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钱塘人物
 
【人物春秋·巾帼】回望萧山历史上的巾帼风采
来源:萧山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03-11

她们,屹立于时代的洪流之中,为自由而奋斗,为信念而奔走;

她们,以聪敏、坚韧与勇毅,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她们,穿越人生的风雨,用柔情与温暖撑起半片天。

铿锵玫瑰,竞绽芳华。

今天,萧山史志整理了10位萧山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快来看看你都知道吗?

-01-

为国赴义 ·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苎萝村人(今浙江萧山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一作“先施”,又称“西子”。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谋复国。越王句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句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句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句践针对吴王喜好美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美人计。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等一批美女被句践献给吴王夫差为妃,以迷惑吴王,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后吴国被句践所灭。吴灭后,西施也不知所踪。

-02-

游击将军 · 沈云英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445.jpg

沈云英(1624-1660)

沈云英,萧山瓜沥镇长巷村人。少喜骑马射击,耽于书籍,强于记忆,对宋胡安国的《春秋传》颇有研究。

父沈至绪客游京师,沈云英随从前往。明崇祯十六年(1643),其父任湖南道州守备,沈云英侍父左右。时农民军张献忠部队进攻道州,沈至绪战亡。沈云英闻讯后束发披甲,率十余骑,出其不意,直趋农民军营寨,拼力夺回父尸,遂解道州之危。郡守上奏其功,朝廷降敕,赠沈至绪昭武将军,建祠麻滩驿,加沈云英为游击将军,坐父营,守道州。当时其夫贾万策任荆州都司,农民起义军攻陷荆州,贾万策被杀,沈云英受诏扶柩回乡。后清兵南渡钱塘江,沈云英欲投水自尽,幸其母力救,才免于死。后因家境贫寒,在长巷家祠设私塾,授徒讲学,教育族中子女。清顺治十七年(1660)秋卒。故里长巷村曾设有“云英将军讲学处”,已废。

-03-

 中国女性走出国门第一人 · 单士厘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450.jpg

单士厘(1858—1945)

单士厘,字受兹,萧山城厢镇人。她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之家,自幼勤奋好学,博学能文。其夫钱恂,为维新派中知名人士,清光绪年间(1875〜1908)屡任驻外使节。

光绪二十五年,单士厘以外交使节夫人的身份第一次旅居日本,还带二子一媳一婿赴日读书。居日期间,她很快学会日语,能在无译员时,代任口译。由于语言交流方便,她得以接触日本社会各阶层人士,写下许多记录日本风土人情、名胜风景的诗文。单士厘深感公历便利,便在日本家中使用公历。她写道:“世界文明国,无不用格里阳历……自履日本,于家中会计用阳历,便得无穷便利。”是中国最早使用公历的人。光绪二十九年,单士厘一家离日本赴俄,后又遍历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希腊、埃及等国。宣统元年(1909)冬回国。

单士厘遍历亚、非、欧三大洲,行数万里,历十余载,视野大开。她联系国内妇女现状与社会生活的实际,为改善妇女地位,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著书立说,向广大中国妇女进行思想启蒙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后,她明确提倡妇女参加革命,与伍廷芳夫人等在上海发起女界协赞会,为革命劝募筹饷,成效显著。多年的国外生活,使她痛恨封建制度的落后与愚昧。      

她反对妇女缠足,并身体力行,还著文赋诗,揭露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单士厘把海外的所见所闻写成《癸卯旅行记》《归潜记》两书。在《癸卯旅行记》中,她详细介绍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成为介绍托氏到中国的第一位女作家,该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出国游记。在《归潜记》一书的《章华庭四室》和《育斯》两篇中,还系统地介绍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是最早把欧洲神话介绍到中国的文学作品。她在介绍西方近代文明的同时,仍推崇祖国的传统道德,认为乃西方所不及。单士厘的游记中,充满了反抗侵略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在写到沙俄士兵在我国东北杀人、强奸的罪恶行径时,呼吁人们“纵无器械”也要与敌人搏斗,“岂能默然待死”。

单士厘一生有著作多种。《癸卯旅行记》《归潜记》两书是其代表作,此外尚有《受兹室诗稿》《家政学》《家之育儿简谈》《正始再续集》等。在81岁时,还完成《清闺秀艺文略》5卷。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453.jpg

-04-

 妇运先驱 · 杨之华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455.jpg

杨之华(1900—1973)

杨之华,又名杏花、文君、杜宁,萧山坎山镇(今属瓜沥镇)三岔路村人。从小聪颖,民国8年(1919)5月,求学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次年初,到上海星期评论社工作。《星期评论》停刊后,曾到教会学校任教。其间,结识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等人。1921年春回乡后,与宣中华等在萧山“衙前农村小学”任教,积极参与衙前农民运动。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考入上海大学。

1924年11月,杨之华与瞿秋白结婚,并由瞿秋白、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事妇女运动,领导上海纱厂工人罢工斗争。1925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担任中央妇女部委员。1926年3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不久任妇委主任。她参加了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她离开上海,到武汉参加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担任中央妇女部长。1928年6月赴苏联参加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会议。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担任党小组长。1930年返沪,仍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1934年初,任上海中央局组织部秘书。次年秋,去苏联参加第七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在苏联期间,曾任国际红色救济会常务委员。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457.jpg

杨之华、瞿秋白和瞿独伊合影

1941年,杨之华化名“杜宁”,携女儿瞿独伊回国,在新疆停留时,被军阀盛世才部逮捕。在狱4年,坚持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并以顽强的毅力参与翻译《俄文大辞典》及其他著作。1946年,经党中央营救,杨之华及其战友获释,回到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不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妇委书记,并赴晋西北参加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之华历任全国妇联国际联络部部长,全国妇联第一、第二届常委和第三届副主席,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常委等职。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蒙受不白之冤,被“隔离审查”达6年之久。1977年7月,党中央为杨之华平反昭雪,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和追悼会。

杨之华著有《妇女运动概论》等,并搜集整理了瞿秋白的遗著。

-05-

抗日女杰 · 沈佩兰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00.jpg

沈佩兰(1903—1954)

沈佩兰,萧山云石乡(今属戴村镇)沈村人。9岁读书,聪慧好学。18岁嫁至朱村桥乡塘坞村。塘坞村地处偏僻,文盲居多,沈佩兰在家开设私塾,免费招收贫苦孩子20余人入学。后至孝丰为家塾教师。民国23年(1934),塘坞村建立小学,她又回村任教。

1940年2月,日本侵略军进犯浙赣铁路沿线,国民革命军一九二师一一九团扼守朱村桥猫头山和云石廊岭等地。是月17日,与日军交战,日军退守塘坞,设指挥部于沈家。一一九团随即包围塘坞,双方相持。

此时,沈佩兰见一一九团因敌情不明受阻,即乔装出封锁线,向一一九团报告日军指挥部地点和火力点。一一九团遂迅速发起进攻,毙敌200余人,她的住宅也被炮火所毁。日军前锋得悉后续部队被歼,当即缩回萧山县城盘踞地。

为褒扬沈佩兰,国民政府颁发“国尔忘家”匾额一块,浙江省赈济会特从优拨给奖恤金600元。是年三四月间,《东南日报》《大公报》《扫荡报》均予以报道。

1941年9月,沈佩兰去武义难童教养团工作,曾回萧山抢救难童。1943年夏,教养团停办,沈佩兰全家辗转兰溪、江山一带,生活极为艰苦,旋回萧山。抗战胜利后,借资到杭州闸口开设元昌柴炭行。解放后,沈佩兰返塘坞小学主持教务。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03.jpg

《东南日报》对沈佩兰事迹的报道

-06-

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 楼曼文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05.jpg

楼曼文(1908—1949)

楼曼文,又名方娘,小名梅园,萧山楼塔镇徐家店村人。其父鄙视女孩,使她从小逐渐养成倔强、正直的性格,萌发了同情穷人、痛恨封建家庭的思想。14岁时,父母将其许配给同村一户人家,她极力反对,终于解除婚约。民国10年(1921),随家迁居杭州。1924年就读于杭州女子中学。五卅惨案发生后,楼曼文参加杭州学生联合会,并被推选为中学生女代表,上街游行示威。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考入浙江工业学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迫辍学,避居乡间。不久,只身赴沪,入上海艺术大学。

在上海,楼曼文结识了党的地下工作者蔡叔厚。在蔡叔厚的培养帮助下,1928年,楼曼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蔡叔厚结婚。当时的蔡叔厚以企业家的身份立足上海,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自己开设的绍敦电器公司掩护下,秘密制造无线电台,楼曼文全力协助丈夫工作。1929年,公司成功制造了第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使党组织建立了无线电通信联系。同年,楼曼文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常委兼妇女部长。1930年,上海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组织安排楼曼文去苏联学习。由于蔡叔厚担任的是特工工作,公开身份是大资本家,不允许有红色苏维埃的妻子,为了党的利益,为了保护蔡叔厚,楼曼文忍受了内心极大痛苦,与蔡叔厚解除了夫妻关系。

1932年,抵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后受王明迫害,因为所谓的“政治问题”被迫离开学院,去郊外当工人6年之久。1938年,任弼时出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后,将她接回莫斯科。次年,楼曼文和蔡畅同去东方大学学习。1941年初,楼曼文回国,按党组织指示,化名“崔少文”,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中学任俄文教员,并开展革命工作。1942年9月被捕,她和狱中其他同志一起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1946年6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7月9日抵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后被安排在中共中央社会部政策研究室任研究员。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楼曼文随中央机关转移至晋西北,并带病到晋西北一带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2月,病逝于河北省平山县。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07.jpg

位于萧山楼塔镇楼家塔村仁德弄16号的楼曼文纪念馆

-07-

流体力学家 · 陆士嘉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09.jpg

陆士嘉(1911—1986)

陆士嘉,萧山城厢镇人。生于江苏苏州。民国22年(1933)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1937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物理,以优异成绩获洪堡奖学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飞机频繁轰炸中华大地,陆士嘉毅然改学航空,成了当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L.Prandtl)教授唯一的女学生和中国留学生。

当时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实验设施对中国学生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她用求解析解理论,解决飞机喷气发动机一个技术关键难题,其理论和实验结果完全吻合。1942年,以《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

1946年,陆士嘉回国,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任教。1952年筹建北京航空学院时,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后任航空学院教授,为该院首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主任,主持建设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1955—195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自50年代起,主要从事黏性流体运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教育工作上,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造就新一代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创建一整套低速风洞和我国第一个高速风洞。其学识理论精深,尤以黏性流体力学见长。70年代后期,重译德国著名教授普朗特(L.Prandtl)的《流体力学概论》。1979年,她婉拒了中国科学院增补学部委员的机会,被人称为不当院士的流体力学家。

陆士嘉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力学进展》副主编、《力学学报》编委等职。1982年,应邀赴德国访问,被聘为德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学会委员。曾是民盟第五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三届代表。

为了传承和发扬陆士嘉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2017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学校流体力学实验室冠名为陆士嘉实验室。

-08-

化学家 · 高小霞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12.jpg

高小霞(1919—1998)

高小霞,萧山南阳镇仓前村人,在家排行第六。其父高云塍(1880〜1940)为私塾老师,擅书法,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高小霞11岁随父抵沪,后就读于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时值抗日战争期间,高小霞虽考上西南联合大学,因父亲失业而未能去昆明,遂在女子中学当教员,维持家用。民国29年(1940)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

1946年,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助理员。1948年赴美,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主攻分析化学、微量分析,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高小霞致力于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催化波的机理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取得系统的、有创造性的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0年代初开始讲授《仪器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课程,并积极开展极谱分析的科研,培养出电化学分析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30多人。

高小霞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内容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1960年后领导科研小组进行极谱催化波的研究,开创一套简捷、灵敏的几十种微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方法,此项研究工作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14.jpg

高小霞在实验室

她参加环境保护监测仪研制工作,写有《电化学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一书,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主编《分析化学丛书》。由高小霞和姚修仁合著的《铂族元素极谱催化波》一书是总结国内外有关催化波的理论和应用的专著,其中稀土元素极谱分析的灵敏度比国外同类工作提高三四个数量级,因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高小霞曾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和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曾当选中国化学学会第二十一、第二十二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是当时14位女学部委员之一。担任过国务院第一、第二届学位委员会理科评议组成员,是中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09-

越剧表演艺术家 · 张桂凤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16.jpg

张桂凤(1922—2012)

张桂凤,萧山坎山镇(今属瓜沥镇)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民国25年6月,张桂凤入嵊县(今嵊州市)招龙桥科班学戏,拜袁曾灿为师,攻老生,兼习小生、花脸,出科后参加越明舞台,名声初扬。

1939年1月,参加月月高升舞台后,向徽班出身的邢胜奎师傅学习武功基本功,打下能文能武的功底。1941年到上海,在东安越艺社任头肩老生,拜绍剧名演员筱芳锦为师。1942年,转到袁雪芬倡导新越剧的大来剧场演戏。1945年加盟雪声剧团,1946年演出的《祥林嫂》剧中,突破老生行当,出色地塑造了卫癞子角色。1947年,参加上海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活动,继而加入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任头肩老生。

1949年上海解放后,张桂凤进入上海市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1950年,随团赴北京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演出。1951年8月,加入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员二等奖(饰《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获一等奖(饰《打金枝》中的唐皇)。1955年,随团转为上海越剧院主要演员。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3月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18.jpg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祝公远

张桂凤从艺60多年来,在艺术上孜孜以求,好学不倦,唱腔刚劲质朴,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被誉为“性格演员”,其表演艺术称为“张派”,为越剧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先后随艺术代表团赴德国、苏联、朝鲜、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进行演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她参演并摄制成戏曲电视片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李娃传》《西厢记》《打金枝》《桃李梅》《三看御妹》《穆桂英》《辽宫花溅泪》等。1991年,她的戏曲片段被摄制成六集电视片《张桂凤艺术集锦》。2012年3月4日在上海逝世。

-10-

作家 · 邵焱

微信图片_20240311145520.jpg

邵焱(1939—2009)

邵焱,原名邵燕祯,笔名一燕、娜拉,女,满族,祖籍萧山进化。中共党员。1961年7月,邵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辽宁日报社、北京出版社文艺记者、编辑,《新观察》半月刊编委、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有色金属报》副总编辑、副编审,《中国妇女》副总编辑、编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北京杂文学会理事。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海带姑娘》《黄阿蜜之出走》《童心——蔻蔻日记片断》《“白金国”漫笔》,系列杂文《病中吟》。译著儿童文学作品《一个有魔力的字》《神奇的贝壳》《亚洲民间故事选》,短篇小说《第一次爱情》,苏联电影文学剧本《主席》《村妇的天下》《远方来的女人》等。2009年5月在北京逝世。

生若夏花,美丽如斯,

在记住巾帼风采的同时,

也请不要忘记,

新的历史,

你、我都将是书写人!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红色人物:唐敦禄——中共下浙皖特委委员 2024-03-27
红色人物:茅丽瑛 “孤岛”抗战女杰 2024-03-22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东汉著名隐士——严光 2024-03-20
余杭人物春秋:余杭谪滇名幕平显小考 2024-03-15
余杭人物春秋:柔道鼻祖陈元赟 2024-03-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