三十多年。

里西湖13号:从望族别业、麻风病院到中国卫生“第一所”

当年梅藤更医生骑马过北山街,按图片上的说明,他是要去看麻风病人。那他是要到哪里去看麻风病人呢?

2020年,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编著的《90年前的杭州——民国〈杭州市街及西湖附近图〉初读》一书出版。其中提到梅藤更在现北山街35号这个地址,买下了三亩二分九厘土地,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建成三座房屋,并于当年将城内的广济麻风病院迁至这里。这则史料还是首次公布,可见1896年梅藤更不仅在保俶塔旁建了肺痨病院,还在山下西湖边建了这所麻风病院。

因此,从时间上推测,梅藤更立马湖边的这张照片,应拍摄于1896年后。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照片左侧有一堵上盖茅草的土墙,此处为土墙的拐角(从阴影上判断)。对比另一张同时期的老照片,这堵土墙从北山街上拐保俶塔前山路,根据地理位置,土墙内正是正在开建的坚匏别墅(小刘庄)。也就是说,梅藤更此时正站在北山街与保俶塔前山路的交叉口(现北山街32号)。据史料,坚匏别墅开建于1900年,所以这张照片大致应拍于此时。

梅藤更为何要将麻风病院建在城外当时较为偏僻的北山街呢?1887年,因杭城麻风病患者众多,梅藤更在国际麻风救济会的支持下,在杭州城内大方伯的广济医院(浙医二院前身)产科局旧址,创办了广济麻风病院。

麻风病,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可怕的传染性疾病。由于麻风病院在广济医院内,广济医院又位于城中的闹市区,麻风患者不仅易接触其他病人,还有传染常人的风险。于是,在1896年,梅藤更将其移建于城外的北山街。此地更为宽敞、僻静,最初收有三十多位麻风病人。

北山街上这座麻风病院,原来院落据说是海盐望族徐家的西湖别业。

辛亥革命后,杭州城市格局大变,拆城墙、建市场、筑环湖马路,西湖周边的游客量大增,位于景区内的北山街麻风病院显然又不合适在这里了,梅藤更决定再次搬迁。他先是想将其迁至吴山,但遇到山上寺产的纠纷,无法实施。后在1915年,他将之搬到较为荒僻的松木场许家山山坡上。

微信图片_20231019100242.jpg

展示当时松木场麻风病院情况的老照片

搬至松木场山麓的广济麻风病院,经过近十年的打造,到1924年依山建起了十多幢西式建筑,有男女病院、医疗室和教堂等,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医疗设施和技术最为先进的麻风病医院。

北山街原麻风病院旧址改建为广济医院的“里西湖妇女养病别墅”,也称妇女养病院。这是一所较为高档的疗养院,配备有当时最先进的X光机等设备。

1929年首届西博会结束后,妇女养病院里成立了“浙江省卫生试验所”,这个名字听上去很普通的单位却很了不得。这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卫生检验机构,被称为中国卫生“第一所”。

里西湖13号现为北山街35号。这座院落与北山街上大多数的西式建筑不同,有一个白墙黑瓦的典型中式墙门。据《杭州老房子》记载,此院落占地3.29亩,两层半的主楼建筑面积为345.84平方米,有14个房间;另有5间平房,建筑面积116平方米。最为难得的是,庭院内的西南角,还有北山街唯一的一口四眼老井。

1949年10月1日后,北山街35号曾用作省委党校的校舍,其后很长时间为民居杂院。现在由浙江省省直房产经营管理中心管理,内部正在装修,其大门上悬挂着一块写着“海盐馆”三字的木匾,可能是向它最初的主人致敬吧。

(作者单位:杭州日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一) 2024-04-29
校史寻踪|竺可桢: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1936年04月25日) 2024-04-29
年年雅集茶人家 2024-04-26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2024-04-26
红色胜迹:杭州桐庐分水起义旧址 2024-04-2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