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史林春秋
 
王子今:“智生于忧患”
来源:世界古代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0-04-27

640.webp (8).jpg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代哲人用江河比喻历史的流程,确实十分贴切而生动。历史江河的水文状态,一如自然的江河。有的河段宽缓,有的河段狭急,或则“潮平两岸阔”,或则“激湍涛汹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生活节奏的速率不同,历史创获的总量不同,文明之光的亮度不同。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智慧宝库所增益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智慧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智慧史”也许是文化史、知识史、科学史和发明创造史研究者应当关注的一个主题。

回顾历史,智慧的生成,智慧的发挥,智慧的积累,可能有复杂的因素。考虑这样的问题,宋代文化巨人苏轼的意见或许可以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他在《东坡易传》卷六写道:“凡人智生于忧患,而愚生于安佚(同逸)。”说智慧因忧患而生,愚昧因安佚而生。另一位宋人李昭玘也说“智生于忧患”,然而与其对应的是“祸见于已形”。南宋人张九成则说:“抑又闻之,天下之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张九成的话,推想源出《孟子·告子下》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苏轼等人指出“智生于忧患”,已转孟子之意,注意到“智”之生成的条件在于“忧患”,也算是对智慧的历史表现的一大发现。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