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特别关注
 
卫有根的追求——记杭州市劳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年年雅集茶人家
武林旧事
 
民国西湖景观文化的发展之景观空间的拓展
来源:《民国杭州西湖景观文化传播》  作者:  日期:2020-12-07

民国时期景观空间的拓展与其时的政治观念关系密切。

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在古今具有完全不同的涵义现代的国家,包括领土、人民和主权三要素。主权是现代国家观念 的核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

近代以前的中国一直是宗法制的君主专制国家。“华夏中心”、 “朕即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至上”、“君为臣纲”、“忠君报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这些传统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地支配着朝野上下,人民没有任何参 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也缺乏起码的人权保障。清朝末年封建王朝的衰败 和资本主义列强环视,使中国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引发了人们强烈的 主权意识,加之西方文化的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输入,中国 传统的国家观念开始发生裂变,现代的国家观念逐渐形成。梁启超在1900年2月发表《少年中国说》,直接用三要素论来解释国家的构成。 他说:“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 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 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1904年,25岁的陈独秀专门著文《说国家》,也提出国家要有一定的土地、人民 和主权,强调主权“是全国国民所共有”,主权的行使“乃归代表全国 国民的政府”。严复也提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这些在当时都 是惊世骇俗之论,它们传播的是国为民之所有、“主权在民”的现代国 家理念。孙中山更是高举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大旗,创立 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他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国家主 权属于国民全体”。由主权意识为开端,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观 念、三权分立学说、自由平等思想以及议会政治的国家制度对当时封建 王朝的统治和人们的国家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西方资产阶级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帮助形成了共和革命的思想基础,从而直接导致了其后的辛亥革命运动,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统治。

国家观念的转变,催生了“国民”一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只有臣民、庶民、黎民之说, 而几无“国民”一词。“国民”一词初见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他在其中提出仿德国创“国民学”,以“鼓荡国民,振厉 维新”。“国民”在近代中国社会普遍流行,既是时代巨变的一种反 映,也昭示着国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既然国由民而成,民就是国之基础,国之根本。欲强国,须先强民。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国民的智慧、德行、体力,此“三者诚盛,则富强之效不为而成……今日之政,于除旧,宜去其害民之智、德、力者;于布新,宜立其益民之智、德、 力者”。苟若国民患愚、患贫、患弱,则国必衰而微,正如梁启超所 言:“……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浑浊,而国犹能立者。”因此严复大力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如果“民智不开”,“同国之人,于新理过于蒙昧”,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与国民素质的尚未提高具有内在的联系。世纪之交的革新人士,已充分注意到“新民”与“新国”的关系,并呼吁提高国民素质,使国 家制度的变革建立在比较扎实的基础上。辛亥革命就是以创建“中华共和国”为目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建立民主共和新国家。这个新“国家”,是一个由全体国民所组织,以全国国民为实体,专谋全社会幸福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反复强调:“民国是大 家都有份的,我们是中华民国的人民,便是中华民国的主人翁,再不和 清朝一样,要做官吏的奴隶。”

公园是现代国家观念的产物

现代意义上的公园是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辛亥革命之后,百废 待兴。新的国家、国民观念通过当时政府、执政者的决策和计划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杭州光复以及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建设 工作就有很好的体现,它们在新的观念指导之下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景观空间。

在皇权统治时代,“朕即国家”,国为一人之家国,国之一切都 属于皇帝一人。皇帝是国家的主人,国民是“臣民”,举国上下一切都 服务于皇室,皇宫大院、皇帝行宫、皇家园林自不必说,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保卫皇权统治,贯通南北的运河是为了给皇室运输贡品。老百姓,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要三呼万岁了。至于休息娱乐、公共 活动,是不在考虑之列的。而且为了统治的需要,统治者还往往实行愚民政策。因此,辛亥革命之后杭州开辟公园、建立民众运动场、教育 馆、图书馆、游乐场,凡此种种,皆出于现代国家的政治理念:民乃国 之根本,欲兴国,先兴民。

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公园就是现代国家观念的产物。按照词典的解释,公园是“供群众游乐、休息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公共园林”。可是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样一种公共园林,公园是一个现代概念。中国过去只有皇家园林或私家园林,另外还有一种寺庙园林。寺庙园林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不过它并不等同于现代的公共园林。公园这一公共旅游娱乐活动空间完全是近代西方文明传播进来后的产物。而现代意义上的公园是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国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公园走出租界,遍及全国

中国的公园首先出现于外国租界,而后影响至华界。最早的公园是由 英美租界工部局于1868年8月在上海建成开放的外滩公园,当时称“公家花园”。时人常有对于这种新鲜事物的介绍,尤其是对于国外公园的介绍。

1904年《大公报》在报道南京建公园时全部用“公园”一词,于是“公园”取代“公家花园”而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专用名词。1907年后因官方提倡并出资,各地渐兴修建公园之风,特别是在清廷大员端方、戴鸿慈奏请设立公 园等四大公共文化设施后,各地公园数量迅速增加。公园的出现与发展是 晚清国家观念转变的结果,反映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关注国民生活,并为人们提供旅游娱乐的活动空间。到民国时期,公园已成为城市比较普及的旅游娱乐场所。

在西方,公园的功能比较单一,仅仅是为人们提供呼吸新鲜空气与休闲活动的场所。公园可以使身陷嘈杂闹市的人们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振奋精神。梁启超对此深有体会:“论市政者,皆言太繁盛之市,若无相当之公园,则于卫生上于道德上皆有大害,吾至纽约而信。一日不到公园,则精神混浊,理想污下。”中国的公园虽然是对于西 方公园的移植,但是带有较为强烈的政治色彩,并注入了当时国家国民 的观念。其时中国因为积贫积弱,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高呼 欲“兴国”先“兴民”。公园这样一个艺术化的开放空间可以“发人兴趣,助长精神,俾养成一般强健国民,缔造种种事业,而国家因之强 盛”。而且,公园里渐渐增加进植物、动物,以便让人们在游玩中获得自然知识。当时市政建设理论家就是将公园内旅游娱乐设施的功能定位为“增进群众合作之精神,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以开启普罗大众之民智。所以,公园内不仅有阅报亭,还有图书馆,甚至还有民众学校。

过去西湖旅游,主要是游山水、览名胜、观寺庙,如果喜欢热闹, 还可以外加上逛庙会。山水是自然存在的空间,名胜古迹则是前人的历史遗存,而寺庙、庙会在传统社会兼具宗教、商业及社交功能。传统旅 游娱乐空间是自然、分散、交杂的。20世纪初叶,随着更多的西方文化移植到中国,传统的旅游娱乐空间发生了变化,新兴的旅游项目和旅游 娱乐空间相继建立,主要包括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海滨浴场、风景 度假区等。它们新颖独特,具有相对的单一功能,能让人们在其中获得 休闲与放松。

公园及其它娱乐场所形成一种新的景观空间

杭州光复之后,新政府拆除了旧旗营,在湖滨建起了5个公园;又把孤山的清行宫遗址改为公园;随后还相继修建了城站公园,湖滨第六公园;把苏堤和白堤增高、加宽,修葺得如同公园一般。这些公园的开 辟和修建,拓展了原有的西湖风景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景观空间。尤其 是湖滨公园的修建,使城湖相连,改变了原有的城与湖相隔绝的景观格 局,去除了城湖之间人为的阻隔,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景观。

新市场和湖滨公园的开工建设,使这里成了繁华的商业地带,“贸易骈集,一般趁或儿风者,纷至沓来(杭谚呼热闹为或儿风),较昔年 城隍山益形挤拥。”“游客均麇集于此,最堪骋怀游目者,为湖滨公园,每当夕阳西下,红男绿女,往来不绝。”

公园不仅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公园者,可以养吾人道德心者也。试观各文明国,其国人必富于道德心。岂其生而如斯耶。盖有以养之也。养之之法,遵以极高尚之娱乐。故国家愈文明,其公园愈多惜乎。吾国人不知也。且天下事苟能引起吾人之美感,则情操自能高尚,精神自能涵养,公园能引起人之美 感者也。园中一草一木一禽一鱼,均有活泼自然之妙。人游其中,而美感自生,美感生而道德心亦因之而生也。”因此,公园既有服务于社会国民之功能,亦有社会教育之功能。

公园之外,还建立了省立民众运动场,还有西湖游泳池、玉泉游泳池、儿童游戏场、中山纪念台、花园镜湖厅等新型游乐设施,并在 诸公园之间开辟了游船码头。这样,西湖东面的城湖之间形成了新的 景观空间:商业繁荣,风景优美,旅游设施完备、方便。城市与风景 区之间由娱乐设施和繁荣的商业加以连接,原先较为纯粹的景观空间得以进一步拓展。由是,西湖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花园,不仅是远处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市民休憩、娱乐的公共空间。人们在其中放松心情,怡情养性。

西湖景观建设是中国纳入现代化的进程

当然,20世纪初期中国民众公共空间——公园的大规模兴建,一方面是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初步体现,另一方面也受到当时欧美新兴的城 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城市美化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影响到20世纪欧美 国家的景观建设。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的公园城市》一书,提出建立公园城市、花园城市的观点,反映了早期城市美化运动的宗旨。

19世纪晚期起,美国城市陆续建立了发达的公园系统,城市通过公园而保护城市生态景观。

在现代都市,空间有明确的边界,边界将社区和生活区分开来, 因而都市空间带有某种封闭和压抑性质。而自然空间是开放的、绵延的。这就是人们眼里浪漫的诗人们摈弃城市、向往自然的原因。而在现代,“在都市里轮轴上过着高速度的生活,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和都市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对于普通人也成为必要。即使都市公园算不上严格的自然空间,但它给囚禁于都市人造环境的人们以一种自由舒展的空间。“近代中国公园作为旅游娱乐空间的拓展是在外 来文化的浸润与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近代中国公园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映射出在西方文化影响及现代市政运动之下中国近代旅游娱乐空间在场所意义及文化内涵层面的拓展”。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公园成为各地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城市比较普及的旅游娱乐场所,它反映出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活深隐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生成的表征。这种新的景观空间的生成,从一个层面折射出近代中国纳入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历史轨迹。而民国时代杭州的一系列市政建设措施,不仅是其在中国一个城市的具体施行,同时还是西湖景观建设现代化的滥觞。

相关内容
卫有根的追求——记杭州市劳动模范、余杭县丝织厂厂长卫有根 2024-05-06
【庆祝萧山解放75周年】萧山解放前后的党纪教育 2024-05-06
【庆祝萧山解放75周年】75年前的今天,萧山解放了! 2024-05-06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一) 2024-04-29
校史寻踪|竺可桢: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1936年04月25日) 2024-04-29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