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特别关注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禹杭履迹
 
三入临安为官的杨万里有着怎样的经历
来源:《又见南宋——古代笔记中的大宋风骨》  作者:  日期:2020-09-25

这一年夏,临安城犹如一座火炉;连日来,人们被炎炎烈日炙烤着,酷暑难耐。

第二次入朝为官、卜居在临安城浦桥畔的大诗人杨万里,望着庭院前日渐蔫萎的花草蔬菜,也不禁感叹起这一场剧暑,他作绝句《浦桥寓舍剧暑》云:三岁都城寓远坊,今年一热古无双。夜来何处山村雨,凉到浦桥桥北窗?

杨万里此次入朝是在淳熙十一年(1184),彼时他正跨入六十岁。而入朝的原因则是获有军功,他在任广东提点刑狱公事期间,亲自平定南粤兵乱,从而被孝宗夸为“仁者有勇”。有军功,又获皇帝称赞,此番擢为京官,杨万里的心境必然是欣慰、欢喜的。他心生踊跃,再一次想要有所作为。然而不承想,命运又一次同他作起了对来。

 

三度入朝,坎坷临安路

“三岁都城寓远坊”,从诗里看,这一个剧暑之夏,应该就发生在杨万里入朝的第三年,即淳熙十四年(1187)。诗中所希冀的那一场能够“凉到浦桥桥北窗”的夜雨,究竟有没有盼到,我们已不可得知。我们知道的是,很快,一场能够让杨万里心凉的“大雨”,哗啦啦地降了下来。

淳熙十五年(1188),朝廷内部针对高庙配享一事发生了一场大争吵,而正是这一争,使杨万里被逐出了朝廷。

历朝历代一旦皇帝驾崩,朝廷决定由哪些大臣来配享都是慎之又慎。可高宗死后未及下葬,翰林学士洪迈没经过集体讨论,就轻率地提议吕颐浩、赵鼎、张俊、韩世忠配享,并得到了孝宗的首肯。如此轻率定论,必然有人反对。杨万里就对此极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恩师张浚才是中兴功臣第一人,理当配享高宗庙庭。于是,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辩论不休。肝火一上来,杨万里也不管得不得体,直接指着洪迈鼻尖骂他“指鹿为马”。谁知孝宗一听这话,瞬间就怒了,他本来就不认可张浚,认为张浚的不堪任用破坏了他的北伐大计,而且高宗对张浚也多有批评,现在杨万里居然又说出这样“影射”的话,如果洪迈是“指鹿为马”的赵高,那他岂不就是无能的秦二世了。

于是,孝宗当场就怒气冲冲地质问杨万里道:“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皇帝都气到如此反问了,杨万里自然没好果子吃,结果就是孝宗保持前议,并以杨万里浮薄、洪迈轻率,干脆快刀斩乱麻把两人都赶出了朝廷,放到地方去做官。

“两度立朝今结局,一生行客老还乡。”四月,心凉如水的杨万里离开了临安,除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长任地方官的杨万里于乾道六年(1170)因虞允文举荐而第一次入朝为官,但仅待了三年就因朝廷内部权力纷争而厌倦京尘,所以主动请求外任,离开临安。杨万里每次入朝都希望能有所作为,大振朝纲,却都失望而终,反倒是在地方为官,多有建树,深得民心。

即便两次离京,但他的心中依旧存留着丝丝缕缕的入朝为政、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事实上,第二次离京并未持续多久,就在第二年,孝宗禅位给了太子赵惇,是为光宗。此前在京时,杨万里曾因学问过人、操履刚正而兼任太子侍读,成为光宗敬服的老师。所以光宗即位后,很快就召回了杨万里。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杨万里回到临安,第三次入朝为官。可是身为太上皇的孝宗对其仍耿耿于怀,暗中挤兑,仅一年不到,杨万里就因孝宗“不悦”,再次被贬为地方官。

“三仕三已而赋归”,两年之后,深受打击的杨万里索性辞去了地方官,随后亦屡屡拒绝复出,过起了长达15年的退隐生活,直至八十岁逝世。

 

诚斋诗律,湖山落吾手

淳熙十四年(1187)六月里的一天拂晓,杨万里与好友林子方自净慈寺推门而出。林子方即将赴福州任职,临别之际,好友之间分外情浓,杨万里拉着林子方在西湖边漫漫而行。美景如斯,奈何友人将别,此情此景令他情思涌动,当即吟咏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以作送别。其一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首千古绝唱由此诞生。从此,西湖六月的别样风光深深烙印在了中国文学史上。

杨万里,作为政治家壮志难酬,作为文学家则万众瞩目。一个是为国为民的入世之愿,一个则是匠心自得的绝世之才。杨万里失去其一,都会不完整。

作为诗人,杨万里极为多产,“万首七言千绝句,九州四海一诚斋”,其流传至今的作品仍有四千二百多首。这样的高产,不禁令人联想起陆游,然而同为“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的名声与才力竟都不及杨万里。时人皆称杨万里为诗坛盟主,认为其诗才乃得之于天赋,连陆游也不可及。而陆游也直言:“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杨万里不仅喜好作诗,而且自觉追求创新,匠心独具,他诗风屡变,每变每进。他最初学江西诗派,随后转学王安石七言绝句,再学晚唐绝句。直到五十二岁时,杨万里忽若有悟,大胆地跳出了前人案白,他再也不甘为人附庸,有心要在诗坛开辟自己的天地,于是摒弃江西体、晚唐体,终于独树一帜,形成了“诚斋体”。

诚斋体的精髓在于“活法”,写诗讲究“生擒活捉”,推陈出新,千变万化,圆转而不费力,因而其作品常常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南宋四大家诗才各具特色,但能自创一体的,唯有杨万里一人。

有了这一“活法”诗体,杨万里再也不觉作诗之难,信手拈来皆是诗。三次在临安为官的经历,也使其创作了不少吟咏西湖的佳作,临安城的湖山秀色尽落其手。如《清晓湖上》其一云:

山腰轻束一绡云,湖面初顰半蹙痕。未说湖山佳处在,清晨小出涌金门。

 

《思游湖》其一云:

总宜亭子小如摹,著得西湖不见痕。

湖上轩牖无不好,何须抵死拣名园。

虽然杨万里在临安的从政之路极为坎坷,但幸运的是,有大好的湖山温暖着他那“活”着的诗心。九州四海一诚斋,世人记住了诚斋体,也记住了南宋西湖上那些耀动着的诗,诗人犹如一匠人,用诗情画意的文字细心打磨着湖上的每一缕波纹。

相关内容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二)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