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牟永抗先生藏书和资料捐赠仪式…
湘湖又多一处文化地标——来新…
 
特别关注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王统照关于泰戈尔沪杭之行的两…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史林春秋
 
赵冬梅老师专访:抬起头来,扎下根去
来源: 北大历史学系学生会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0-05-25

在当下社会,历史学科经常面临质疑,“学历史有什么用?”刚刚接触历史学的我们也难免遇到这一问题。关于如何看待历史学、历史学家的任务,以及初次接触历史学的同学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学等问题,我们不妨聆听赵冬梅老师的思考。


受访者简介

640.webp (8).jpg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致力于宋代制度史、政治文化史、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和传播,主要著作有《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武道彷徨:中国古代的武举与武学》、《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千秋是非话寇准》,译著《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抬起头来”:

“历史学的大厦建成了吗?”

“历史学的大厦距离建成还很远,而且我觉得‘大厦’这个比喻本身就不恰当。”


专访伊始,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学的大厦是否已经建成,历史学家已无事可做?”对于这一命题,赵冬梅老师予以了否定。她认为历史学本就不是“建大厦”,因此也无所谓“是否建成”——“历史是站在现在向过去的提问,立足时代,代表人类、代表族群向过去提问,而这种对话是持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


赵老师以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为例,指出,即便是一些似乎“尽人皆知”的领域,研究也尚有待深入。“我们看见并定义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开头,而从你看到的开头到那唯一的结果之间(事实上)存在着无穷的可能性。而那些在‘历史’中挣扎着的人,所得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他们依据不完全的信息,从各自立场出发,做出‘自以为最佳的选择’。这些选择相互碰撞,最终撞出了后人看到的唯一结果,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对细节的探讨,对过程的呈现,正是此际的历史学家需要做的。”


历史学的许多领域皆是如此,绝非“无事可做”。况且历史学又是在不断进步的——史学观念在变化,研究者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在进步,当各方面的积累足够时,对历史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才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大厦的建成)还且着呢”。赵老师叹道,所言虽短,意却深长。


“历史学家有很多事可做”。赵老师指出,这是建立在“扎下去,像根扎在土里一样扎进史料里”的基础之上的——“历史学研究,不仅要和现时代的历史学者对话,还要和史料——来自古代的信息对话,因此,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以宋史研究为例,要研究宋史就要熟悉宋代的各种制度、尤其是官制,如此,“当那个人(史料中的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行为的时候,你才能知道那是什么。”对材料性质的解读、对材料时序性的认识,都需要知识的积累。


“历史学是有门槛的。”

坊间常见误解,“好像历史学是人人都可以搭讪的”。赵老师温和地回击了这种说法,她说:“历史学有自己的门槛,而且这个门槛不低。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并不是认识汉字、通读古文就可以进行研究。史料的性质是什么?它是怎样抵达你的眼前的?你所引用的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说的?这些都是历史学家的技艺,是我们作为历史学人需要习得的。”

 

“过去在飞快地消失,需要有人守着过去,守着来路,提醒我们的民族。历史学者有这个责任。”

 

随后,同学们又向赵老师询问了一个困扰很多历史学系新生的问题:“社会上,包括很多身边的家长同学都问,历史学有什么用?”

“如果有人要问这样的问题,你就理直气壮地回答他,当然有用,可能无小用——不能直接‘变现’,但是有大用。”赵老师说,“人类所有知识的积累都依赖于历史学的方法。现在是过去积累而成的,过去塑造现在,并将影响未来。历史学者探寻人类与本民族的过去,又反哺民族与社会。”“我们梳理关于过去的知识。历史学者的工作能帮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建立更加深入清晰的认识。”


历史知识需要分享与传播。赵老师认为,分享是历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历史学与社会交流、回馈社会的方式。在这方面,她身体力行,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比如在百家讲坛讲寇准、司马光,在喜马拉雅FM上讲个性化的通史,她说,“我希望能够帮助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听众进一步了解历史和历史学。”


“扎下根去”:“历史学应该怎么学”?

大多数同学与历史学的相遇始于阅读。专访过程中,赵老师重点强调了读书的自主性。大学的课程,每位老师都会列出长长的书单,同学们也会跟着读,但实际上相当多同学的阅读量是不够的。赵老师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肇因于“上大学后就能放松”的错误认识:“上大学不是要放松不学,而是可以更加自主地学。”赵老师曾经在牛津大学访学,她对那里的学制安排印象深刻——学期短,学期与学期之间有相当长的假期。赵老师说,“那个假期,是用来‘反刍’的,它给你足够的时间去按照自己的节奏专心读写。”


在读书方法上,赵老师建议同学们要掌握“略读”要领:“一本书,序言和结论通常是要重点读的;文章主体,选一两个章节精读;其余的泛读。这是时间不够时‘偷懒’的读法。”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效率,迅速掌握一本书的要义,便于初学者广泛涉猎,建立概念。至于那些重要的书,等到略有心得、忽生疑问时,翻回头去再细读,感受是不一样的。


对于处于入门阶段的史学新人,赵老师建议不要急于扎进史料,而是要慢慢建立和史料的联系。“读书的次第是先通史,后论著,最后才是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是建筑在大量阅读并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对于一年级的同学来说,首先要做的,是认真上好历史学系的每一门基础课。”她提到,“我们系的传统,是非常重视本科生基础课,都是最有经验的老师在讲。”当然,认真上课绝不仅限于课堂上的听讲,赵老师指出:“要跟着老师的讲授读书、读论文,逐步把前人的创造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专访结束时,赵老师的一句话让同学们感触颇深:“历史学者代表着中华民族探寻人类与本民族的过去,并将所得反哺于民族与人类。”对刚刚接触历史研究的我们来说,抬起头来,路还很长;扎下根去,方得始终。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