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特别关注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特别关注
 
龚缨晏 ‖ 五百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梅毒起源问题的论争(三)
来源:南国学术微信公众号  作者:龚缨晏  日期:2019-04-04

三  关于梅毒起源的其他理论

美洲起源说于16世纪初提出之后,反对者的声音也随之而起。有人写道:短短几年中如此迅猛地横扫欧洲各国的梅毒,竟然是由哥伦布手下的几个船员带回的,这样的说法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其他一些人则从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寻找证据,以证明前哥伦布时代(即1492年之前),梅毒已经存在于旧大陆。这种认为梅毒早就存在于旧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的观点,被人称为“旧大陆起源说”。尽管美洲之源说后来逐渐成为主流,但一直有学者坚持旧大陆起源说。例如,17世纪法国国王的御医帕坦(G. Patin,1601—1672),18世纪的桑切斯(A. N. R. Sanchez,1699—1783),19世纪的罗森博(J. Rosenbaum,1807—1874),20世纪初的祖德霍夫(K. Sudhoff,1853—1938)、霍尔库姆(R.C. Holcomb,1874—1945)等。

这些反对美洲起源说的人,努力从理论及史实上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有学者一方面论证说,梅毒在史前时代、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即已存在;另一方面又指出,瓦尔德斯明确说过,梅毒是1496年哥伦布第二次从美洲返回带入的,因此,1494年冬在意大利开始暴发的梅毒流行病显然与哥伦布无关。另有学者认为,欧洲人最初并没有把梅毒与美洲联系起来;1508年,欧洲人认为美洲所产的“愈疮树”(guaiacum)可以治疗梅毒,于是就推导出了这样的结论:既然美洲印第安人早就找到了治疗梅毒的药物,那么,梅毒在美洲一定存在已久了。美洲起源说就是这样凭空想象出来的。霍尔库姆指出,德·伊斯拉在《蛇疾疗法》中说自己医治梅毒已有四十年的经历,即使以《蛇疾疗法》成书的最晚时间1520年来进行推算,德·伊斯拉最早开始治疗梅毒的时间也应当是1480年,而这个时候的哥伦布还没有形成横渡大西洋的明确计划。至于罗夫莱多在《蛇疾疗法》抄本中所发现的那段关于平松的重要文字,有人甚至这样写道:一些主张美洲起源说的人,“为了强化自已的论据”,在抄本中“故意”插入了这段文字,从而编造出一部《蛇疾疗法》的“篡改本”。还有人觉得,美洲起源说简直“是对美洲的侮辱”。除了历史学之外,有学者从人类学的角度指出,在美洲,只有在那些与欧洲人混血的印第安人中间才有梅毒,而在那些“远离欧洲人”的印第安人中并没有发现梅毒病例;因此,梅毒并不是从美洲传入欧洲,而是由欧洲人带至美洲的。当然,在众多反对美洲起源说的论著中,有的观点显然也是荒唐的。例如,有人声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前470—前399)、罗马帝国皇帝屋大维(G. Octavius,前63—14)都是梅毒的患者。正是由于没有找到充分、可靠的史料依据,所以,美洲起源说的反对者也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可。

20世纪,医学界对梅毒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是1905年发现了导致梅毒的病菌,1998年解开了梅毒的基因密码。现代医学表明,梅毒其实与雅司病、品他病、非性病性梅毒一样,都是由一种叫“密螺旋体”的细菌引起的。这四种疾病,因而被统称为“密螺旋体病”。其中,只有梅毒是通过性接触而在成年人中间传播的性病,其他三种疾病都不是性病,并且主要通过皮肤或口腔接触在儿童中传播;感染了梅毒的母亲如果怀孕了,胎儿很可能会患上先天性梅毒。四种密螺旋体病的症状虽然互不相同,但它们的病原体却非常相似,甚至“难以分辨”。这样,梅毒的起源问题,又与整个密螺旋体病的起源问题纠缠在一起。或者说,要研究梅毒的起源问题,就离不开对其他密螺旋体病的考察;同样,要研究其他密螺旋体病的进化过程,就必须考察梅毒的起源问题。于是,梅毒的起源问题就被置于非常广阔的学科视野之中,成为历史学、医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

1963年,美国梅毒学家哈克特(C. J. Hackett,1905—1995)在文章中写道:在四种密螺旋体病中,品他病仅出现在美洲,“非性病性梅毒出现于温暖、半干燥及干燥的区域,雅司病则出现在多雨水、多植被的国家里”;“无论是雅司病还是非性病性梅毒,在城市居民中都不会流行,而且,这两种疾病也不会出现在同一个人群中”;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前,品他病主要流行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潮湿山区,世界其他各大洲并不存在;雅司病流行于旧大陆的热带地区,美洲并不存在;非性病性梅毒在美洲也不存在,只流行于非洲的半干旱大草原地区,以及亚洲中部。哈克特还提出了四种密螺旋体病的演化过程:公元前20000年之前,旧大陆出现品他病,这也是最早出现的密螺旋体疾病;大约在公元前15000年左右,品他病伴随着人类经白令陆桥进入美洲;大概在公元前10000年,品他病在旧大陆演变为雅司病;由于此时的白令陆桥已被海水淹没,所以雅司病没有传入美洲;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半干燥的温暖地区,从雅司病中又产生出非性病性梅毒;“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亚洲的西南部,随着大型城市的不断发展,非性病性梅毒演变为梅毒”;“公元前1世纪之后,梅毒传遍了欧洲”;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在海外扩张过程中又将梅毒传到了世界各地。

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梅毒学家赫德逊(E. H. Hudson, 1890—1991)则认为,四种密螺旋体病“其实就是同一种疾病,只不过此种疾病变化多端,会随着人类自然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在炎热潮湿的乡村,密螺旋体病就以雅司病和品他病的形式出现;在比较干燥、凉爽的乡村,表现为非性病性梅毒;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密螺旋体病就演变为梅毒。总之,“不同的环境(包括气候和人类的社会习惯)导致了这样四种不同的病症”。在欧洲,“非性病性梅毒至少在古罗马时就已经出现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非性病性梅毒逐渐向梅毒演变,“这个演变过程的顶峰”就是15世纪末暴发的梅毒流行病。这样,在赫德逊看来,15世纪末欧洲的梅毒病疫,是梅毒病菌在人类城市化过程中自然演变的结果,与哥伦布无关。有人明确写道,梅毒疫情正好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暴发,“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巧合”。

1988年,贝克(Brenda J. Baker)等人提出了与赫德逊完全不同的观点。贝克等人的主要依据,就是世界各地发现的前哥伦布时代古人类骨骼。他们认为,“在过去一个世纪所发表的众多论著中,介绍了许多在旧大陆发现的前哥伦布时代梅毒病变骨骼,但实际上,这些骨骼几乎都经不起重新检验”。根据他们的研究,“在旧大陆所发现的那些人类骨骼上,并没有密螺旋体的证据”;相反,在美洲,从南到北都发现了“大量的”“确切无疑的”密螺旋体病变骨骼;在美国东南部等地的印第安人中,甚至“高达一半的人口受到了密螺旋体的感染”。据此,贝克等人提出,“密螺旋体病发源于美洲的热带或温带地区”;不过,美洲印第安人中流行的密螺旋体病都是非性病性的(不是通过性交而传染的),当时也还没有梅毒;哥伦布率领船队到达美洲后,“他的船员最初感染上的就是这种非性病性的密螺旋体病”;当这些船员返回欧洲后,“在当时欧洲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下”,这种非性病性的密螺旋体病就转变成为一种全新的性病——梅毒。

1991年,列文斯通(F.B. Livingstone, 1928—2005)提出了另一种说法。他承认梅毒是从其他密螺旋体病演变而来的,但同时又认为“梅毒的祖先”不一定来自美洲,而“更可能来自旧大陆热带地区的雅司病和非性病性梅毒”。具体地说,15世纪末,非洲的非性病性密螺旋体疾病传到欧洲后,就演变成了梅毒。列文斯通这样写道:“梅毒在欧洲暴发之时,正好美洲被发现;不过,与此同时,欧洲人还从海上航行到了非洲沿海、由陆路穿越了撒哈拉大沙漠,这样,欧洲与非洲热带地区的交往日益密切。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十五年,葡萄牙人就在现今的加纳沿海建立了要塞和商站。随着欧洲人与非洲往来的不断增多,来自非洲的非性病性密螺旋体疾病更有机会发生变异”,最终转化为梅毒。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差异很大,但实际上是传统的“美洲起源说”“旧大陆起源说”在20世纪的新表述,所不同的是,主要理论依据已由历史文献转变为古人类材料和生物学材料。贝克所坚持的就是美洲起源说,哈克特、赫德逊、列文斯通所主张的其实都是旧大陆起源说。20世纪最后十年的讨论,就是在这些学者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样,人们在同一种杂志上,既可以读到坚决支持美洲起源说的文章,也可以看到明确反对这一观点的文章。还有的专家讨论了如何在人类骨骼上鉴别梅毒的问题。1993年出版的《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1998年出版的《剑桥人类古病理学百科全书》,以及梅耶(ChristianMeyer)等人稍后发表的一篇力作,则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进入21世纪,关于梅毒起源问题的研究发生了两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包括新兴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鉴定技术、免疫球蛋白分析技术等。第二个变化是,在相关讨论中,古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和医学研究者成了主角,历史学家则退居一旁。

无论专家还是普通民众都清楚地知道,如果在旧大陆找到一根1493年之前带有梅毒痕迹的人类骨骼,那么,美洲起源说也就不攻自破了。在21世纪,不断有学者宣称找到了这样的骨骼。2013年,有学者指出,以色列萨费德(Safed)出土的一块成年人颅骨上面,就有“密螺旋体病的特征”,因此“这块颅骨是中东地区最为古老的密螺旋体病例”,不过,“由于中东地区目前盛行的是非性病性梅毒,所以,有理由相信,萨费德发现的这块14世纪颅骨上的密螺旋体病应当也是非性病性梅毒”,“这块颅骨再次表明,在前哥伦布时代的旧大陆,密螺旋体病已经出现了”。在土耳其尼西亚(Nicaea)的一个遗址中,发现了一具13世纪的小孩骨骼(年龄约十五岁),有学者通过放射学等方法,认为这具骨骼上的一些症状就属于“后期先天性梅毒”,这就表明,“1493年之前,性病性梅毒已经存在于旧大陆”。在欧洲,也有不少前哥伦布时代的遗骸被一些学者视为梅毒存在的证据,主要有:克罗地亚的一根青年男子骨骼,匈牙利的两具女青年遗骸,奥地利一个小孩的牙齿,丹麦的一个女子遗骨,以及英国的几具中世纪遗骸。

而那些支持美洲起源说的人,则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哈帕(Kristin N. Harper)等人所做的研究。他们对1949—2011年间用各种文字(包括中文)发表的五十四篇报告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这些报告分别探讨了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所发现的前哥伦布时代梅毒遗骸。结果,哈帕等人发现,“在这五十四篇报告所探讨的众多旧大陆骨骼中,找不到一例可靠无疑的密螺旋体病症,而且,所有这些骨骼都缺乏可以确切证明其属于前哥伦布时代的放射性碳测定年代”,这样,“在旧大陆,依然找不到梅毒存在于前哥伦布时代的可靠证据”。其他还有一些学者,或者从病理学出发,或者根据骨质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美洲起源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鲍维尔(Mary Lucas Powell)等人在2005年出版的《梅毒之谜:美洲密螺旋体病的自然史》一书中认为,哥伦布来到美洲之前,密螺旋体疾病在美洲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这些密螺旋体疾病都是非性病性的,不同于后来在世界各地流行的梅毒。另有学者通过研究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骨骼及陶器,也主张这一观点。但在2016年,有学者通过分析在智利发现的一具公元前2世纪的遗骸,认为在1492年之前,美洲大陆上既有非性病性密螺旋体病,也有梅毒。这样,对于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大陆的密螺旋体病类型问题,仍然需要继续探讨。

 

经过五百年的研究,梅毒的起源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就历史学而言,由于文献记载残缺不全,致使许多关键史实模糊不清。特别是,梅毒是一个全球传播的世界性疾病,这就需要对世界各大文明的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可事实上,迄今为止,除了欧洲文献外,其他文明的文献都有待深入研究。就考古学而言,有些重要的古人类遗骸可能还没有被发掘出来。就古人类学而言,人们至今依然无法确定古人类遗骸上的哪些痕迹是由梅毒造成的。就医学而言,四种密螺旋体疾病之间的关系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就生物学而言,人们还没有构建起密螺旋体的进化谱系。在过去的五百年间,人类对梅毒的认识不断加深:将梅毒与淋病等疾病区分开来;知道梅毒可以导致精神错乱等一系列疾病;发现了密螺旋体;测定了梅毒的基因序列;发明了治疗梅毒的有效药物胂凡钠明,并且开启了医学上的化学疗法;等等。因此,梅毒的起源问题虽然至今依然悬而未决,但五百年来,人们在研究梅毒起源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了许多难题,促进了多种学科的发展。同样,在未来的岁月中,通过探究梅毒起源之谜,不仅可以推动相关学科的繁荣进步,而且还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全球化历史过程对人类所产生的负面后果。


作者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林孝庭教授、香港建道神学院吴凌云医师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系列活动暨第三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启动 马卫光出席 2024-05-10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05-10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卫有根的追求——记杭州市劳动模范、余杭县丝织厂厂长卫有根 2024-05-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