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特别关注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文史动态
 
书单 2019年历史学新书(21)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9-06-17

1

汉赵国史

1.webp.jpg 

作者: 周伟洲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6

页数: 346

定价: 69.00

汉赵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内迁少数民族匈奴在内地建立的政权,也是十六国较早建立的政权之一。在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汉赵统治者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措施,使其京都平阳、长安地区的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本书根据现存史籍和文物考古资料,论述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匈奴的活动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叙述了汉赵国兴衰的历史,并对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做了大胆探讨。

 

周伟洲,1940年生,广东开平人。19581962年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621965年该民族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67年分配至陕西省博物馆工作。1973年调到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从事中国民族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6年破格提升为教授。1992年至1998年曾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并兼西北历史研究室主任。20017月调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任主任、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部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名誉会长(原任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原任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任副会长),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被评为陕西省首届社会科学名家等。 出版主要著作有《敕勒与柔然》《吐谷浑史》《汉赵国史》《唐代党项》《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民族史研究》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2

跨越门闾

2.webp.jpg 

作者: [] 许曼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

原作名: Crossing the Gate: Everyday Lives of Women in Song Fujian (960-1279)

译者: 刘云军

出版年: 2019-6

页数: 433

定价: 68

在探寻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与自主性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本书立足于“宋代福建女性”这样一个大小适中的切入口,关注其在地方社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跨越阶层、家庭内外的全方位、多角度考察,作者将女性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与性别网络中,探索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关注其在性别建构中的 自身能动性。由此,作者挑战了人们关于中古中国女性与性别角色的既定认知,并指出,以往研究中被认为属于晚期帝制中国明清女性的自主性与机动性,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史料运用方面,作者善于利用诸如地方志、法律文书、福建地区墓葬考古报告等新旧材料,并重新审视精英士大夫的文本,从中解读出了不少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事实。

 

许曼,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历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及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致力于中国中古史研究,尤其关注女性与地方精英的历史。研究涉及知识史、艺术史、文学史、考古学、文化史及性别研究等多个领域。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性别研究年度工作坊的四位召集人之一,并负责性别与物质文化工作坊。目前正参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儒学史》的编撰工作。

 

 

3

大元史与新清史

3.webp.jpg 

作者: 沈卫荣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9-6

页数: 312

定价: 58

简介有误请查看留言|民间自治制度范本《家礼》为依据,通过对其进行制度伦理的解读,剖析了其制度伦理的认知、规制、评价和实践层面的内容,以此来探讨儒家面对新的社会实践,如何通过制度革新去推动儒家价值影响基层社会。在认知层面,《家礼》强调人与人之间互相对待的关系模式,强调人与制度的良性互动,认为治理是个体善和善治的统一,是不断趋向和谐的过程。这一思维模式有别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与当今中国社会治理要求动态、和谐、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治理模式在思维层面是相契合的。在规制层面,《家礼》规制模式上承儒家礼制自治与他治、德治与法治完美融合的规制理想,下启朱熹鉴于现实权制制度之弊端创发的民间自治路径,对我们今天思考秩序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具体理性与普遍理性等问题,探索社会治理的路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相信结合当今时代主题,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并促进其创新性发展,可以在新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沈卫荣,1962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中文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西域语文、历史,特别是西藏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学的比较研究。历任哈佛大学印度梵文研究系合作研究员、德国洪堡大学中亚系代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共同研究员、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客座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作包括《西藏佛教历史的语文学研究》《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等。

 

 

4

东往东来

4.webp.jpg 

作者: 陈力卫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

出版年: 2019-6

定价: 158.00

我们都知道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语词”,这里所说的“汉语词”,既有源自中文的――自古以来吸收中华文明的产物,也有日本为表达新生事物而独自创造的。随着近代以后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进展,这类“汉语词”往来于两国之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日同形词,于是就有人会问:这些同形词中哪些是出自中文的,而哪些又是来源于日语的呢? 同样,站在日语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个主要方向就是搞清楚哪些“汉语词”是中文本身固有的,或在日语语境中变化产生的,哪些是日本独自发明创造的,而且后来还传到中国,成为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书从语言史上探讨了这一问题的起因以及演变的脉络,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如“主义”)等词来看如何正确处理词源验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陈力卫 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系,1984年北京大学东语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日, 1990年读完东京大学国语国文专业博士课程。现任成城大学教授。专攻日语史、中日语言交流史。主要著作有:《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汲古书院,2001)、《图解日本语》(合著,三省堂,2006)、《日本的谚语·中国的谚语》(明治书院,2008 、《近代知识的翻译与传播》(三省堂,2019)。译作有:《风土》(商务印书馆,2006)、《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商务印书馆,2018)。

 

 

5

美國六十年滄桑

5.webp.jpg 

作者: 許倬雲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副标题: 一個華人的見聞

出版年: 2019-4-13

页数: 336

定价: NTD450

许倬雲分享了他在美國一甲子的重要親身經歷,將客居美國生涯中,印象最深刻也最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神龍活現地呈現在眼前,更透過獨到且敏銳的歷史學與社會學視角,幫讀者把這些偶然相逢的鮮活故事,還原其時代背景與歷史源流,並擺回它們所屬的文化、制度與社會脈絡之中。爾後許倬雲再把這些人、事、地、物於不同時期的面貌與本質變化,放入全方位的歷史分析框架哩,從地理、文化、宗教、族群、產業、城鄉、階級、政治、軍事到帝國事業等各種角度,來試圖回答所有與他有類似經歷的幾代留美華人菁英們,心頭上的共同疑惑。

 

許倬雲,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年赴美進修,半生流寓美國。在美讀書與執教的師友,帶領他參與社會活動,觀察社會結構與動態;尤其任教匹茲堡大學後,同事大多研究社會史,因此有緣理解美國社會和文化的種種變化。終身學習社會史和文化史,追求社會學、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知識。以為高度專業的學術研究,往往矚目廟堂動靜,卻忽略庶民的生活及其理念。深感美國文化與社會正在蛻變,目前整個世界正在經歷全球化過程。從英國移民建立13州,其實「美國」已經成形,從那時開始,三百餘年,美國的變化,經常會帶動世界各處的變化。目前世界正在經歷「全球化」,此時全球大格局的重組,海峽兩岸以及海外的華人,都難以脫離如此變局的影響。

 

 

6

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

 6.webp.jpg

作者: 池子华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5

定价: 86.00

本书全面再现中国红十字会在晚清时期“博爱人群”风采,特别是通过对红十字会从事的战地救护、灾害救济、难民救助、社会服务、靠前援助等人道主义活动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揭示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深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该成果集前沿性、靠前性、可持续性和现实性为一体,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功绩、存在的问题给予客观的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红十字事业的当代发展提供有益镜鉴。其社会效益值得期待。

 

池子华,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政治史见长。著作有《中国近代流民》、《张乐行评传》、《晚清枭雄苗沛霖》、《流民问题与近代社会》、《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红十字与近代中国》、《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红十字运动:历史与发展研究》等30余部,在《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清史研究》、《学术月刊》、《新史学》(台湾)、《大陆杂志》(台湾)、《二十一世纪》(香港)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

 

 

7

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

7.webp.jpg 

作者: 朱圣钟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

出版年: 2019-4

页数: 504

定价: 167.00

《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从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的视角,对曾经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族群巴人从历史地理学和生态人类学角度进行了考察,通过多种研究手段综合运用,复原并梳理了巴人族群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过程以及巴人时代巴地气候、植被、动物、水文、矿产资源等地理原貌及其变迁过程,并运用生态人类学相关理论阐释巴人族群地域系统内巴人族群与地域环境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动态的巴人族群生态系统模型。

 

朱圣钟(1973.7-),土家族,博士,教授,湖北巴东人。主要关注民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着重聚焦于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历史经济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灾害、历史技术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地理文献等问题。现已出版《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区域经济与空间过程: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规律探索》(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等专著3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地理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清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中的技术选择与环境关系研究”(2017)、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巴人分布迁徙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2007)),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明清时期长江上游水旱灾害与社会变动关系研究”(2015)等)。

 

 

8

诗经的世界

8.webp.jpg 

作者: []白川静

出版社: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詩経―中国の古代歌謡

译者: 黄铮

出版年: 2019-6

页数: 232

定价: 42.00

《诗经的世界》为日本文字学家、汉学家白川静(19102006)代表作。 《诗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论语》《孟子》中被视为经书,虽然过早地被视为经典对于古代歌谣的后世传承而言可谓幸事,但诗篇的解释也因此被儒教性的诠释所改变,失去了其古代歌谣的本来面貌。本书旨在揭示《诗经》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理解这种古代文学,还原古人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 本书从山川、恋爱、社会与生活、贵族社会盛衰几个方面,引介分析众多《诗经》名篇,并与日本文学经典《万叶集》的类似作品比对研究。观点独特深刻,极具启发意义。

 

白川静(19102006),日本著名汉学家、汉字学者,曾担任立命馆大学名誉教授、文字文化研究所所长,因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汉字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文化功劳奖、瑞宝章、每日出版文化奖、菊池宽奖、朝日奖等多项重要荣誉,在日本有“现代最后的硕学”的美誉。代表作有《字统》《字 训》《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说文新义》《汉字的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民俗》《孔子传》《诗经的世界》等。 白川静先生在1984年获毎日出版文化奖特別奖,1991年获菊池宽奖,1996年获朝日奖和京都府文化特別功劳奖,1998年获文化功劳者,1999年获二等瑞宝章,2001年获第八回井上靖文化奖,2004年获文化勋章。

 

 

9

历史认识的时空

 9.webp.jpg

作者: [] 佐藤正幸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原作名: 歴史認識の時空

出版年: 2019-3

定价: 98.00

本书是阐释人类如何认识过去并与过去对话的首部历史学(历史认识学)划时代著作。作者从“历史”概念入手,探究了“历史”这个概念中所蕴含的历史认识与历史意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人类是如何对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进行认识的,并针对日本历史认识的相关特征进行了阐释。

 

佐藤正幸,日本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

 

 

10

人文的互联网

10.webp.jpg 

作者: 徐贲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出版年: 2019-7-7

页数: 468

定价: 79.00

互联网文化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又一次可能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文化转型。人们如何在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保有对自由价值的选择,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互联网的两个关键问题。 本书以此为关注点,通过“阅读·知识·学问”“真实·自由·认知平等”上下两篇内容,探索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展现出来的现象和行为所涉及的人文问题,强调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必须以人为本,对互联网的未来展望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拒绝把人作为工具,拒绝非人化。为此,需要用启蒙的人文教育来提升人们的读写和知识能力,重申人文教育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理念。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 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2011)、《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2005)、《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2009)、《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0)、《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2012)、《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2013)、《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2013)、《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2014)、《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2015)、《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15)、《经典之外的阅读》(2018)。

 

 

11

死屋

11.webp.jpg 

作者: []丹尼尔·比尔

出版社: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原作名: The House of the Dead: Siberian Exile Under the Tsars

译者: 孔俐颖

出版年: 2019-6

页数: 528

定价: 88.00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

 

丹尼尔·比尔(Daniel Beer),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高级讲师。他是《变革中的俄国:人文科学和自由主义现代性的命运,18801930年》(Renovating Russia: The Human Sciences and the Fate of Liberal Modernity, 18801930)一书的作者。

 

 

12

文化融合

12.webp.jpg 

作者: []埃里克·琼斯

出版社: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基于历史学与经济学的文化批判

译者: 王志标

出版年: 2019-4

页数: 284

定价: 68

埃里克·琼斯撰写了一篇有趣且足够有说服力的批评,他批评了两个在经济史文献中根深蒂固的立场。 其一,他称之为“文化虚无性”,这是经济学家广泛持有的立场,他们在解释经济结果时赋予文化没有或至多微不足道的作用。 其二,琼斯批评那些怀抱“文化固定性”的人(通常是历史学家),他们认为一种不变的文化主导着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琼斯整编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且绕有趣味的关于文化流动性的图景。

 

埃里克·琼斯(Eric L. Jones1936—),英裔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出生于英国汉普郡,在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经济史博士学位。后来,他长期在澳大利亚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代表作有:《欧洲奇迹》(T h e European Miracle1981)、《增长再现》(Growth Recurring 1988)、《文化融合》(Cultures Merging 2006)等。

 

 

13

欧洲之门

13.webp.jpg 

作者: [] 浦洛基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乌克兰2000年史

原作名: 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

译者: 曾毅

出版年: 2019-3

页数: 544

定价: 88.00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西缘文明的断层线上,诞生于东方和西方的相遇,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当战争和冲突到来,关闭的欧洲之门成为阻挡东来或西来侵略者的屏障,而当欧洲之门开启,乌克兰就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的枢纽。 从希罗多德时代开始,乌克兰大地见证了两千年来帝国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世界秩序的多次变更。定居和游牧、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的文明在此接触,塑造出乌克兰独特的边境身份。它是欧洲的面包篮,也一度成为杀戮的战场。从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从哈布斯堡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每个帝国都索求乌克兰的土地与财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直到今日,乌克兰仍是东西方力量冲突的焦点。若不理解两千年以来塑造东欧的复杂力量,就看不清当前牵动世界的动荡。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写下欧洲之门所经历、所见证的两千年,为理解东方与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补足了拼图上缺失的一块。

 

谢尔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哈佛乌克兰研究院院长,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切尔诺贝利:一场核灾难的历史》等十余部专著,所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乌克兰研究学会著作奖、表彰俄罗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历史奖,以及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

 

 

14

全球化逆潮

 14.webp.jpg

作者: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李杨 / 唐克 / 章添香

出版年: 2019-5

页数: 464

定价: 79.00

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经典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满》的重著改版,新增一半的篇幅讲述了特朗普时代在美国出现的全球化逆潮。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本书成为探讨全球化问题的公认基准。在旧版中,斯蒂格利茨教授向我们揭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这些原本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机构是如何伤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十多年过去了,全球化仍然在被导向错误的方向,它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带来了不平等,并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

 

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全球最尖端的经济学家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思想委员会的联合主席。


相关内容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到会稽康氏——兼说古代浙江的外来文明 2024-05-14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系列活动暨第三届杭城悦读文化节”启动 马卫光出席 2024-05-10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古四记》边上 2024-05-06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约研究员)全体会议 2024-04-30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全网首发】 2024-04-3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