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牟永抗先生藏书和资料捐赠仪式…
湘湖又多一处文化地标——来新…
 
特别关注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王统照关于泰戈尔沪杭之行的两…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钱塘人物
 
浙大文化三剑客激荡——国学热的冷思考
来源:  作者:  日期:2016-03-15

    读经班、孔子学院、汉服成人礼……近年,国学一词在各处开了花。 犹如枯木再逢春,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上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上周六的大讲堂,身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汉式宽衫的3位70后新锐学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了国学热潮中的一些冷思考。

  五四时候,孔家店被打倒了,这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处于尴尬又困难的境地,甚至一度出现了断层的危险。值得庆幸的是,到了今天,曾经被扔掉的文化重新被人们提起来了,又开始复活了。但是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有它的原因,国学热的出现也是如此。 

  ◇于钟华:

  这是种文化寻根

  国学热兴起的背后,由经济复苏在支撑。2004年中国国学热启动的时候,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GDP首次跃入世界前六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建国初期的时候,都在忙于巩固统治和政体的建设,一旦这个过程完成,都会进入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我国在2004年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对传统的国学重新回顾、吸取。

  另外,中国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归根意识。比如,于右任先生在台湾去世前,痛心地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海外的很多华人,晚年的时候也都希望能够回到祖国,这就是一种文化寻根的心态。

  所以21世纪产生的国学热里,既有经济复苏加上国家政权方面的引导,更有发自老百姓内心的对母体文化的认同与渴望。

  ◇何善蒙:

  国学符合现实需求

  除了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推动外,我想补充几点。

  第一,传统文化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今天国学能够复苏,正是因为它有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存在于广大人民的生命当中,我们的观念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印记。比如中国人讲做人要孝顺,这些观念都是儒家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内核,它们一直延续在每一代人的血脉中。当国学被再度提起来时,我们会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

  第二,文化的自信带来了国学热。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一直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我们总是被西方打败。而中国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喜欢从文化上找原因:国家灭亡、政局混乱,往往都会被归结为思想误国。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很多事情在逐渐地改变,我们也开始思考经济背后的文化动因。比如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亚洲四小龙,尤其是日本和新加坡,他们的文化发展恰恰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这给了我们启示,除了西方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否也具有有利于现代化的一些价值?

  第三,现实的需求。现代人的生活富裕了,精神上则处于无根可依的状态。虽然现代社会提供了很多的价值选择,西方的、东方的各种信仰,可是我们发现,这些信仰并不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这个时候,出现了另一种选择的可能——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温情、道德、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等等——这恰恰是现代生活中所缺乏的,而又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人是文化的产物,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性的存在。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换句话说,传统文化又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陈志坚: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有句话叫“越民族,越世界”,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在世界文化之林里,中国的文化是一朵奇葩。奇在哪里?一个是它一贯传承的特殊性,这跟我们相对来说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个层面,中国的文化具有普世性。先讲一下“轴心时代”这个概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几百年时间内,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一个文明的突破,比如说希腊的很多哲学家,印度的佛陀以及中国的孔子、老子,他们都是人类思想的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理论,被看作是人类文明关键的突破。

  而人们对文明突破之解读的意义,就是各自对于终极关怀的突破。回答这个终极问题,各个文化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所有这些回答所解决的问题,都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明一样具有普适性的意义。

  ◇于钟华:

  是对当下的反思

  “国学”是中国精神的根本,也就是说国学能够使你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只有把中国文化跟自己的行为合二为一的时候,你才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

  另外,我觉得国学在当前的一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够使你保持一份清静。国学的兴起有一种反思在里头——对西学、对当下现代性的反思。在中国被西化的100年里,中国的传统国学的整体性一下子被肢解了,走向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被彻底粉碎了,这是很可怕的。在这种情况下,及时的反思很有必要。

  ◇何善蒙:

  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中国的学问跟西方的学问不一样:西方是纯粹的学问,主要关心的是真理问题,所以在西方有“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而中国的传统,最注重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强调的是个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来实现人格的完善,而人生的最大的幸福即在于将道德理想在现实当中实现出来。因此,中国人在提出某种思想的时候,不重视逻辑有多严密,而是在意一种理论通过行为实现后,能体现出多少价值来。所以,对于个人来说,中国传统思想提供了一系列的道德原则和修养方法,这些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今天想要再去拾起古人思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就面临一个直接的难题:看不懂古书。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们要重新去学习国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怎样做? 

  ◇何善蒙:

  三个“一”

  首先,要树立一个态度。陈寅恪先生说“了解之同情”。我们在经过一段很特殊的发展之后,批判意识非常强烈,可是我们不能忘记要对人和事抱以“同情”的态度。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去理解古人思想的合理性,并去发现其中对于我们今天而言具有价值的地方,而不是一上来就批判、否定古人思想。一种思想,之所以会流传至今,说明有它的价值存在。比如说孟子讲人性本善,有很多人认为,很多人恶极了,这性本善的提法不靠谱。其实,难道孟子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真的不知道有很多人不善吗?他的意思是说人总是可以变好的,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儒家有很多观点,看起来很理想化,这实际上是要给你提供一种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实现超越的可能性——人是可以变得更好的。

  第二,要树立一种观念——超越知识,付诸实践。中国传统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它更重要的是对人的行为的强调。所以,我们去学习中国传统思想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当作知识性的东西去学习,而是要把它作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贯穿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才是活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第三,要精读一本书,我推荐《论语》。为什么推荐《论语》?在某种意义上说,《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的内容相对简单,原汁原味。当你能够很好地理解《论语》的时候,你也就可以很好地领会整个中国传统的思想,所谓道通为一。

  ◇陈志坚:

  两个态度

  第一个态度是真心诚意,如果我们在进入国学之前,不管你是做专业的研究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要首先抱着一个虔诚的态度,虔敬的心态。因为国学更多是一种人文的,体悟式的积淀。既然是体悟,就要付出你的心去思考。同时,我们学国学,要摆脱功利心,比如不能以炫耀、表彰自身的目的去治学,学国学讲究的是内心强大。

  第二个态度,是对待国学和现代化的态度。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我们必须立足于今天、立足于现代,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冲击、困扰和挑战,来学国学。同时,我们也需要用现代化的理念去对国学做一些批判,比如三纲五常,“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我个人觉得肯定是不合适的。

  再讲两个方法:我觉得学习国学的起步阶段最好是从蒙学入手。为什么说学蒙学是一个很好的入手呢,你要学国学,你尽量要跟古人有相同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你从古人学习的路子这样走一遍,这是一个捷径。除此,业余国学爱好者如果想深入地进一步学习,可以掌握一些“目录学”知识,这也是自学国学的捷径。

  ◇于钟华:

  一个广告

  有句话说“国学之美在于书法,国学之美在于国画,国学之美在于篆刻”。我觉得书法是国学较好的入门途径。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

  书法溯源的是古文字学,这其中弘扬的就是国学文化。如古代书法中所有碑帖中“孝”子的写法都是“老”的形状要比下面的“子”的形状大很多,这其中就蕴含着一种儒学思想。因此,书法不仅仅是书法,它更体现于思想、文学、哲理等方面。

  我的广告语:要想进入国学,就从书法入手。

(来源:钱江晚报)

于钟华:浙江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研究所博士

陈志坚: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何善蒙: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相关内容
红色人物:唐敦禄——中共下浙皖特委委员 2024-03-27
红色人物:茅丽瑛 “孤岛”抗战女杰 2024-03-22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东汉著名隐士——严光 2024-03-20
余杭人物春秋:余杭谪滇名幕平显小考 2024-03-15
余杭人物春秋:柔道鼻祖陈元赟 2024-03-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