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文史动态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特别关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故物沧桑
 
南宋临安的水系规划与建设
来源:  作者:  日期:2016-04-06

南宋有一位商人吴防御,在今天的中河中路附近开了一家丝绵店铺,由儿子吴山和另一主管共同打理。吴山每天早晨到铺中卖货,晚上才回家。一日,吴山因在家有事,到晌午才来到店铺,看见屋后河边停着两只小船,船上有许多箱子、桌凳和三位妇人……

这是冯梦龙在《喻世明言》里写的发生在南宋的一个故事,此后,情节便在吴山和其中一位妇人之间展开。不知主人公吴山的名字与“吴山”有何渊源。但就从妇人下船出场,南宋时期临安城水上交通之便利与普及可见一斑。

1129年,杭州升为临安府,1138年定为首都,在地理上南跨吴山、北抵武林门、东南靠钱塘江、西濒西湖。作为水乡城市,临安的东南方向是钱塘江,西北是大运河,城区里主要有茅山、盐桥、市河、清湖四条河流,加上相应的支流,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水上网络。据记载,南宋的杭州有22条河流。因此,船成为杭州城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江河水系是城市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供水、航运、生态、文化等多样性功能,对城市的演变有着导向力,城市的发展也总体上规约于自然环境。水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对于临安城来说,水更是它的灵魂。

宋室南渡后,人口变得相当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到了乾道五年(1169),临安府有26万户人家,其中外来居民及其后裔约18万3千户,外来人口的迁入移民造成了南宋初期人口的大幅增长。人口增多带着的压力,需要合理且及时的城市规划来平衡。作为江南水乡的杭州,城市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对水环境和水系规划建设的改造利用。

水源的供给主要还是利用自然水系,通过城内外河渠互通的方式引水入城。此外,用水井来开采地下水,也是解决饮用水问题的重要方式。而且,当时供水设施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据《梦梁录》记载有近50余眼水井,官方开凿的和私人开凿的水井都有。与密集的人口相适应,水井也分布密集,保证了百姓的用水。位于吴山东北麓的吴山井,被誉为是“钱塘第一井”,南宋绍兴年间维修,用大石板盖住井口,上开六眼。淳祐七年(1247)年,杭州城大旱,城里其他井大都干涸,只有吴山井的水不增不减,以此救济了百姓。

除了生活用水的保证,居民的日常所需以及大量商品、存储物,都需要水运源源不断涌进杭州。当时主要的流通路线呈南北方向,为一轴线。城内最宽最长的是盐桥运河,其他如菜市河、外沙河则辅助它,间接辅助的是东面的菜市河、外沙河。茅山河由于要修建德寿宫,将其填塞为断河头,其余三条成为城内的经济命脉,承担城内外的交通。久而久之,形成了西郊供应水,东郊供应蔬菜,南郊供应燃料、油脂、鱼贝,北郊囤积米、建材的分工。

由于临安城内码头水运交通极其便利,茶坊、酒肆、食店等顺着河流走向遍布大街小巷。“瓦市”在城内达二十处之多,瓦市内有大大小小的“勾栏”,演出各种杂剧、杂技、相扑、说书、讲史等,昼夜不辍。

很快,临安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而经济的繁荣也造成了对城外供应的依赖,发展水运则是积极面对这种需求的必要措施。“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了当时的基本国策。在内河航运方面,保证漕运畅通;海运方面,修筑海塘。南宋的物资运输主要是河内运输,外国商旅往来则是海路。可见,水运的畅通便利很好地解决临安城经济对外的依赖,对经济的持续繁荣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水运河道是城市的命脉,无论是水利、交通还是防洪都有意义,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古训说的好,治国者必先治水。南宋时期,官方对水系充分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临安城设立了南水门、北水门、保安水门、天宗水门、余杭水门五座水门,总体呈“东西城门偏多,南北偏少”的特点。其中南水、北水门靠近皇宫,是宫内排水系统,天宗、余杭水门连通着城内与城外的运河,起补充调节水源的作用。

当时,临安已经有相关下水构造,比如官式建筑、大面积的建筑群和大宅院都有下水渠道,像太庙的两侧就建有砖砌的排水沟。而百姓的生活污水,主要靠河道水系的自净作用。《委巷丛谈》里有则发生在临安的故事,一个被关押的小偷想贿赂狱卒,为了掩人耳目,让家人在桥下洗衣服,把家里值钱的陶器置于洗衣篮里,用衣服盖上,狱卒到时直接提走篮子即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河道已经成为居民日常洗浣的场所,其自净能力足以保证水的质量。

不过话说回来,河道发挥自净作用也是南宋官方从绍兴初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河道和水系工程的结果。政府在城内河道与钱塘江相通处,设置了浑水闸、清水闸。河水先过浑水闸,再过清水闸,很好地保证了水的清洁。

对排水系统管道的清洁保养,当时主要是靠疏浚沟渠,一般三年一次。从绍兴四年(1134)开始,政府就派诸厢军疏通河道。为防止下水排水受阻,转运副使马承家等还向皇帝奏明,禁止居民乱将粪土填塞入河,并派相关人员检查,如果有家族不立即施工,黄帝还会派人下去监视催促。四年之后,政府又命守臣张澄发厢军和驻守在城里的士兵一千余人,参与开浚盐桥运河堰塞工程。再过三年,蒋璨又主持重浚盐桥大河、清湖河工程。到咸淳六年(1270)年,朝廷命重臣负责河道清理,是南宋晚期规模较大的一次疏浚工程。

此外,南宋政府还进一步修筑栏垣矮墙等防护。城墙内外、东南北都有十多丈宽的护城河,又叫城壕,在它内侧还种植了许多杨柳,起着禁止行人来往和绿化城市的双重作用。城内的河道,在岸边设立木栏之类的屏障,遇到有船只通过则留门,既方便了居民,也方便了出行人家。

对于修筑闸、堰等水利设施,南宋政府也极为重视。绍兴十二年(1162),由赵子潇主持开浚清水闸和龙山闸。乾道五年,郡守周淙重新修筑浑水闸、清水闸和保安闸,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监察。淳熙二年(1175),管理漕运的大臣赵磻老提出在通江桥修建板闸,遇到中河的水浅涸时,就开闸防水,等到蓄满水后再关闸,维持水势,有效调节城内河流的水位。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整治江湖,政府还采取了新开河道的方式,并使之与定期疏浚、修筑水利设施紧密结合,三种方式齐头并进,共同治理和改善临安城河道水源质量,促进临安经济、政治和文化繁荣发展。

如今,面临地球的水资源危机,对水资源的保护已是迫在眉睫。在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后,浙江开全国之先,提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政策,全力治水、全面治水,改变老百姓急切盼望解决的生态现状。

相比古代,如今虽然水利建设技术大大提高,治理措施更加丰富全面,但依旧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如何贯彻落实“五水共治”精神,走出一条造福百姓的治水之路,是一项重大的课题。(来源:杭州市上城区政府网)

相关内容
西湖摩崖百品之最:大唐杭州刺史卢元辅诗刻 2020-12-18
杭州古地图的变迁史 2020-11-0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诂经精舍 2020-10-20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紫阳书院 2020-10-1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崇文书院 2020-10-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