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文史动态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特别关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故物沧桑
 
纳土归宋护吴越
来源:方志杭州公众号  作者:张素卿  日期:2018-08-02


7月的西湖,碧空如洗,翠荷盛开。沿着北山街向西走,游客多聚集在断桥、白堤,这里既可置身湖中央欣赏西湖胜景,也可远眺对岸的宝石山和保俶塔。即使对于外地游客,保俶塔的身影也不陌生,在很多介绍杭州的影像资料中都有它挺拔而秀丽的身影。从西湖景观的整体视域空间来看,保俶塔与雷峰塔形成了著名的“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南北对景,民间也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说法,道出了雷峰塔和保俶塔的不同风姿。保俶塔,作为最著名的杭州地标性建筑之一,浓缩了从钱镠保境安民到钱弘俶纳土归宋的精彩历史,代表了在杭州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吴越文化,对研究西湖的变迁、文化景观的形成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保俶塔所在的宝石山是西湖的北岸屏障,海拔97米,由1.5亿年前在断桥和里西湖一带发生的大规模火山喷发而成。宝石山因山岩呈赭红色,岩石中的很多玛瑙状晶体在阳光映照下,如宝石般发出熠熠霞光而得名。新西湖十景“宝石流霞”也是由此而来。

保俶塔便巍然伫立于宝石山东巅,原名应天塔,也叫宝叔塔、保俶塔、保叔塔、宝石塔,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据明代《涌金小品》《武林梵志》记载,此塔是吴越王钱弘俶的母舅吴延爽最早建造的,最初为九级。不久,塔身崩塌。宋咸平年间(993—1003),僧人永保募捐重建,减为七级。时人称永保为“师叔”,因此重建后的塔也被称为“保叔塔”。南宋《咸淳临安志》八十二卷中记载:“保叔塔,在巨石山,咸平中僧永保重修,土人因号保叔焉。”《水浒传》《警世通言》等说到此塔时,也都写作“保叔塔”。后来,民间也有保叔塔是“一位阿嫂为了保佑小叔子而造塔”的传说。

 

640.webp (1).jpg

《武林梵志》卷五

清乾隆十四年(1749),一个名叫赵茂才的人在塔下发现了“造塔记残石”,仅存34字,虽然已经无法诵读全文,但首句还可辨认——“爽为睹此山上承航”。文中“爽”,应该就是吴延爽,“航”是星宿之名,这片残石也从考古和文物的角度印证了志书的记载:塔的建造者应该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延爽。

 

   在杭州的发展过程中,五代十国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五代十国(907—979)的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960)与十国(902—979)的合称。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位于中原地区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直到960年北宋建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还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杭州临安人钱镠建立的吴越国便是十国之一,都城位于杭州,时称为“西府”或“西都”。吴越国强盛时拥有十三州一军的疆域,约为今天浙江全省、江苏东南部和福建东北部一带,即今浙江省全境的十一州:杭州、越州(绍兴)、湖州、温州、台州、明州(宁波)、处州(丽水<缙云>)、衢州、婺州(金华<东阳>)、睦州(严州)、秀州(嘉兴),以及江苏的苏州、福建的福州和钱氏家乡临安的安国衣锦军。

 

640.webp (2).jpg


五代十国的中国处于大分裂时期,四方鼎沸、战乱频繁。吴越国在地理位置上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并不占优势。为求国家安定,钱镠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在政治上实行“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政策。一方面“朝奉中原为臣”,即所谓“事大”,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一方面“连横诸藩”,与周边相对弱小的藩镇保持和平关系,保证边境的安宁。再一方面“对抗强邻淮南”,围绕领土问题,与淮南的杨行密时战时和。与此同时,在吴越国内部,钱镠加强内政建设,兴建海塘、扩建杭城、疏浚湖河、大力发展农桑、同时扩大贸易、任用贤才,大大促进了杭州及两浙的发展,保障了民众的安居乐业。此外,钱镠还依靠吴越国发达的海上交通,派船队与日本、暹罗(泰国)建立起通商关系。

 

吴越国宝正七年(932),钱镠去世,享年80岁。他在位41年间坚持保境安民国策,力保东南平安,临终前依然嘱咐继位人钱元瓘“子孙善事中国,勿以异姓废事大之礼”。因此,对于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五个朝廷的14位君主,不论谁做皇帝,吴越国钱氏的三代五王都一直称臣纳贡,坚持保境安民的国策,使吴越国在干戈纷扰的乱世里和平稳定发展,百姓得享安居乐业、太平富裕。苏东坡曾评价吴越国:“吴越之地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此时的杭州作为吴越国的首府,也逐渐开始成为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超越了中原地区的许多大城市,到北宋时一跃成为“东南第一州”。也是从此时开始,杭州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首次超过苏州与越州,并一直保持着浙江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地位直到今天。王明清在《玉照新志》卷五中记载:“杭州在唐,虽不及姑苏、会稽二郡,因钱氏建国始盛。”

 

吴越国不仅政治稳定、经济富庶,还为杭州留下一笔更为深刻的佛教文化遗产。早在三国时期,佛教就传入杭州。五代吴越国时,钱氏诸王都笃信三宝,王室成员带头礼佛、供佛,兴建佛寺佛塔,雕刻佛经、石窟造像、厚礼僧人,使东南佛教盛极一时。吴越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新建扩建寺院佛塔200多座,居杭州各朝代之最。其时,杭州城内外寺院林立,宝塔遍布,梵音不绝,被时人称为“东南佛国”,吸引了高丽、日本等僧人到访学法。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钱弘俶时期。钱弘俶即位后,在灵隐青林洞造摩崖石刻,在南屏山下创建了慧日永明院(今净慈寺),并邀请衢州高僧道潜驻院,邀请延寿高僧主持重建灵隐寺。著名的六和塔、雷峰塔都始建于此时。

 

吴越国虽然一直和平稳定发展,但实力仍难以与强大的中原王朝抗衡。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三月,当时的吴越国国王钱弘俶为避讳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改名为钱俶。四月,赵匡胤封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开宝元年(968年),又重新封钱俶为吴越国王。

称帝后的赵匡胤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他一方面采取武力扫平叛乱,一方面采取和平的外交手段,通过施恩、礼遇使一些小国臣服。开宝七年(974),赵匡胤讨伐南唐,要求钱俶出兵协助。与此同时,南唐后主李煜也写信给钱俶,言辞恳切道:“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宋天子一旦异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面对双方的请求,钱俶虽然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他更担心拒绝大宋会给自己国家招来战乱。权衡再三后,他选择了钱氏一贯的做法: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发兵助宋攻打南唐。结果可想而知,南唐在两面夹击中最终亡国。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钱俶知道现在已经不是军阀割据的时局了,在攻下南唐的常州后,他便接受延寿大师的建议,“纳土归宋,舍别归总”,以求能最大限度地保全吴越国的民生安定。

 

640.webp (3).jpg


  开宝九年(976)正月,钱俶携王妃孙氏、世子钱惟濬,带着大量贡品犀玉带、宝玉金器5000余件、上酒1000瓶、银16万两、绢11万匹、乳香5万斤等从杭州出发,前往汴京觐见宋太祖。当时,吴越国内很多人都认为钱俶此行凶多吉少,吴越国百姓为他祈福,他的母舅吴延爽也为祈求他平安归来,在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建起了这座“保俶塔”。

幸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对钱俶待以殊礼,许诺他“尽我一世”“誓不杀钱王”,并在各方面都表达了他对钱俶的情义:一是派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专门去几百里外的绥阳迎接钱俶;二是亲自到钱俶即将居住的礼贤宅视察,询问生活用品的准备情况;三是钱俶在京期间安排多次宴请并登门看望;四是在宴会中,赵匡胤让钱俶和他的两个弟弟行兄弟之礼,虽然钱俶万万不敢接受而推辞,却显示了赵匡胤对他的重视;五是特许钱俶剑履上殿、诏书不名;六是封钱俶的妻子为吴越王妃,封他们的女儿为公主。宋太祖赵匡胤还命钱俶返回杭州继续管理吴越国,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赏赐锦衣、玉带、玉鞍、玳瑁鞭、金银锦彩20余万、银装兵器800余件,又赐王妃金器300两、衣料2000匹、银2000两。在临行时,赵匡胤交给钱俶一个黄包袱,嘱咐他“途中密视”。钱俶依嘱在回吴越国的路上打开包袱,结果惊呆了,里面尽然全是北宋大臣写给宋太祖的奏疏,要求扣留钱俶,吞并吴越。钱俶看过奏折,“益感惧”,既庆幸、又感激,但更多的是恐惧。

开宝九年(976)十月,宋太祖驾崩,晋王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二月,钱弘俶再次北上拜见新皇帝。这是他第二次进京,随行人员更多,贡品也更丰厚,几乎倾国所有把宫殿里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都带进京。钱俶还呈上了吴越军甲器物名册,又乞辞天下兵马大元帅,但赵光义不许。一直到五月,钱俶先后上疏30多道奏章请求返回吴越国,赵光义都没有应允。这时,随同前来朝觐的吴越国丞相崔仁冀劝钱俶上表纳土,他认为:朝廷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如果不献地,可能会很快招来祸端。但随行的一些大臣并不同意献地,丞相崔仁冀劝大家:“今已在人掌握中,去国千里,惟有羽翼乃能飞去耳。”

 

640.webp (4).jpg


钱俶也深深明白现在的局势:首先,吴越国君臣此时都在大宋掌控之中,就如崔丞相所言,插翅难飞;其次,大宋有300多个州,吴越国只有13州1军,军事实力悬殊;再者,就在不久前,南方的陈洪进主动将漳泉二州献给大宋;钱俶又想起了祖父钱镠的遗训:“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 ,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因此,钱俶明断局势,当即上疏将吴越国13州1军,共86县、户550680、兵115036全部献给大宋,史称为“纳土归宋”。至此,漳泉纳土,吴越献地,北宋王朝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对南方的兼并和统一,也成为我国和平统一的典范。

之后,钱俶在京城期间,多次被宋太宗召入宫中赐宴、击球、受封赏。端拱元年农历8月24日(988年10月7日),是钱俶的60大寿,宋太宗遣皇城使李惠、河州团练使王继恩至南阳,赐钱俶生辰礼物。钱俶与使者宴饮极欢,当天傍晚,他还在南阳住宅的西轩命左右读《唐书》,又让子孙颂诗,后来忽然因风眩(脑卒中)发作而薨逝。对于钱俶的去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太宗赵光义没有他兄长赵匡胤的胸襟,对待钱俶也没有兄弟般的情义,因此命人送来“美酒”,并要求钱俶当着使臣的面,当场连饮三杯,毒发而死。

保俶塔最终没能保佑钱俶平安返回杭州,但钱俶的纳土归宋,却保护了两浙百姓免受战乱,吴越太平得以延续。苏东坡称赞道:“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钱俶去世后,宋太宗为其废朝七日,追封秦国王,赐谥号忠懿,葬于洛阳贤相里陶公原。宋真宗时,特诏追赠钱俶为尚父。宋朝政权对钱氏子孙也予以厚待,建起“表忠观”作为钱氏的香火庙。一直到现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来自全国各地的钱王后裔齐聚位于西子湖畔的钱王祠,参加“钱王祭”仪式,纪念先祖钱王。在民间流传的百家姓中,第一句的“赵钱孙李”,排名第一的“赵”是宋朝国姓,“钱”便是钱氏家族的姓氏。

钱氏的后代子孙也一直继承着“顺天应人,维护统一”的理念,尊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的优良家风,钱氏家族发展成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钱氏后代中人才辈出,以近代为例:钱穆、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正英、钱其琛……都是吴越钱氏的后裔。

 

640.webp (5).jpg


现在,我们驻足断桥,所看到的保俶塔塔身,是民国22年(1933),杭州市市长赵志游与乡绅王锡荣、王祖耀、徐行恭、程学銮等集资修建。这是民国时期杭州最大的文物修复工程。工程由吴寅主持,自3月1日开工至6月30日竣工,共耗时122天,耗银2万两。重修之后的保俶塔为八面七级实心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基呈八边形,用条石砌成,通高共45.3米,塔身为35米,塔刹10.3米。当时,塔刹铁构件仍为明代旧物。1997年,原明代塔刹朽坏,更换新塔刹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原明代塔刹也陈列在保俶塔的旁边。

 

640.webp (6).jpg

1933年维修中的保俶塔

 

640.webp (7).jpg

1997年修葺更换下来的明代塔刹

“车马流光人匆忙,庄严保俶观衰替。” 保俶塔从五代始建,历经宋、元、明、清,屡毁屡建。1000多年后的今天,保俶塔巍然伫立在宝石山顶,它俯瞰着杭州城和来来往往的西湖游客,诠释着中华民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见证着杭州城的发展和新时代中国梦的诞生。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再次凝望保俶塔,不禁感恩生于伟大的新时代,继续踏上美好的新征程。



保俶塔

 

元 钱惟善

 

金刹天开画,铁檐风语铃。

野云秋共白,江树晚愈青。

凿屋岩藏雨,黏崖石坠星。

下看湖上客,歌吹正沉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摩崖百品之最:大唐杭州刺史卢元辅诗刻 2020-12-18
杭州古地图的变迁史 2020-11-0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诂经精舍 2020-10-20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紫阳书院 2020-10-1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崇文书院 2020-10-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