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特别关注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禹杭履迹
 
钱塘状元郎的家国守望
来源:《又见南宋——古代笔记中的大宋风骨》  作者:  日期:2020-09-02

张九成.jpg

张九成

南宋在最初的数年里,风雨飘摇。面对金兵的步步紧逼,宋高宗赵构东奔西跑,但科举取士的惯例,他并没有忘记。

宋代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科举作为国家公器,乃是孕育士大夫的摇篮,关系着国家兴亡,赵构当然要尽快将它拾起。建炎二年(1128),赵构暂驻扬州,在这喘息之际,他决定恢复取士。可是此时各地兵荒马乱,道路梗阻,要让士子们聚齐过来考试,显然不可能,权衡之下,赵构只好直接钦点扬州士子李易为状元。南宋第一位状元就这样仓促诞生了。

相比之下,第二位状元的诞生要显得规范许多。那是四年后,也就是绍兴二年(1132),赵构自绍兴移跸临安,并开始修整临安。三月二十三日,他在临安集英殿亲试各路进士,问以内外时事,以求直言之士。此次殿试人才汇聚,竞争激烈。有趣的是,状元之争的两位主角——张九成和凌景夏, 不仅都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而且都曾居住在清湖河畔,既是同学,也是乡里邻居。


当时,宰相吕颐浩等人认为凌景夏廷策文辞更胜一筹,想要把他列为第一,不过赵构觉得张九成虽然对策不是很工整,但忠鲠可嘉,于是坚持把他擢为状元,凌景夏则屈居第二为榜眼。张九成就这样险胜而出,成为南宋第一位杭州籍状元。

 

“中国有必兴之理”

南宋最初两榜进士的状元身份,难免引人遐想。赵构驻跸扬州时,状元是当地的李易,驻跸临安时,状元又是当地的张九成。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故意而为。这一时期南宋立国未稳,赵构借殿试之机,优宠当地士子来笼络地方人心,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图。

但张九成能够成为状元,也算是实至名归。

张九成,字子韶,号无垢,又号横浦居士,南宋名臣、理学家,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 。张九成祖籍原在河北,祖父张士寿南迁至钱塘,定居于清湖河畔。张九成生于斯长于斯,他曾赋诗说:“嗟余之生兮西湖之滨,烟云为家兮风月为邻。既是清湖河畔,又是西湖之滨,可以推测出他应当就住在今上城区湖滨、东坡路一带。

张九成天性颖悟,自六岁开始识字读书,八岁就会默诵六经,十岁已文才出众。十四岁时,张九成始游郡庠,刻苦好学,即便严寒酷暑,也从不懈怠学业。住在隔壁的同学透过门窗的缝隙窥视,每每见他正襟危坐,凝神读书,好似与神明为伍,不容惊扰,因此大家十分敬佩他,往往以师礼相尊。

《横浦集》书影.jpg

《横浦集》书影

北宋末年,张九成求学于杭州州学,拜州学教授黄珪为师,与凌景夏成为同学。随后游学汴京,进入最高学府太学,又问道于程颢、程颐的得意门生杨时,在京师崭露头角。靖康之难后,张九成南归钱塘,徙居盐官 (今浙江海宁),在村落间做私塾教师。一边教学,养亲持家;一边读书,为将来入仕作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绍兴元年(1131) ,也就是张九成高中状元的前一年,他迎来了考场上的第一次高光时刻。这一年赵构移跸越州,居无定所,不便统一举行礼部省试,于是令诸路精选考试官,分别举行类省试。张九成报名参加了两浙路的类省试,并成功考取了第一名。可以说这为翌年的状元之路,夯实了基础。

绍兴二年(1132) ,张九成能被赵构赏识擢为状元,还要归功于他那篇洋洋洒洒上万言的殿试策文。事实证明,他受赵构赏识的确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这策文不仅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轰动,甚至还震慑了金人扶持的伪齐。

苏堤春晓。西湖诗张九成魂牵梦绕之地.jpg

苏堤春晓。西湖诗张九成魂牵梦绕之地

考试一结束,张九成的策文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人心耸动,文风也为之改变。张九成在策文中切中高宗恐金慌张的心态,坚定其恢复之志,表明中国有必兴之理。通篇气象宏伟,忠义凛然,读之令人振奋。

策文很快又传到了北边的伪齐境内,傀儡皇帝刘豫读到张九成将他比作狐狸、鸱鹗,气得暴跳如雷,马上下令在汴京通衢张榜召用刺客,要刺杀张九成。张九成不为所动,赵构听说后,更是对其嘉奖有加。

 

饱吃东坡玉糁羹

张九成考取状元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因为类省试、殿试均为魁首,所以特进一官,风光一时无两。然而,张九成正直廉洁,甚至敢于当面顶撞宋高宗,如此刚正的人物,注定一生仕途坎坷, 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 他曾四次辞官,沉浮不定。

《玉照新志》中关于张九成居于清湖河畔的记载.jpg

《玉照新志》中关于张九成居于清湖河畔的记载

绍兴八年(1138),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并加快推动与金朝的和议谈判。当年十月,贤相赵鼎被罢去相位,秦桧一人独相,开始把持国家大政,排斥异已。秦桧想要拉拢张九成,希望他能附和和议,但被张九成拒绝。秦桧又以政客之道相劝,暗示张九成在朝为官,应当识时务,学会妥协做人。不料,张九成回答说:“未有枉已而能正人! ”这让秦桧颇觉难堪。后来,张九成又在赵构面前进言敌情多诈 规诫其勿安于和议。无奈那时候赵构一心求和,完全听不进他的意见。

当时,秦桧已掌控朝廷言路,拉拢不成,必欲去之而后快,就制造舆论,说张九成是赵鼎之党。张九成眼见朝事已无可挽回,于是上疏称病乞归。这是他的第三次辞官。

宋廷屈辱求和,张九成是反对和议的代表人物,又寓居临安府畿县,朝廷有所忌惮,因此,绍兴十年(1140) ,御史中丞何铸等人便再诬以九成矫伪之行,颇能欺俗”,用这种莫名其妙的借口,把他贬斥到更远的地方,谪知邵州(今湖南邵阳)。次年初,张九成为父亲守丧,得以返回家乡。守丧期间,他与径山寺僧宗杲往来密切,因两人在当时都享有盛誉,跟随他们相游的人很多,秦桧畏惧他们背后议论自己,便又故技重施,罗织罪名,剥夺了宗杲僧籍,贬至衡州(今湖南衡阳),张九成则待三年丧满,于绍兴十三年(1143) 令于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居住,这一贬就是十四年。

民国时期杭州湖滨辑东坡路一带.jpg

民国时期杭州湖滨辑东坡路一带

南安军地处偏僻,张九成借住在僧舍中,生活艰窘,但他仍苦读经史,勤学自勉。谪居穷处之际,他时常怀念起千里之外的故乡,西湖成为他魂牵梦绕之地。他写诗道:“西湖多乐事,感慨旧山川。” “只思归去西湖上,饱吃东坡玉糁羹。”在张九成对西湖的牵挂和咏叹之中,其实难掩他对家国落寞的无奈。

绍兴二十九年(1159),六十八岁的张九成病逝于盐官的家中。临死前数日,他偶读江少虞所辑《皇朝类苑》,读到北宋奸臣丁谓巧取玉带事时,不禁怒骂丁谓奸邪,“连皇 上的东西,都要用计谋获取”。直到最终一刻,他依旧惦记着家国之事。

 

相关内容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二)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