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特别关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禹杭履迹
 
【余杭风物遗迹】白石溪桥原石发现记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俞强  日期:2024-04-22

白石溪在径山镇境内,发源径山东麓,由西向东至青芝堰汇入中苕溪,全长约10里,旧时蜿蜒曲折,汛期也常发大水,历史上曾有几次改道。白石溪在流经邵家畈小竹园处,原有古道石桥横跨其上。记忆中,1970年代该桥已断残,北岸至中流,剩一孔一墩,桥面铺设三块青石板,总宽约3米。中流到南岸,桥面垮塌,桥墩情况不详。断裂的青石板或斜卧溪中或嵌入水底。1978~1979年,长乐公社改溪工程将白石溪在邵家畈以下流经平山农场、俞宋村、长乐林场再回拐到青芝堰的一段进行改造,径流在小竹园向下沿大竹园往东坑水坞、芝山北麓直至青芝堰一线切直。期间,白石溪断桥未予重修。

2004年,由余杭区农发办负责重建此桥,钢筋水泥结构,两墩三孔,长22米,宽4.8米,命名为白石溪桥。由于过去邵家畈村民习惯上都称小溪为溪坑,似乎并没有白石溪这一称呼,因此笔者便打听这一命名的依据。后来有人告知,建桥时挖出来的石碑上有“白石溪桥”几个字,所以一仍其旧。又说,那块石碑还放在村委,可以去查看一下。

一晃二十年过去,今年入夏后因常住白石溪左岸农居房,门对白石溪桥,每每觉得此桥必有来历。毕竟这么短的一条小溪称作白石溪不像是出自本地的原始命名,就像径山“鹏抟峰”,明显出典《庄子》,绝非土著土名。于是某日稍有空闲,想去村委一探石碑究竟,恰巧村里一位好友前来小坐吃茶。寒温毕,聊起白石溪桥一事,他说此石已经不在村委,而是早被西山村叶某某搬走私藏。得着这一信息,略过两天,2023年6月4日上午,请祖琴、万芳同往潘板桥办事,回来时途经西山村,便问某某家,祖琴指点其家正好在村口路边,建有歇山顶的墙院大门敞开。于是我们三人下车进院,以不速之客身份造访,但喊门无应,知东家不在。遂作搜寻,在其门口一边,赫然见到一块大青石侧面刻有“白石溪桥”四个大字,横书左行。看上去分明是桥面石板,已被砌作装饰性台阶。经仔细观察,“白石溪桥”四字为阳刻,两边有竖写小字落款,阴刻,字迹有所残泐,一时看不清,当即拍照留存。此时,隔玻璃窗发现屋内小孩,因问其父。孩子出来拨通电话,经通话交流,叶某某称此石是从村委东头变压器地旁所得,不知原本从何处而来。我们既然无法获悉其他有关详情,便打道回府。

当晚,我将照片放大进行识读,发现字迹都比较模糊,仅依稀读出了右款有“嘉庆十二年”字样,却不敢太肯定,因此发到微友都比较有旧学功底的一个小群里,请帮助辨认。其中宁波乐山先生率先读出“嘉庆十二年”,与我所读一致。其后,奉化俞先生在屏幕上打出“大清”两字,意指“嘉庆十二年”上面两字是“大清”。对于这个读法,我暗忖是基于一种判断。因为如果“嘉庆十二年”无误,冠于其上的两字除了“大清”,实在很难想象还能用其他什么字了。当然,照片上的字形也确实隐隐有些“大清”模样,遂与大家一样,赞同了俞先生的读法。这样,将右款读为“大清嘉庆十二年”,便取得了共识。

微信图片_20240422141137.png

左款文字比右款又稍偏小一些,字迹残泐度也更大,加上照片不清,竟至于无一字可识。后来,南京力心先生和广丰文军先生建议用面粉去拓出来再作识别,我表示接受。

6月15日上午,晴,我请祖琴万芳同行见证,先向一家早吃店讨了一小袋面粉,然后驾车到西山村叶某某家,院门未关,而东家无人。我便径直去石板上拓字,拓清后细看,右款(上款)七字,左款(下款)也是七字,再重新拍照保存。然后稍作逗留,发现该户人家院子和房屋的打造多有仿古意味,这就难怪他要将“白石溪桥”青石板以及其他可能也是白石溪的一些桥板搬来家中了。

6月17日晚,我再次将拓本照片发到小群,请各位学人讨论。右款拓后比较清晰,果然是“大清嘉庆十二年”。左款却仍有识读难度,主要是第一字上半部基本残去,第二字的裂痕与刻痕难以区别,而第三个是“月”字则无疑。这就要求我们先得读出这个“××月”。顺着“大清嘉庆十二年”思路,再从字形分析,我的读法,前三个字是“癸×月”。群里的讨论意见,有认同我把第一个字读成“癸”的,也有不认可。乐山先生对左款的整体读法是“×八月重建谷旦”。显然,如果是“八月”,则“癸八月”不词,其中必然有误,故其不肯将第一字认作“癸”。或也读作“癸未月重建谷旦”,文通字顺,可是第二字怎么看都不像“未”字,难以认定。广丰文军先生可能视力较好,发现第二字下边隐约有两点,因此他把第二三两字隶定为“冬月”。“冬”字一出,“癸”字便无法立足。毕竟“癸冬”和“癸八月”一样不词。而乐山先生则由此推断前三字是“季冬月”。经说破之后,再看所拓字形,“季冬”两字的笔痕就相当显著了。案《礼记·月令》有“孟冬之月,仲冬之月,季冬之月”,司马光《投梅圣俞》诗有“九衢季冬月”之句,可见季冬月一词自古有之,所指为旧历十二月。至此,识读“白石溪桥”的上下落款是“大清嘉庆十二年季冬月重建谷旦”,完全可以确定了。

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即公元1807年。白石溪桥于是年季冬重建,说明早先曾有白石溪桥,同时也说明白石溪在更早时候就流经邵家畈村南边,村北的流经痕迹至少是在嘉庆以前留下的。从1807年到2004年,经历197年,白石溪桥是否有过重建,因文献阙如不得而知。但从2004年重建时挖出嘉庆十二年所建的石板看,这197年间很可能未曾重建。7月9日近午,在白石溪桥上遇见里人耆老今已82岁的陈梦庄先生,询问一些本村掌故。他说,白石溪桥自古就是南北通衢重要津梁,向北连接上柏武康直至湖州,往西南连接横畈临安直至安徽歙县,古道全用鹅卵石铺成,称石弹路,沿途岔路无数,但都不如这条主道宽阔。白石溪桥在他少年时代还曾完好,何年冲毁已经记忆不清。他还十分感叹白石溪的变化,毕竟河道欲曲不欲直,改直之后虽然消除了洪灾,但回水潭不见了,积水潭不见了,小鱼小虾自然也都不见了。可怜见这大概都是老年人的伤感。

微信图片_20240422141158.png

白石溪桥向南数百米,左为强盗山,右为大虫坞,古时无疑曾是保聚村落盈宁的险要之处。如今被承包这片土地的农庄断绝去路,有负古人在此筑路苦心,借此呼吁重新开通,虽不望能还旧观,总是方便南北村民往来的一条捷径。

白石溪桥向南数百米,左为强盗山,右为大虫坞,古时无疑曾是保聚村落盈宁的险要之处。如今被承包这片土地的农庄断绝去路,有负古人在此筑路苦心,借此呼吁重新开通,虽不望能还旧观,总是方便南北村民往来的一条捷径。

查明清《余杭县志》,今传明代万历志,清代康熙志,都有残缺,白石溪桥无考。康熙《余杭县志》卷三《津梁》篇,最后记载到了“横塘桥、潘板桥、陶村桥、长乐桥、周家桥”,我十分怀疑下一座就应该是白石溪桥了,可惜此下已缺失。嘉庆《余杭县志》于嘉庆十三年(1808)编成,其卷三《关梁》篇记载如下:

长乐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后杳界。

青芝桥,在县西北二十里长乐芝山之麓。旧编竹为之,乾隆四十二年,里人施青钱等醵资甃石。前令袁炜为之记。

白石溪桥,在后杳二庄。嘉庆丁卯,洪世家募建。

顺着长乐桥、青芝桥而下,果然是白石溪桥。嘉庆丁卯,即嘉庆十二年(1807),这年建桥,仅仅比县志编定早了一年。此记录与白石溪桥碑文落款“大清嘉庆十二年季冬月重建谷旦”完全合辙。以文献印证实物,以实物印证文献,珠联璧合,证明了白石溪桥确实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

因此,刻有“白石溪桥”字样的这块石板至今已有216年的历史,应当被视作一件重要的乡邦文物,有关部门须予妥善保藏。

不过,嘉庆县志所记白石溪桥在“后杳二庄”,对这个位置非常存疑。因为在县志的《孝行乡图》中,后杳二庄处于长乐桥以东,显然不合白石溪桥实际上在邵家畈这个地理位置。而从桥梁的记载顺序看,长乐桥,青芝桥,再到支流上的白石溪桥,是自东向西而记,白石溪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孝行乡图》上的那个后杳二庄位置上,更何况那一段是中苕溪,与白石溪无干。另外,募建白石溪桥的洪世家,也暂时不详其人。关于这两点,待将来另作考证。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3期

作者 俞强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百亭|精忠柏亭 2024-04-26
杭州Discovery·西湖⑭丨西湖边有座武松墓,他就是《水浒传》里的武松吗? 2024-04-26
三百文买一枝花? 2024-04-24
【杭城迹忆】天真精舍勒铭 2024-04-22
独家爆料!杭州有座很仙的山!观潮绝佳机位!这位超级明星去了又去… 2024-04-2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