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上泗山歌
武林旧事
 
手绘杭城│行走直街,细数望江门的旧日风景
来源: 杭州历史建筑微信公众号  作者: 焦 俊  日期:2019-01-24

我曾在望江门外直街拐弯处的海潮路上生活过多年,我家仅距直街几十米。最近望江地区乘迎接G20峰会即将召开的东风,将作全面提升改造,望江路将与甬江路连接,于是我又重走了故地。几十年来,望江门外直街从宁静到热闹,再到如今的宁静,令我感慨。


望江门外直街(以下简称“直街”)在我小的时候,我称它为“小街”,这是相对于平行在北面的望江路而言的。它东西走向,长约三、四百米。从前,由江城路拐进望江路,经过铁路道口,路就分叉,大路是望江路,小路是直街。在这个分叉的三角地,在“文革”时期曾有一块很高很大的语录牌,几根铁杆上钉着铁皮,再在上面用油漆刷上标语。



▲直街西头火弄口


如果走直街的话,过贴沙河上的铁桥,就走到了直街上。如果从这里的直街西头折向南,沿着铁道边的一条小路走,就到了荷花池头,从这里的贴沙河边走过去,可到响水坝。


而如果径直往直街里头走,在直街中间稍东,是以上、下灰团巷作十字交叉,下灰团巷接望江路,而上灰团巷接永明新村、金鱼弄、黄家园等地,也可到刮浆坊、盛家弄、坤年里等地,可谓路路相通。在直街的西段有火弄和盛家弄、蔡家园,在东段有阮家弄,这些地名多与姓氏有关。直街上大多是平房,二层楼房很少,只有望江卫生院和粮站等少量建筑是二层楼房。


若论民居有特色一点的,西段有一幢民国时期的砖木二层建筑,山墙上的窗子装饰有点中西合璧的风格。东段有一幢有高大风火墙的石库门墙门,墙角有“世德堂章界”的石碑,而在西段的一幢民居墙角,也有一块“盛德堂墙界”的石碑。过去直街上的名居多为木头排门,后来成了玻璃木门,再后来是铝合金门,直到现在的大铁门和卷闸门。



从前直街与上、下灰团巷交界的十字路口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地带:西北角是望江卫生院,东北角是粮站,西南角是王金奎食品水果店,东南角是剃头店,在上灰团巷稍进的地方是卫生防疫站。直街西段有一家专做彩色纸房子等祭品的小店,东段“世德堂”墙门对面是棉花店,到了春节卖春卷皮子。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直街上个别住家有做生意的意识。



▲坤年里义井


在我小时候,有一些与直街有关的事,印象深刻。


小时候常听“王金奎”这个名字,他成了直街中心点上那家水果食品店的代名词,但这个人没见过,未见长的啥模样,因为“文革”时期多取红、光、亮的店名,如“红光”、“红卫”等。从我去买东西时,看到好几个穿白色工作服,戴白色工作帽的营业员来看,这时已经是国营商店了,那么这个姓王的老板也许是公私合营以前的吧,名气还蛮大的。


从前的王金奎食品水果店上方高挂水果篓子,柜台里放着玻璃瓶的水果罐头和鲨丁鱼罐头、梅林牌的午餐肉罐头。有一次姆妈叫我去该店买鸡蛋,我拿回家见多了一个,非常高兴,大喊;“多给了一个!”我姆妈说我笨:“钱被扣去了!”她一点我手上找回的钱,果然如此。


前几年我看到这里水果食品早不卖了,而是成了一家卤味店。


从王金奎水果食品店转弯往上灰团巷里走,是一家卫生防疫站。医生们由一个瘦女医生带领,常在我读书的望江门小学来打防疫针。课正上着,突然门被推开,进来三个女医生,为首的就是这个瘦女医生。我们小孩子心情复杂,其实怕疼不愿打针,但能少上半节课也好。


这里的望江卫生院只此一家,因此该院对住在附近的居民来说,应急就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到第三医院或第四医院去看病就诊,要走不少路,尤其是一些突发的病例需要半夜看病。有一年夏天我不小心把后脑撞在窗框上,立刻流鼻血不止,且不能低头或摇头,血不断往喉咙里咽。晚上爸妈带我去这家卫生院,医生用一块纱布往我鼻子里使劲塞,感觉已快塞到了脑子里。


这家卫生院的老中医姓周,解放前曾做过保长。我因怕打针,感冒发烧就看中医。小孩子看中医,蛮特别的。这位老周医生,常拖着长音喊我的名字,如今肯定已不在了。还有两个医生,一个姓卢,一个姓张,是内科医生。一只脚都短一截,可能患过小儿麻痹症,鞋底垫着十公分高的木头块,与鞋沿齐平。



我小时候只要感冒发烧,就到这里来看病打针做皮试,也打过丙种球蛋白,那时可是紧缺的药。后来逐渐不在这里看病了,不过我对这家卫生院的印象是不错的,佩服那时的医生靠搭脉和看舌苔就可初步判断病症,远比现在的某些大医院里排队一小时,看病只用三分钟,动辄叫病人先去做B超强。


后来这家卫生院被拆了,原址和原棉毛针织厂地块建起了新的农贸市场和居民楼,而棉毛针织厂搬到了原址的望江路对面。



▲直街西头


再说粮站。我常跟大人到直街中心点来买米,店里有两座白铁皮做的大斗,下面管子上有闸刀,下接小箱子,前面有活动小门。店员一关闸,米瞬间停住。而一放开——哗!大米倾盆而下。我们撑开米袋,店员一提小门,米就倒进布袋,大人牵拉一下袋子,让米往下坠,顺手抓起一把米看看,欣喜地说:“个(这)把米蛮好!”记得常买壹角肆分三的籼米。而后用绳子扎紧袋子,背米回家。


直街东段的棉花店隔壁有炮仗炉子,常有居民双手拎着热水瓶去冲水。棉花店也曾卖过玻璃纤维彩色线,叫鲭线。我有一把木头长剑,想买些鲭线绕剑柄。当时是一尺一分钱,我拿五分钱去买五尺(当然这点线绕起来是不够的,但钱少也没办法)。店里的老太用手的一跨当一尺欺我小孩子,给了我五跨长的线。我年纪小不会申辩,吃了亏,以后就不玩这些东西了。


我从前住望江新村,隔壁楼梯有个大姐姐叫国萍,我一年级时她常送我去学校,后来她家搬到了直街西段盛家弄的口子上。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后来我在直街上遇到她时,她总是低头笑盈盈地问我:“你到哪里去?”我仰头说:“我到望江门剃头去!”也就是走过铁路道口与江城路,到望江门里的理发店去。



走到了望江门外直街的东头,过了海潮路,与直街对接的是大通桥直街。在望江门外直街和大通桥直街这两条直街的周围,过去有不少单位和宿舍:如杭州车辆段、杭州肉类加工厂、万吨冷库、杭州橡胶厂、杭州棉毛针织厂、红星木钻头厂、西湖炼油厂、东风玻璃厂、杭州木材厂、文教用品厂、肉厂宿舍、农民小店、橡胶厂宿舍、铁路工房、望江街道办事处(七字型造型)、大通桥新村、霞晖南村、望江路菜场,稍远往始版桥方向有杭州电化厂宿舍,我有许多同学住在这一带。


还有我住的望江新村,我知道的就有五幢至十五幢。后来在拓宽望江路时拆了马路边的五、七、八幢,同时这里也有不少农居和私房。在坤年里有四口义井,经常看到打井水洗衣服的人,附近有木场巷小学,后成为社区办公地。望江门外地区原属江干区,1996年后属上城区。


从前我住在望江门外直街东端转弯,过了厕所的望江新村12幢,从不知门前叫海潮路,寄信只写“寄杭州市望江新村某幢几零几号”,都能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曾改门牌号码,当我家搬走后,这里改为“海潮新村”,而“望江新村”之名给了望江路与海潮路交界西北角的几幢居民楼。




▲海潮寺旧址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望江门外直街是很宁静的,在太阳的照耀下,远处的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如果说古代这里有菜市,倒还可以,但如果说它三十多年前怎么怎么菜担儿,那是不熟悉当时的情况,现在有好多人没见过当时的情况,只是杜撰而已。你想,在“文革”时期,要割资本主义尾巴,要打击投机倒把,是不准私自摆摊卖菜的。买菜是到针织厂旁边的望江路菜场。


直到1979年底,才有人在过了铁路道口的望江路与直街分叉的三角地上摆上菜篮,此时这里的大语录牌已拆去。既使要卖也是比较拘束的,其中有我的同学坐在地上,摆着篮子卖东西。当目光对视,对方很不自然,转过头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中期,菜摊摆在了海潮路,来到我家门口,我曾在自家窗口画过一幅。后来这里不好摆了,就摆到了望江门外直街上,所以这条长街是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形成菜市的,直到后来人流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离直街不远的东南方向,有海潮寺旧址。如今因海潮路周边和原杭州橡胶厂的拆除,该寺显露了出来,就在秋石高架旁边,几株大樟树尚好。我这才发现,原来我家的东窗右前方约三百米就对着海潮寺,过去是因为房屋的阻隔而看不见。从前寺旁有大池塘与河道,我曾见男人游泳时玩一层层踩在肩上叠罗汉,一人从中间爬上去,然后轰然倒进水里。女人在石头台阶上挥舞“敲棒榔头”(棒棰),因为前倾,露出后腰间的皮肤。



后来池塘填了成为西湖炼油厂,好像此前曾叫东方橡胶厂。其实从前的望江门外地区有许多池塘,后来都填平造房子了。


我的行走直街,因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出而戛然而止。开始时很不适应,我理发还回原地几回,后来日子一长因不方便就远离了,竟一别许多年,直到近年为作考证才旧地重游,所以面馆的事我就不知道了,而在直街上逢地藏王菩萨生日点蜡烛拜菩萨的风俗,也仅存依稀印象了。



要说望江门最著名的风景,还是铁路道口。从前的道口,铃声一响,两根大铁杆就放下来,骑自行车的行人为了不等火车,就赶快冲啊!有时腿脚稍慢,铁杆就打在背上。逃出来的像是胜利者,好像赚了一票。后来也常发生大批行人堵在道口,而火车已经开过来,火车无奈被逼停,那时候的蒸汽机车从城站方向开过来的居多。在黑夜里,等待通行的人们看到一道光束从远处射来,划破夜空,真亮啊!


平时经过的多是绿皮火车和棚车、货车。棚车本来是运货物的,但在过年时也运旅客,到上海或宁波去的人弄张小凳子坐在棚车里,或站在车门口扒着铁门看风景,票价也便宜。


火车通过时经常会放气,等在铁路道口上的人就淹没在滚滚的白色雾气之中。后来这个火车道口改建成大回环立交桥,再后来又建了望江路立交桥,机动车、行人和火车实行了分道,才解决了这个混乱的交通问题。



▲从前的铁路道口


我不是直街上的住户,不及我那些长住在直街上的同学感受更加深刻。直街上的居民,几十年住在一条街上,朝晚见面,有不少这家娶那家,那家嫁这家,因为从小青梅竹马。随着时光的推移,情况也有了变化,后来这条街上外来人口也多了起来。


年少时感觉如果走望江路的话,有汽车穿梭不安全,所以常走直街,也是走到望江门坐1路电车的必经之路。在直街上,沿途常看到有一个瞎子老人敲锣,由女儿在前面引导卖糖,夏天大伯大妈推着小车卖棒冰。大概有一两次,肉厂的万吨冷库在晚上着火了,站在直街上往东面仰望,天空映得通红。我住老屋时可以听到龙头棚(火车头调度仓库)的火车鸣笛声,因为从前房子低,也曾在国庆节看到城隍山上的烟火。


我小时候正值“文革”时期,在这条街上有许多人家装着有线广播。墙上高悬一个有喇叭的小匣子,下垂一根开关拉线,唱的是同一个声音——样板戏,常听到的有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全场都会背了。


我曾在与直街不远的望江路与海潮路的交叉口看游街,看标语,看漫画,在水泥预制板上玩跳越,在黄沙堆上挖陷阱,在防空洞上往下跳。海潮路上有水牛在走,一边走一边拉屎。在望江路边看站在卡车上武装成“藤帽铁棍”的基干民兵通过。时间稍后,在空地上看走江湖变魔术的,还有看卖狗皮膏药的,还有看抓偷粪的,还有在宣传“总任务”时期看一些工厂的文艺骨干来搭台演出的。在黑白电视机出现后,晚饭时分,直街上的居民把电视机搬到屋外吃饭乘凉,一道道荧光屏黑白光闪动……直街上的每个街景至今都映在我的脑子里。


我曾在望江门外渡过,这里也是大社会的缩影。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2024-04-24
【余杭风物遗迹】古桥沧桑(一) 2024-04-24
校史寻踪|浙江大学堂学生退学始末记录(1903年4月17日) 2024-04-24
再叙国立浙江大学的龙泉之缘 2024-04-24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2024-04-2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