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特别关注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禹杭履迹
 
拥戴赵构称帝,稳住南宋杭州兵变,此人立了大功
来源:《功过是非谁与评》  作者:何兆泉  日期:2019-12-10

张俊(右).jpg

张俊(右)

金消灭了北宋,但当时的女真人还没有一统天下的大志。攻克开封后,金太宗就下了一道诏令,说:“吾素居北国,南地非我所便。”催促各路统帅从速北归。粘罕希望部下大将萧庆能留下来镇守汴京,萧庆有他的乡愁,不肯答应;有人又推荐汉军都统制刘彦宗,刘彦宗也推脱不敢当,而且还写了封奏折,建议重立赵氏稳定局面。金军统帅听不进这样的意见,他们不想立一个“赵氏孤儿”,而希望找一个异姓代言人,一刀割断汉人对旧朝的记忆,又能够实现“以汉制汉”的企图。挑来挑去,他们看中了扣押在金营作人质的北宋宰相张邦昌。

 

张邦昌很清楚那是个没法接的烫手山芋,“以臣易君”是大逆不道、株连九族的死罪,还要留下万古骂名。更何况,向来是打天下者坐天下,枪杆子里出政权,张邦昌中过进士,当过地方教授,做过礼部侍郎,最后位极人臣,但何德何能去镇服天下呢?金人使劲儿诱劝,张邦昌打死也不干。僵持半日,金人极不耐烦,就把张邦昌送回开封城里,抛下一句让人不寒而栗的话:“三日之内如果还不肯登基,先杀百官,再杀尽百姓。”屠戮全城居民,这对残暴的入侵者来说,绝非虚言恐吓。这一来,百官、父老蜂拥而至,哭着跪着央求张邦昌,求他出来做主,拯救满城老小,免得生灵涂炭。张邦昌不肯做篡位的冤大头,但他也没有以身殉国的勇气,只好点头答应下来。

 

南宋初年抗金形势图.jpg

南宋初年抗金形势图

靖康二年(1127)三月初七,这是屠城通牒的最后期限。金人正式册立张邦昌为皇帝,国号“大楚”,向金世世称臣,黄河以北是大金,黄河以南是大楚。但张邦昌实在没有做皇帝的样子。古往今来,应该找不到第二个人像他当时那样视皇位为畏途了。举行登基仪式的那个早晨,他先是躲在次帐中恸哭很久,磨磨蹭蹭出来跪受了金使的册封。然后,他穿赭袍、张红盖,在百官导引下行到宫廷正殿。他不肯登皇帝御座,叫人另外搬了一张椅子才坐下来。文武百官列班拜贺,他又慌忙起身面东,拱手而立,不敢南面受拜。这幅场景,连侍卫都看分明张邦昌并非真要做皇帝,他们在一旁窃窃私语:“平日只见伶人假扮官人,今日却是张太宰假扮官家。”官家,是宋人对皇帝的称谓。金人北撤后,张邦昌干脆把大内宫门都上了锁,并在每扇门上都贴上“臣张邦昌谨封”的封条,他只想做一个赵宋王朝的守门人。

 

四月初九,张邦昌请孟太后垂帘听政,孟太后本是哲宗皇后,因被废住在宫外,反而躲过了被金人俘虏的厄运。登基32天的大楚皇帝正式退位,并派人在河北、山东一带到处寻找赵构。这时距金人全部撤兵只有8天。

 

宋高宗赵构.jpg

宋高宗赵构

那时候,赵构已跑到了济州(山东巨野)。他是徽宗的第九子,钦宗的弟弟,并且还顶着“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显然是众望所归的宗主。张邦昌找到他后,马上派人送去了皇帝玉玺——“大宋受命之宝”,赵构推辞避让。随从诸军纷纷劝进,张俊带头苦劝道:“汴京破后,天下无主,大王是皇帝亲弟,人心所归,希望早正大位,以慰天下人望。”(《海陵集•张俊神道碑》)有了军队的鼎力支持,赵构才有做皇帝的底气。但他不肯返回开封,害怕金人杀个回马枪,就由张俊扈从,从济州直接去了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五月初一,在张俊等人的拥戴下,赵构于应天府即皇帝位,他就是宋高宗。新皇帝改靖康年号为建炎,并马上设立了御营司统辖诸军,培植自己的亲信部队,张俊被任命为御营五军中的前军统制,深受重用。几个月之后,张邦昌被赐死。这是僭越者毫无悬念的下场,君君臣臣是王朝的纲常,尽管开封士民对张邦昌心存感激,张邦昌也曾匍匐在赵构面前痛哭悔过,但纲常绝不容紊乱一丝一毫。纲常一坏,还怎么仪范天下,维持那尊卑上下的帝国秩序呢?张俊牢牢抓住了人生的机遇,成为衷心拥戴高宗登基的佐命元勋。乱世考验着人心选择,在后来的一场兵变危机中,他再一次挺身而出,忠心勤王,帮助赵构实现了复辟,也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南宋政权。那就是南渡之初有名的“苗刘之变”。

 

刚做了皇帝的赵构为笼络人心,表面上摆出一副抗战的高姿态,扬言“朕当独留中原,与金人决战”,但内心里却深深恐惧金人,不敢留在北方。所以没过多久,他就罢去了抗战派代表李纲的相位,杀了上书陈情的太学生陈东和布衣欧阳澈,于建炎元年(1127)十月强行把政权迁往扬州,美其名曰“巡幸东南”。在扬州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张俊提出如今敌强我弱,应该避开金人锋芒,直接渡过长江,如此就能够依靠天堑屏障,稳定局面后再求恢复大计。这样的主张,显然很投合高宗放弃中原、偏安东南的想法。次年,高宗即让统制官苗傅带着八千兵马,渡江护送孟太后到了杭州。建炎三年(1129)初,金人前锋骑兵直逼扬州,高宗再命刘正彦率军护卫皇子、六宫逃往杭州,自己也在扬州大溃败中仓皇渡江,于二月十三日抵达杭州。逃命途中,他下令张俊率八千人宋中兴瑞应图(现藏天津博物馆。画作美化赵构是顺应天意的真命天子,旁边配以曹勋编写的“瑞应故事”,是类似连环画的南宋故事画卷)马守卫吴江,刘光世、韩世忠等人也都分兵屯驻长江沿线,所以实际在杭州护驾的就只剩下苗傅和刘正彦的两支部队了。

 

苗傅、刘正彦二人都出身将门,颇为自负。他们感觉自己不受重用,对皇帝信用宦官、赏罚不公等做法积怨很深。加上现在丢弃了中原故土,江淮防线又一溃千里,底层士兵们的情绪也很大。于是,两人就趁着混乱局势和内部空虚,在杭州骤然发动兵变。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他们杀了御营司都统制王渊和数百宦官,逼迫高宗退位,将他软禁起来。第二天,苗、刘扶立赵构不满三岁的儿子做了皇帝,名义上仍请出孟太后垂帘听政。因改年号为“明受”,所以这次苗、刘兵变又称“明受之变”。

 

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后,唯恐握兵在外的诸将来救驾,因此纷纷矫诏笼络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人。他们擢升张俊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调任秦凤路总管,但只许他带三百亲兵远赴内地,打算拆解张俊麾下的八千大军,分两千人马给统制官陈思恭,一千人马给将官杨沂中,其余近五千人马全部开赴杭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张俊对这份突然的诏书很是怀疑,部下将士对肢解军队的做法也议论汹汹,于是他没有遵旨奉行,而是带着全部人马,前往平江(今江苏苏州)拜见礼部侍郎张浚。这位张浚虽是文臣,却是一代风云人物,后来官至宰相,朝野声望很高。张浚那时已获悉杭州兵变的消息,见到张俊之后,两人相对痛哭。前者想要马上兴师问罪,但张俊认为仅凭目前实力,怕不足成事,就劝张浚要深思熟虑,免得过早激怒苗、刘,反而对高宗不利。数日后,吕颐浩从江宁(今江苏南京)发兵来会,张俊一见,誓言当一死报国。与此同时,刘光世、韩世忠诸将也都拒绝接受兵变伪诏,韩世忠更是声称“吾知有建炎,不知有明受”,随后都率部来到平江,愿意听任张浚统一调遣。刘光世与张俊素来不和,此时也尽弃前嫌。特别是韩世忠前来会师,让张俊有了成功勤王的把握,他甚至同意出借两千兵马,给当时缺兵少员的韩世忠。于是,会师之后的各路军马,由韩世忠部队作先锋,张俊率精兵继之,刘光世军殿后,迅速南下平叛勤王。苗傅、刘正彦等人有勇无谋,自身实力也非常有限,根本无力抗拒勤王大军。双方在杭州北面的临平交战,苗、刘军队大败。两人带着仅剩的两千士兵,打开杭州的涌金门,狼狈南逃。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率军入城,受到高宗的内殿接见。张俊因此拜镇西军节度使、御前右军都统制。当年五月,苗傅、刘正彦被捉处死,兵变被彻底平息。镇压苗、刘兵变,表面上受到张浚、吕颐浩等文官的协调领导,但实际上,韩世忠、张俊等主力武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张俊,他不被假诏书迷惑,最先带着八千精兵找到张浚,联合诸军会师平 江,而且表现冷静,有勇有谋,先是不动声色地稳住了苗、刘,确保高宗安全无虞,随后又与诸将领齐心协力,一举攻入杭州,成功勤王复辟。

 

不过,发生在杭州的这场军事政变,仍然给赵构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教训。它让惶恐多疑的皇帝进一步确信,不羁的武将就像异族的敌人一样,随时都会威胁到他的皇位,乃至要了他的性命。枪杆子一定要绝对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安全,防范武人这条祖宗大法,时刻都不能忘却,永远都不能忘却。

 

 

文章原名《佐命元勋》

相关内容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二) 2024-05-08
古今西湖名人缘|湖上寓居忆姜夔 2024-05-08
马黎:乾隆帝又来杭州刷存在感了,这回发现的诗跟他吃早饭有关 2024-05-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