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早期生活场景 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女真起兵反辽。大金屡败辽军的消息,早在数年前已经传到了徽宗耳中。政和元年(1111)三月的一天,他对贴身大宦官童贯说:“我朝立国已有140余年,现在经济繁荣,百姓安定,处处呈现出一片太平景象。但是,仍然有一件事,令朕深感不安。” “不知道陛下所言何事?”童贯一时摸不着头脑。
徽宗道:“燕云十六州原为我中原王朝之地,五代后晋时,被石敬瑭割给了辽朝,迄今已有170余年。我太宗皇帝曾两次伐辽,想收复这块失地,皆以失败告终。他股上还中了两箭,十余年后,就因箭伤发作驾崩。此后,我大宋与辽朝签订了和约,至今每年要给辽二十万两银子,三十万匹绢帛,作为岁币。此仇不报,朕寝食难安啊。”
宋徽宗 “陛下请宽心,上天一定会保佑我们大宋的。臣听说近年来辽朝多次被北方的一个女真族人所打败,看来报应已经到了。我们现在可以趁此机会伐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既可一雪前耻,也是陛下为大宋立下的不世之功啊。”童贯此话,虽然说到了徽宗的心坎,但对北宋能否打败辽朝,他还是心存疑虑。次日朝会毕,徽宗要宰相蔡京、何执中等少数大臣留下,举行御前会议,商讨对辽事宜。会议根据蔡京的提议,决定先派端明殿学士郑允中和童贯一起,以押送岁币的名义,出使辽朝,打听辽方虚实。在一行使节队伍中,还安插了一个善于看相的陈姓道士,让他带领两个画院学生作为随从前往,察看天祚帝的面相,同时画一张天祚帝的画像回来,看他今后的结局会怎样。 过了两个月,童贯一行返国,还偷偷地将一个投奔宋朝的辽朝官员、光禄卿马植带回北宋。马植来到开封后,几次上书徽宗,认为辽朝必亡,如果北宋伐辽,辽人“必壶浆来迎”。陈道士也上书徽宗说:“根据天祚帝的面相,贫道与其他几个相面师作了认真观察,认为天祚帝已经失去了帝王之相,可以肯定他将亡在旦夕。请陛下迅速进兵,此其时也。”徽宗听了两人的话以后,终于坚定了伐辽的决心。新上任的右相王黼和蔡京之子、少保蔡攸为了迎合徽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意,又提出北宋与女真联合灭辽的策略。对此,朝中许多官员表示反对,左相郑居中的意见最有代表性,他说:“女真的野心很大,辽朝若被灭亡,大宋就会有唇亡齿寒的危险。何况宋辽订有盟约,相安无事已一百余年。一旦开战,本朝胜则府库疲于犒赏,编户困于供役,蠹国害民。若是不胜,则后患无穷。”但徽宗此时已沉醉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美好幻想之中,所以对任何反对伐辽的意见,根本就听不进去。 于是,宋廷先后命官员马政、赵良嗣(由马植改名)、马扩等人,从登州(山东蓬莱)渡过渤海到辽东,与金人进行协商。双方经过多次往返谈判,到宣和二年(1120)四月,两国签订了联合灭辽的盟约,盟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宋金两国同时出兵攻辽,金攻取辽朝都城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明城),宋攻取辽朝南京燕京府(一名析津府,今北京)。二、灭辽后,长城和燕山山脉以南原辽朝的土地归宋,以北的土地归金。宋原来给辽的五十万匹两岁币转送与金。因为这个盟约是通过渡海签订的,所以历史上被称为“海上之盟”。 金太祖天辅六年(1122,北宋宣和四年)正月,金兵攻占辽重兵驻守的大定府,辽天祚帝仓皇出逃,最后逃往夹山(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但是,第二年八月,金太祖在西逐天祚帝途中病死,于是其弟吴乞买继位,史称太宗。 金太祖顺应女真族的民心,起兵反辽,摆脱了辽朝的统治,建立起女真人的国家。他在临终前,曾告诫吴乞买,要谨守宋金盟约,与北宋“永远交好”。所以,金太祖不仅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但是金太宗继位后,不但没有遵守太祖的遗嘱,归还燕云十六州的大多数州县,而且为了女真军事贵族的利益,不久就走上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道路。 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二月,辽天祚帝在逃亡途中被粘罕俘获,辽朝至此灭亡。消息传到汴京,徽宗君臣欣喜若狂,以为,夙敌已除,大宋的春天终于来到,他们前往太庙祭祖,向太祖、太宗和其他列祖列宗报告这一天大的喜讯。 再说北宋对辽的进攻,自签订“海上之盟”以后,却迟迟没有行动。宣和三年(1121),北宋集结起了部分军队准备收复燕京,却因南方发生方腊起义,童贯率领这部分军队南下镇压,所以无力分兵。 方腊起义失败后,大部宋军虽然返回北方,却因为各种准备工作毫无头绪,加上对辽军的害怕,所以仍旧按兵不动。 面对金兵的节节胜利,徽宗以为辽朝败局已定,加上金方的一再催促,才于宣和四年(1122)三月,任命枢密使童贯兼任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续任蔡攸为副使,出兵收复燕京。但是,北宋经过长期的和平生活,武备松驰,加上执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所以童贯、蔡攸以及手下的许多将领,都不懂军事。特别是蔡攸,更不知道打仗为何物,以为这次攻辽犹如外出游玩一般,胜利已唾手可得。临行前,徽宗在宫内举行宴会饯行,酒过三巡,蔡攸乘着醉意,竟厚着脸皮向徽宗提出,在灭辽后,请将两个宫女作为对自己的犒赏,徽宗竟然点头表示默认。只有童贯始终饮着闷酒,不发一言。因为他知道,时至今日,北宋在军事上的准备仍然是一团糟,“军须之用,百无一有”,特别是军粮,“粗不堪食,须旋舂簸,仅得其半,又多在远处”。士兵的战斗力和军队纪律更是极差,有些骑兵甚至不会骑马,更不用说在马上作战了。对于战争的结局,他已经隐约有了一种不祥之感。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的唯一办法是远离前线进行指挥,如果前方打了败仗,逃起来就会快一些。 当年十月,宋军两次发动对燕京城的进攻,但在已成强弩之末的辽军面前,仍然被打得大败。辽兵反击,紧追不舍,宋军“所蓄军实,尽为辽军所得”。北宋无力夺取燕京,只得请求金朝帮助出兵攻打燕京。十二月,金军越过长城,迅速占领燕京,尔后便赖着不走。北宋无奈,只得给金一百万贯钱,作为赎城费,才从金人手中赎回燕京城。金兵从燕京撤退时,将全城掳掠一空,北宋所得到的仅为一座空城。此时,以徽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以为金方的要求得到了满足,金兵已退出了长城以南,天下从此太平,便命童贯撤除边境防御,将主要精力用在大肆庆祝收复燕云等州的“胜利”之中。由于宋廷隐瞒了前线战败和用巨额金钱向金赎回燕京城的消息,所以汴京百姓还真以为宋军打了个大胜仗,他们接连数日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歌颂大宋的强大和当今圣上的英明。 女真军事贵族原来以为,北宋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富国,战斗力一定很强,所以对北宋尚有一定的敬畏之心,现在看到宋军原来如此不堪一击,方“有轻中国之心”。他们贪婪北宋的财富和土地,决定撕毁盟约,立刻发动南侵。 宣和七年(1125)十月,正是秋高马肥的季节,金军以北宋“诱降叛亡,有违盟誓”为借口,分东西两路侵宋。东路金军由阿骨打次子、大将斡离不率领,从平州(河北卢龙)进攻燕京;西路金军由粘罕率领,从云中(山西大同)进攻太原。计划在两军得手后,再联兵南下。尚留在燕京附近“巡边”的童贯等人,见金兵大举入侵,吓得不知所措,急忙丢下军队,顾自逃回开封。西路金军虽被北宋军民阻挡在太原城下,东路金军却很快占领燕京,乘胜南下。 金兵大举南侵的消息传到汴京,朝野大震,徽宗更是害怕万分。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二十三日,徽宗听说金兵即将渡过黄河,为便于逃命,下诏将帝位传给太子赵桓,自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退居龙德宫。至此,徽宗一朝的腐朽统治宣告结束。钦宗即位后,改明年为靖康元年(1126)。过了十天,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得悉金兵已经渡河,敌骑旦夕可以到达汴京,就立刻带领亲信童贯、高俅一伙南逃,他们经商丘、扬州,最后来到镇江避难。 金军一渡河,宋守军全部逃散,金军如入无人之境,不到三天时间,前锋已经到达汴京城下。钦宗是一位胆小、懦弱、优柔寡断的帝王,他在城楼上眼见金兵源源而来,吓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束手无策。朝中大臣对于如何应对当前危急局势,仍争论不休。有的主张立即派出使节向金求和,有的主张坚决抵抗。前者以新上任的左相李邦彦、右相张邦昌为代表,他们劝说钦宗割地求和,并迁都襄阳。后者以尚书右丞(副相)李纲为代表,他们反对与金议和,也反对钦宗逃跑,主张动员开封军民,坚决守城,等待援军。起初,抗战派占了上风,钦宗也表示愿意留在京师进行抵抗,他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城的防御。开封军民在李纲的领导下,抗战热情十分高涨,给围城金军以重大杀伤。但妥协派不断制造紧张空气,又使钦宗一时失去了主意。 这时,北宋各地前来救援的勤王之兵已陆续进抵开封附近,人数达到20万之众。金军围汴士兵不过六万余,他们要想攻占开封,兵力明显不足。孤军深入的金东路军,既怕持久作战,又怕后路被宋军切断,所以主帅斡离不派人入城,先是对北宋虚声恫吓一番,然后提出谈判议和的建议。钦宗对议和真是求之不得,立刻派人与金人进行谈判。靖康元年(1126)正月十日,宋金双方达成和议,主要条款有以下三条: 一、北宋给金朝黄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锦缎及绢各一百万匹,牛、羊、马、骡各一万头、骆驼一千头。 二、割太原、中山(河北定州)、河间(今属河北)三镇及其属县与金,并以此为两国疆界。 三、北宋派遣以亲王、宰相为首的使节到金营,直到和议条款履行完毕,才可返国。斡离不接到南宋交来的和议条款后,开始撤兵。 文章原名《金人灭辽,再大举南侵 北宋惨败,签城下之盟》,内容有所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