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特别关注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特别关注
 
袁长渭 | 泗乡往事(一)
来源:《杭州记忆》(第一辑)  作者:袁长渭  日期:2019-04-03

农民眼中的知青下乡

    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并且下达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现在的袁浦水田.jpg

    在这个大背景下,杭州郊区也迎来了大批下乡知青。以我们袁浦公社五一大队(袁家浦村)为例,从我记事的1968年起,来了许多知青。第一批在1968年底,那时,我只有五岁。邻居二队的知青叫“小林菩萨”,五队的知青叫苏珍,我们三队的知青叫小狗,十几年后才知道他的真名叫吴为虎。小林住在二队队长金涛叔叔家,苏珍住在五队队长周阿哥家里。小狗住在我家隔壁堂叔永兴家里。后来生产队为他们各自盖了茅屋。小狗的房子就在永善大伯家东面。茅屋用泥墙夯起来,稻草盖盖,没住多少时间,小狗回城就业去了。他去郊区公安分局当民警,好像是去了刑侦队,后来破了大案,立了大功,先后被提拔为刑侦队长、市公安局治安处长、江干公安分局局长、萧山县政法委书记。听说后来涉黑涉枪,被判了死缓,这是后话。我上大学时去看过小狗,那时他就在下宁桥的西溪派出所。在江干区时,我同学在分局工作,我也顺便去看过他。

    小林、小狗他们还是比较本分老实的,经常和队里农民一起篮球赛,劳动也肯吃苦,经过一年多的磨练,成了正宗的农民,农活大多会干了。他们也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冬天,他们想吃狗肉,打上了宝年叔叔家那条大黄狗的主意。在大队四合院里围追着打,最后黄狗被吊死在大队篮球架上剥皮,也有小伙伴说是用麻袋在大池里用水浸死的。我们都为那条黄狗可怜,高大威猛。胆子大时,我们还去骑一下。大黄狗会游泳,扔个东西会捡回来,特别厉害的是,它有空中接物的绝技,像足球守门员接球一样。狗有灵性,黄狗被打死后,狗主人祖方奶奶伤心了好长时间,我们这批小孩子也伤心了很长时间。知青小林菩萨不敢来我们队玩了。知青的形象差了许多。

    1975年春暖花开时,我们五一大队又来了十一位下乡知识青年,每个生产队一位。印象中,一队里的姑娘姓马,他父亲是供销社的马会计。二队里的叫茶花,后来嫁给了我堂叔宝年,成了正宗的泗乡媳妇。我们三队的叫丁志根,笕桥镇人,所谓知识青年,其实就是城市户口的适龄青年。丁志根大字不识几个,只认识“丁”字,不认识“志根”两字,这是真的。

    二队知青茶花后来嫁给了我堂叔宝年,现已在杭州挂车厂退了休,生了个女儿,早已抱上了外孙,家庭和睦,幸福美满,这也是十一个知青中,嫁给当地农民,留在袁浦五一大队的唯一一位。

    知识青年刚到大队里时,先分散住到农民家里。后来,大队专门为知青造了两层水泥预制板洋瓦房,这是全大队第一座洋房。建房资金一万六干元,上级政府和结对单位杭州人力车厂,支援了八千元,我们大队负担八千元。知青楼建好后,杭州人力车厂专门派了党支部封书记前来驻村,并且帮我们建起了大队五金厂。五金厂里有冲床、刨床、钻床等大型设备,这些设备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厂里的几位学徒工中,一位继续从事五金行业近四十年,成了大老板,他就是七队的国祥老板。

    知青到来后,大队部院子里热闹了许多。有水泥灯光球场,有小店,有理发室,还有名闻泗乡甚至萧山富阳的五一面条制作厂。知青们到来,给我们近郊农民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他们唱歌跳舞,参加村里的文艺活动,成了主力军。还经常参加村里的篮球比赛。个别知青还参加冬泳,与袁浦卫生院的赵医师、四队阿玉一起在大池里冬泳,在这之前,我们不敢想象冬天可游泳。城里知青姑娘的到来,给农村姑娘树立了榜样。向知青学习,穿上了半透明的“的确良”,戴上了胸罩,男人们笑话他们为“女民兵”,背上了子弹袋。姑娘们还穿着泳衣下卫星浦和大池里游泳,本地老人们在“世风日下,有伤风化”的责骂声中,也慢慢地接受了。

现在的袁家浦村.JPG

    现在看游泳比赛,知道有仰泳、蝶泳、蛙泳、自由泳,这些名称都是从知青那里学来的。我们小时候称仰泳为“朝天游”。

    其实,我的孩提时代,一直在和知青打交道。刚上一年级,第一任嫌我矮小不让我上学的班主任小俞老师,她就是下乡知青。上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叫周进,是新龙社里的知青。刚进教室门就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周”字,问我们叫什么,同学们不认识或不敢回答。我举手回答叫“猫”,你就是猫老师,他大光其火,我转身就跳窗户逃走了。同学叫他绰号“走(周)进走出”。十年前,市安局工作的邻居来校看我,同来的老警察说在新龙社插过队,我叫他周老师,他惊呆了,他就是周进,可能他自己都已经忘了下乡插队时曾教过书。

    下乡知青的生活是苦是累的,但在下乡过程中,接触了中国农民,了解了中国农民,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后来许多知青在改革开放后的大潮中,作出了大贡献。现在,他们大多数到了退休年龄。在转塘龙坞还有一个特殊的村叫“西湖茶场村”,实际上是为知青建立的西湖龙井茶农场,至今那知青楼尚在。去年秋天,二十多位知青回到了第二故乡,哭着笑着,相互搂抱着,诉说着当年的情谊,感恩着当年的乡亲,惦记着那一茶一山,并祝福龙坞的山水更加美丽幸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国家特殊背景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但时间一长,也导致了不稳定。返乡心切,当初的毛头小孩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中国近几十年的几次人口大迁徙、大离婚,知青政策直接与之关联。早期的电视剧《渴望》《孽债》反映的就是知青下乡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也涉及了知青的一部分事。知青回城潮第一次大暴发在1978年底,以上海知青为主的云南知青徒步几个月去北京上访,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初年,城乡经济发展迅猛,知青回城心切,城市也需要劳动力,下乡未婚知青陆续返城。已婚的知青,部分离婚回了城,部分留在了农村,后来也落实政策,就地安排工作。我们大队的知青们几乎都返回了杭州城,只有茶花嫁给了我堂叔,留在了村里。知青楼则已用作村里的办公房,就在我家不远处的河边上。

 

 

文章原名《泗乡往事》

作者系杭州市西湖区人大常委会灵隐街道工委主任

相关内容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系列活动暨第三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启动 马卫光出席 2024-05-10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05-10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卫有根的追求——记杭州市劳动模范、余杭县丝织厂厂长卫有根 2024-05-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