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学术纵横
 
明代杭州道教宫观初探
来源:《明代杭州研究》  作者:  日期:2020-12-07

杭州道教,历史悠久,早在道教产生之前的远古时代,在今杭州地域上,已有道教神仙赤松子、桐君、许由等隐居修炼道术成仙 的传说。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据他元代后裔撰写的《张天师世 家》记载,张道陵诞生于杭州临安天目山中,青少年时“学长生之术”,约在25岁之后才到四川鹤鸣山修炼并正式创建道教。东晋著名的道士葛洪、郭璞等人都曾在钱唐县(今杭州的前身)隐居结庐,修炼道术;今葛岭上还有有关葛洪的遗迹与抱朴道院。

我国道教宫观的出现,约在东晋南北朝,初名馆,比道教产生迟了几百年。浙江道教宫观最早出现于越州(今浙江绍兴市),约在南朝宋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取名为“怀仙馆”。而杭州道教宫观的出现却更迟,约始于唐代。

一、明代杭州道教宫观特点

杭州道教宫观,据现有史料,最早产生于唐代。唐代统治者把 春秋时期的道家创始人李耳尊为李家始祖,把道教列在儒、释二教之前,成为三教之首,定为国教。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诏令各州郡都要建立一所道教宫观,作为州郡尊崇和祭祀道教神仙的 场所。杭州的开元宫就是此时所建而得名。随后,民间宫观也随 之出现,如紫极宫、元(玄)贞观、玉龙道院、福清竹院及余杭的玉柱观等。

南宋定都杭州之后,朝廷又增建了九大皇家道教宫观:东太乙 宫、西太乙宫、佑圣观、显应观、四圣延祥观、三茅宁寿观、开元宫、龙翔宫、宗阳宫。这些宫观,由朝廷拨款所建,规制宏伟,殿堂华丽,并有卫兵守护,是专供皇帝、后妃、太子及文武大臣按规 定朝拜及祭祀的场所,仪式十分隆重。因此,杭州成了南宋一朝的 道教中心。

元代道教的繁盛仍继续存在,皇家的宫观逐渐变为民间宫观, 又新建了宝极观、凝真观、纯阳观、紫阳庵、玄同观、得一道院等。

明代杭州道教宫观,基本上维持着宋元时期的繁荣状态,而且还出现了一批本籍敬业的道士、住持,热心于宫观的维葺与建设,成为朝廷中著名道家,无论在宫观数量上或规模上都不减元代。

明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政策,据卿希泰主编的四卷本《中国道教史》的记述,“总体上还是采取了尊崇的态度,在管理制度上也较 完善,超过了历代王朝”。明代规定宫观必须在州县登记入册,宫观规模须在三十间以上,或有前代朝廷赐额题匾,或有道教首领或名道光临推荐等,才允许在州县衙中登记入册,成为朝廷承认的 宫观。只有具备了以上宫观条件,各州县地方志书中才予以记录。

据明嘉靖《仁和县志》所载,县内的道教宫观有龙翔宫、宝极观、得一道院、显真道院、玄同观、元真观、凝真观、长春庵、报恩观、洞真观、纯阳庵、玉阳庵、紫琼观、开元宫等14座。

据明万历《钱塘县志》所载,县内主要宫观有佑圣观、旌德 观、景隆观、至德观、中兴观、三茅观、玄妙观、承天观、通玄观、延祥观、紫阳庵、重阳庵、三一庵、神霄雷院、福清竹院、宗阳宫、东岳行宫、明真宫等19所。

此外,据万历《杭州府志》记载,又增补了灵顺宫、鹤林宫、 玄真道院、景灵宫与真圣观等5所。

综上所列,明代杭州入册登记的道教宫观近40所。在数量上超过了元代。从上述得知,明代杭州道教宫观有如下特点:

一是唐宋名观,继续发展。 杭州道教宫观,大多产生于唐宋,到明代都已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据明代地方志书所列的道教宫观之名,有三分之二创建于唐宋及元代,而明代新建宫观不到三分之一。

如始建于唐代、明代继续存在的宫观,有紫极宫、重阳庵、玉龙道院与余杭的玉柱观等。如建于南宋的九大皇家宫观,到明代仍有龙翔宫、宗阳宫、三茅观、延祥观、开元宫、承天观等6所存在,尤其是皇家宫观,从皇家转变为民间,都在道士、住持的多方努力下成功地完成了转变,仍为明代杭州名观。

二是崇拜真武,朝廷重视。 明代杭州的统治者在总体上尊崇道教。尤其是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登上了皇位后,都城从今南京迁往北京,十分推崇道教北方天神真武(玄武),并亲自撰《御制真武庙碑记》。他认为能登上皇帝宝座,是得到了道教北方天神真武(玄武)的保佑。 又在武当山大兴土木,造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专门拜祭道教天神。各地州县纷纷效学,在宫观中增建真武神像 或建真武殿。杭州也不例外,为迎合朝廷,在道教宫观中增建玄武殿的有:三茅宁寿观、紫阳庵、重阳庵、佑圣观等,并且将玄武殿 排在宫观的重要位置上。

三是道士敬业,修葺殿堂。 道教宫观的建设与发展,与道士、住持的敬业精神密不可分,民间宫观尤是如此。由于敬业的道士、住持热心于宫观事业,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化缘,争取社会贤达名士的支持,筹集经费,及时维修 与扩建宫观,提高社会地位,成为信徒们所向往的崇拜场所。四是高道辈出,朝廷尊崇。

一个道教宫观,如果出现一二位在社会上有影响的高士、名道,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朝廷的青睐、贤达名士的支持,有利于宫观的发展。在元、明两代中,确实出现了本籍的名道高士多人,在朝廷有相当的地位。据万历《杭州府志》载,洪武三年(1370),杭州佑圣观有位名道王景丹,由于道行深博,被42代张天师封为“教门高士”、“洞微真隐纯一法师”,成为杭州道纪司负责人。洪武十二年(1379),杭州大旱,庄稼枯死,杭州太守请 他登坛求雨成功,佑圣观的社会声望因之大为提高。后因年久失 修,宫观败坏,弘治十四年(1501),朝廷赐白金20镒,作为维葺之用。翰林侍读学士、太子讲读官(太子的老师)、杭州人江澜 为之撰碑记《重修佑圣观记》。

此外,在宝极观出现了一位高道周思得。他曾跟随明成祖北征立功,受到成祖、仁宗、宣宗与英宗四朝尊崇。后急流勇退,回到杭州。九十三岁时病逝,朝廷赐葬,并赐号“崇道弘道真人”,这是最高的封号。 五是天师真人,题匾书额。

一个道教宫观,如能得到道教最高领导人张天师或封为真人的高道题词、书匾等,也是道教宫观一大荣誉,使它们的社会地位大 为提高,受到朝廷、地方官员与社会信徒的尊敬与重视。在元、明两代中,道教首领张天师曾多次光临杭州道教宫观。据嘉靖《仁和县志》载,第43代天师张宇初曾为杭州显真观“书额”;始建于北101宋英宗治平初年(1064)的长春庵,道教第39代天师张嗣成为之“题额”等。这些宫观的社会地位因此显著提高。

二、明代杭州八大宫观

明代杭州道教宫观,入籍登记的多达40余所,今选择八大宫观,予以详细论述。

(一)三茅宁寿观

在七宝山之巅,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因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旧名,赐额宁寿观,祭奉汉代三茅真君而得名。 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毁于火灾,明朝初年重建。

三茅宁寿观,在明代多次重修与扩建,成为杭州名列前茅的著 名道观。据《西湖游览志》《万历杭州府志》等明代志书载:在明代,三茅宁寿观先后五次被修葺与扩建。

第一次是元朝至正元年(1341),毁于火,明洪武元年(1368)重葺。这次重葺,未见详细记录,仅见于明代志书中“明初重葺”。

第二次是成化十年(1474),镇守太监李义在道观中正殿 之左新建昊天宝阁,“栋宇飞,金碧腾焕,环江湖,渺归睫 底”。诗人王元章有诗说:

层峦开径隐空青,勃窣跚眼力生。

萝蹬晓风留宿雨,石林寒竹动秋声。

城隍下瞰红尘海,楼阁高标白玉京。

夜静何人吹凤管?碧桃千树月华明。

明代状元商辂(1414—1486)为之撰《三茅观记》:

司设太监李义,奉敕镇浙,公务之余,间此登览。因 睹寥阳殿左隙地,宜增饰轮奂,遂捐己资,市材僦工,鼎建昊天宝阁。上奉玄穹圣像,下列佑圣真君像,皆备极庄 严。以至钟鼓香花,凡供神之物,靡不悉具。观之钟楼, 先此久圮,并为新之。经始于成化壬辰(八年即1472)冬十二月,落成于成化癸巳(九年)秋八月。命住持道士夏 雷轰率其徒众,晨香夕灯,祝延圣寿,祈福锡民,其用心 善已。兹复驰书来京,征予以记。

第三次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浙江总督尚书胡宗宪将三清 殿改为玄武正殿,“栋宇翚飞,金碧焕烂,昭辉腾跃,迥接烟云,并创钟楼,胜概视旧改观矣”。

第四次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司礼太监孙隆重修真武殿, 并建钟翠亭、三义阁等。万历二十六年,明神宗钦赐《道藏经》一部。相传,明初高道张三丰到过三茅观,故在三茅观建三仙阁, 阁内有立、卧、坐三个张三丰塑像。坐像在中间,左为立像,首戴笠,玉质亭亭,扶杖欲出;右为睡像,侧卧覆衾,曲肱加枕,如得龙蛰法,而呼吸有声。相传明成祖曾访张三丰于此。清朝文人顾豹文赋《寻三丰遗址》诗一首:

殿阁嵯峨缥缈间,千秋祠庙驻名山。

此时应戴苍龙去,谁道曾骑白鹿还。

南极星辰瞻彩服,九天风雨隐朱颜。

我来箕踞长松下,倚剑狂歌怅莫攀。

清代杭州文人陈文述《西泠怀古集》也有《三仙阁怀张三丰》诗一首:

省识三仙是一仙,尚余高阁此山巅。 

适辞玉阙罗公远,高卧金床马自然。 

龙去滇池云漠漠,鹃啼钟阜月娟娟。 

当年御札空相访,寂寞长陵蔓草烟。

明清时期,三茅观不仅是道教信徒崇拜之地,而且成为杭州著 名景观,是文人、市民游览的胜地。因为三茅观有五代时期所栽的 古梅和盛开的牡丹、桃花,是春天赏花的好去处;冬天积雪,又是 赏雪的佳地。明代杭州文人高濂《遵生八笺》中的《三茅山顶望天 雪霁》一文记录了文人赏冬雪的情景:

三茅乃郡城内山最高处,襟带江湖,为胜览最欢喜地。时乎积雪初晴,疏林开爽,江空漠漠寒烟,山迥重重雪色。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山径人迹板桥,客路车翻缟带。樵歌冻壑,渔钓冰蓑。目极去鸟归云,感我远怀无际。时得僧茶烹雪,村酒浮香,坐傍 几树梅花,助人清赏更剧。

此外,明代文豪徐文长也有《三茅观眺雪》诗。

(二)承天灵应观

在吴山巅,据明代《西湖游览志》载:旧为天地水府三官堂,俗称三官庙。北宋乾德三年(965)建,初名玉虚观。南宋绍兴四年(1134)改名冲天观。绍定四年(1231)毁于火。端平三年(1236)重建,赐名“承天灵应观额”,有天开图画阁、清晖亭。元末毁于火。明代曾两次大规模修葺,面貌一新。洪武二十三年(1390)道士严一清募捐重建。明初大臣刘基(1311—1375)赋诗一首:

吴山顶上承天观,玉牒金符镇地灵。

百尺楼台依斗极,九霄风露出窗棂。

江声汹涌蛟龙阙,云气虚无翡翠屏。

见说蓬莱恰相对,仙凡只在隔沧溟。

弘治七年(1494)道士沈玄理、章德芳再一次维修,规模庄严宏大。明代诗人吴讷住在天开图画阁,作诗形容远眺的景色:

承天观里开图画,吴越山河一览中。

半夜月明湖水白,五更日出海门红。

彩船春晚笙歌歇,粉堞风高鼓角雄。

十二阑干都倚遍,归心飞过大江东。

但此庙在20世纪60年代改为老人茶室,2000年建“吴山大观” 影壁时拆除。

(三)宝极观

在城内观桥西北,旧为玄元观,元延祐五年(1318)始建。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是章无为建。宝极观的发展是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杭州籍的著名道士周思得(1359—1051451),操行雅洁,精灵宝五雷法,先知祸福。明成祖闻其名,召试称旨,在京城建天将庙居之。后随明成祖北征,“招弭拔除,祈雨禳兵”,累著功绩,明成祖又命为他建灵宝神宫。此后,明仁宗(1425)又建玉虚延恩殿,明宣宗(1426—1436)建弥罗宝阁、 崇玄演法殿(后改庙额为“大德观”),明英宗(1436—1449)建紫极殿。四朝皇帝均为表彰他的功绩,宠遇优渥至极。道士周 思得,虽在京城盛名,但他仍思念家乡。代宗登位那年,即景泰初(1450),他“归老故庵,甘茹淡泊,其门人以道法显者,殆百余人”。著有《宏道集》。周道士死后,约在成化年间(1465— 1487),吕道亨得宠于明宪宗,诏迁玄元庵于周思得墓左,而改其 故居为宝极观,朝廷赐额“宝极观”。

观中有张三丰像。万历《钱塘县志》:张三丰“至宝极观焉,居岁余,闻胡滢至,竟遁去”。胡滢,礼部都给事中,明成 祖派他寻找张三丰踪迹,借此也寻找逃难的建文帝。古书《名山 藏》记述:明成祖原先与张三丰有一面之交,明成祖召见张三丰,问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对曰:“食美嗜,遗通利,极乐 事。”成祖以其语不敬,欲杀之,忽觉身体不适,不能食,不得遗(不通大便),方思三丰预言之神。后三丰遇朝廷使者,托以蓑衣草数茎进上,令成祖煎服之,乃愈。因此明成祖思念张三丰,遣使寻访。

据嘉靖《仁和县志》载,“观之中间为佑圣帝,左为崇恩殿, 右为隆恩殿,后为太清阁,前为四将殿,绕以门垣,翼以廊庑,规模宏丽,焕然改观矣。朝廷奏许,优免一应差徭。翰林学士、太子 詹事彭华撰碑记,翰林学士林楚南、廖道南亦撰记”。观中有玄元庵,元延祐五年建,系全真教,不置恒产,惟资化缘,以接待云水道士。第42代天师张正常(1335—1378)又书匾额,今为丛林大观。

观内有十大景观:孤山访道、赤脚谈元、苍松云鹤、玉诏金 鳞、祖亭秋月、观桥春水、仙阁朝霞、环林夕照、石坛丹桂、玄圃 绯桃。

此十景,除嘉靖《仁和县志》记录十首诗外,还有林则茂《宝 极观十景》诗十首、秦邦福《宝极观十咏》等。此观约至清代“半皆芜废”,康熙七年(1668),太清阁毁于火。

宝极观所在地,原名武林巷清字街,因宝极观所在而改称宝极观巷。

(四)佑圣观

佑圣观,是南宋孝宗登皇位前为普安郡王时的潜邸。淳熙三年(1176),孝宗诏改为道宫,以奉真武,取名佑圣观。“水旱疾疫,祈祷无不应。元季兵火,此观独存”。绍定(1228—1233)中赐额“佑圣宫”。元大德七年(1303),毁于火,次年重建,更名佑圣观。元末许多宫观毁于兵火,而此观独存。 明初,佑圣观仍得到继续发展。万历《杭州府志》卷九七《寺观》:“今遇元旦,圣节,僻习仪于此。”洪武三年(1370),42代天师赠该观道士王景丹为“教门高士”、“同洞微真隐纯一法 师”,住持玄妙观,并统领本府(杭州府)宫观事。过了三年,王景丹又住持龙翔宫兼领本府宫观事,前后达二十余年。龙翔宫也得 到较大的发展。洪武十二年(1379)七月,杭州大旱,太守刘侯彦 建坛于佑圣观,由住持王景丹主祭,斋戒三日,上坛求雨。他“凝然而行,俨然若思,心正气顺,与造化者翕合焉。顷之,忽俯仰指 顾,若使鬼神上下奔走于青天白日中。奋然一呼,而飘风起;再呼,而玄云集;三呼,而雷电交至,大雨如注。三日乃霁,田畴沾 足而槁禾复实,江河盈满而胶舟复行。郡人相庆,莫不归惠太守, 太守则归惠于高士,高士又归惠于天地鬼神,而郡人疑焉”。有人 怀疑此说。有人问,为什么归功于“天地鬼神”?王景丹回答说:

“人与天地鬼神,本同一气,其理可以感通。”这次佑圣观求雨成功,声望大为提高,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设置杭州道纪司于观中。道纪司,是州府级道教宫观的主管衙门。

名道王景丹,居佑圣观的西庑,居室之东,有地二亩多,他剪 荒剔翳以为圃,取名《东圃》。据苏伯衡《东圃记》载:“圃故多竹,芟夷焉,存在数百竽;中虚,可列坐。风月之夕,或觞或弈,无适不宜,曰‘洗竹亭’。亭之右,其地隐然以高,其植郁然以 茂,则七叶木,曰‘七叶坡’。由坡之西转而入,有屋两楹,静然 严谧,不闻人声,中庋髹几,琅函森列,焚香端坐而阅之,于以濯 神扃,于以契道机,曰‘礼经筵’。筵之后,有重屋,朱甍碧瓦, 翔于物表。平视西山,下瞰江湖,君一切置之,惟瞻檐前白云,思亲之不可见,而泣然出涕,曰‘梦云楼’。楼之下,檐之外,深檐 晕飞,护以栏循,傍植葡萄,蔓延其上,绿绿沈沈,弥布四阿, 清风自生,日影不上,曰‘清暑檐’。檐之前,黄精、苍耳、白 术、红药、椒兰、芎芷、杞菊之属,杂然并莳,秩若布卦,曰‘种药畦’。中畦筑圆荃而漫以甓,一鹤栖息其上,甚驯,曰‘驭鹤 台’。台侧巨石虎蹲,可踞而吹笙,曰‘吹笙石’。石侧冬青十余 株,离立若相峙,而高皆数丈,苍翠布汉,掩映天光,下甓小径, 曰‘冬青径’。径南出,直小园,有井焉,甘冽异常,好事者得开元宫浴鹅池八棱石栏,舁以遗君,君置诸井上,曰‘天一泉’。而 总题曰东圃。”

东圃的植物巧妙布局,使凡俗之士,体会到道教自然的境界。

“名人胜士,日从君徜徉其间,释然解声利之缚,脱然去嗜欲之 梏,倏然与造物者游,飘飘然若从安期生、羡门子历瀛县而登蓬壶,不自知在都会之区阛阓之中也”。

弘治十四年(1501),镇守太监张公(监杭州市舶司)“慨然 以兴废为己任,凡栋宇屋瓦之毁败落者,悉为经划;而又增置廊庑,云矗晕飞,益加庄丽”。

十年之后,朝廷又赐白金20镒,再次维修宫观。“损者补之,腐者易之,绘彩轮奂,视昔有加”。立碑记事,由翰林侍读学士兼太子讲读官杭州人江澜撰文。

清初,改佑圣观为火药局,顺治十三年(1656),大火灾。据 《康熙钱塘县志》载:“捣药臼中火燃,诸炮尽发,轰雷震地,毒焰激射,燎毙数十人。皮肤焦烂者无算。学署方闻声,忽黑骸自墙 而坠,圣宫遂燔。”康熙十年(1671),杭州旱灾,“疾疫大作、 总督刘公设医药局于佑圣观,选择名医张文启、沈普垣、尚纲等, 幼科华呜凤、潘士韶等主之。自八月至九月,活人无算”。

(五)宗阳宫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旧秦桧府第扩建,作为宋高宗 退居生活的德寿宫,赵构在此生活了二十多年。接着宋孝宗退居 时也移居此宫,改名重华宫;后来宋宁宗太皇太后住在这里,又改名慈福宫;又后来寿成皇太后居之,又改名寿慈宫。咸淳四年(1268),宋度宗以其地半,改建为道宫,赐名宗阳宫。宗阳宫,元初毁于兵。元延祐间(1314—1320),道士杜道坚重建。至正末又毁于兵。

明代建立之初,开始重修宗阳宫,到弘治年间(1488— 1505),百多年中已经四次维修此宫,对此宫之重视,可见一斑。 据《乾隆杭州府志·寺观》载:“明洪武(1368—1398)邱月庵,永乐(1403—1424)周道渊,宣德(1426—1435)沈复纯,弘治(1488—1505)沈养浩,相继重修。”

沈复纯,据《沈法师寿藏记》载,师讳琦,字廷珍,道名复纯,别号天明阳子。杭州仁和县平安里人。“其先多闻人,元季兵 灾,谱谍莫之考。曾祖讳道诚,祖讳景恒,父讳冕,皆晦迹不仕, 家富于资。母方氏,一夕空室有异香,逾时乃生师(指沈复纯)。

秀颖凝重,姿禀不凡。少从乡先生俞孟旸游,诸书过目辄成诵,不烦程督,尤喜读老子书,志尚清虚,不事华饰,见黄冠氅衣者切慕之。正统壬戌(七年,1442),师十六岁,时宗阳宫主席清隐先生 悟缘俞公为郡都纪,有道之士也,师快意事之。父母不夺其志,乃遣从清隐受灵宝大法。师天份甚高,学益日邃,大为清隐器重,而同门亦推让焉。丙寅(1446)赴京,得度牒,进谒阐法通灵真人周 公于大德观,周旋其间,延接绪论,所得为多。真人之学,本于宗阳宫耆旧月庵邱公,上奏缺人主宫事。议下礼部,给札命师领祝厘 事。回宫,身领宫事,兴废举坠,无所不用其力。四方学道之士及 杭之士庶咸雅重之。……”

先时,宗阳宫地处阗阌中,曾利用空地,构屋若干间供乡人赁 居得直为香灯费。时间一久,一些豪猾者遂据为己有。大师诉于官 不能结,“乃之京,具始末闻于上”。久之,朝廷才移文杭州,“事遂白,旧址皆复”。其地才给还宗阳宫。四十六代嗣教大真人张元吉,“尝授师(指沈复纯)以三五飞步之法,为人祛灾患,被利济者甚多。豪富巨室有斋醮者,必延师主行或监斋。因师精诚,相传能上通神明,下济人鬼,相当奏效,非寻常碌碌道流者比辈”,二十年做了许多善事。

成化乙巳(二十一年,1485),四十七代嗣教大真人张玄庆到钱塘,“师往见之,问一答十,真人聆其议论,信其为有道之 士,初授师以知事之职,历事有年,有持身端谨之誉”。

沈复纯主持宗阳宫期间,“复建大殿通明,飞甍峻宇,上摩霄 汉,中奉昊天上申,土地皇祗及诸天圣象,左建玉籁楼,右建蕊简楼,后建讲堂曰‘福临洞天’,退居曰‘石坛松舍’,及山门、两 庑、庖之所,一椽一枢,皆师画料理。由是,倾者起,圯者整,金碧光辉,丹垩相映,规模宏伟,视昔有加”。

(六)紫阳庵

紫阳庵,又名紫阳道院,位于杭州吴山瑞石山瑞石洞前,是为 纪念紫阳大师张伯端的,因号紫阳而名。

紫阳山,又名瑞石山,此山以石景出名。明人《瑞石山房集 序》中说:“山虽不高,不到百米,而多奇峰怪石”,故有“城中 山景第一”的誉称。近代文学家郁达夫在游吴山之后说:“鬼工神 斧,假山无此巧,真山无此秀。”紫阳庵,就坐落在山石奇秀、风 景优美的山峰之中。阳庵,可以说始建于南宋,发展于元明,清朝开始衰败。紫阳庵,最初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邑人胡杰在此建堂,初名集庆堂,作为自己修养休闲之处。

元代至元间(1264—1294),有全真教道士徐洞阳来此,改名为紫阳庵,作为道术修炼之室。“大师有道行,一日梦紫阳张平叔(即张伯端)授以真诀,遂大感悟,因号其居曰紫阳”。

张平叔(980—1082),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山人,浙江天台人。是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人多称张紫阳,著有《悟真篇》留世,是道教内丹的重要著作,他被道人尊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称为紫阳真人。他曾来过杭州,住在吴山道观中。

徐洞阳改集庆堂为紫阳庵的时间,史书记载不一,或说至元间(1264—1294),如成化《杭州府志》、张岱《西湖梦寻》、康熙《杭州府志》等书;而万历《杭州府志》、康熙《钱塘县志》却作元延祐年间(1314—1320)。两者相差数十年之久。一时难于辨析,待考,今暂依前说。

据万历《钱塘县志·外记》载:“徐宏道,号洞阳,修真(道)于瑞石山,年八十三沐浴更衣,书颂而蜕,有不离本性即神仙之语……宏道常感张平叔住山传诀,故庵名紫阳。”徐宏道为紫阳庵的创立打下了良好基础,收留了许多道徒,其中最有名的高徒是丁野鹤。 丁野鹤(1279—1342),杭州钱塘人,家住装驾桥附近。延祐元年(1314),他四十三岁时来到紫阳庵,拜徐洞阳为师,潜心修炼吐纳导引、服气辟谷达二十余年之久,成为杭州著名道士。圆寂之前一天,他召其妻子王守素(一作王守真)入山,付给一偈四句,上写:

懒年六十三,妙用无人识。  顺逆两俱忘,虚空镇常(长)寂。

然后,他抱膝而坐逝,时人称谓“骑鹤化天”。他的妻子奉其 尸而漆之,端坐如生。此后,他妻子也“束发为女冠”,在紫阳庵 修炼二十年,从不下山,据《西泠仙咏》载:她在途中拾到小叶数 片,栽之庵前曰:“我成道,汝成林。”二十年后,到了明初,当王守素成道时,树也成林,故诗人作《赞成道树》诗:

仙娥羽化久,灵植留山椒。 下结朱草荫,上止青鸾巢。 底须树桫椤,窃药目窟逃。

紫阳庵,在元代开始初具规模,受人关注。元代的诗人、学者 黄潜卿、张光弼、陈刚中、萨天锡、倪元镇等人,都曾到此游览与 赋诗赞颂。元翰林学士承旨赵文敏公题其匾:“紫阳道院。”当时 文人认为:“登吴山者,不上紫阳庵,不足以惬游观之乐。”元末,此庵一度出现衰败的现象。 明代,紫阳庵在许多热心道观建设的道士与社会贤达的帮助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经过正统九年(1444)、景泰二年(1451)、天顺二年(1458)、弘治元年(1488)、嘉靖二十六年(1547)、万历三十一年(1603)等六次规模较大的扩建与维葺, 紫阳庵遂成为杭州著名道观。正统九年(1444),朝廷道教官员副都纪张守常命高足弟子范应虚来主持紫阳庵,咐嘱他“以复兴”作为任务。住持范应虚 一到紫阳庵,便开始主持修复与扩建之事。首先创建了望江楼、 玉虚楼;其次创建丁仙亭,纪念前代名道丁野鹤,亭中塑其圣 像;第三,修葺迎真洞,使“复兴之事”有了起色。景泰二年(1451),杭州府仁和县教谕聂大年与监察御史黄公英等官员 登山欣赏紫阳庵的道教胜景,十分赞扬“紫阳奇伟卓越之观,甲于 东南”,并表扬道士范应虚的高贵品行,“内明而外昏,盖老氏之徒,学紫阳之道,攻苦食淡,素为人所响慕,乃能修举废坠于烟莽瓦砾之墟,则亦岂非贤哉是役也”。聂大年参观了紫阳庵,还亲自为之撰记并书。

天顺二年(1458)新建玄武大殿,据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 宗《重修紫阳道院碑记》载:大殿“高广宏丽”,耗黄金四百余两。

玄武殿,用于祭祀真武帝君,真武帝君是道家尊奉的职掌北方天界的重要天神。古代星像学家把太阳、月亮全天所经过的天区之 恒星分为28群,称为28宿。28宿又分为四组,分别以四灵命名,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后来道教吸收玄武信仰,列入道教神系之中。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经过明成祖的特别崇拜与提倡,真武帝君成为道教北方最高天神。因此,真武神的信仰,日趋广泛,成为各地道教普遍崇信之神。他的塑像,多是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威猛。真玄大帝的诞日为农历三月初三,各地的道教节庆活动十分热闹。

经过多年的建设,至明末紫阳道院的配殿建筑还有:

1.堂:会真堂、鸣琴堂、远览堂、秀石堂;

2.楼:玉虚楼、望江楼、太虚楼、会真楼;

3.阁:天籁阁、丁仙阁、蓬莱阁;

4.亭:空翠亭、丁仙亭、紫阳亭。 列仙台正中,设有老君像,两边列塑十位神仙像,台的左右两侧,环塑道教南北两宗的道师塑像。

在紫阳庵的周边,奇石洞景十分丰富,称为“城中山景第 一”,如石景有寿星石(又名芙蓉峰)、坐忘石、飞来石、隐仙 石、蹲狮石、翡翠石、紫玛璃、鳌峰石等十多种,形状各异。洞景 又有瑞石洞、归云洞、风雪洞、迎真洞等。这些奇石、洞景的取名,又多赋有道教的涵义。此外,还有名道丁仙鹤之妻王守素所栽 培的成道树、庵中道士所栽培的百草园(药圃)等。

因此,明清之际的紫阳庵,不仅是著名道观,而且也是风景优 美的景点,成为文人学士与市民的休闲佳地。

清初,仍重视对紫阳庵的维葺。雍正十二年(1734),朝廷敕 修紫阳庵。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要幸瑞石洞,紫阳庵 暂迁宝成寺后,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火。

(七)吴山重阳庵

重阳庵,位于吴山宝莲山,是杭州元明时期的著名道庵。 重阳庵,建于何年?谁是开山祖?史书记载有差异,大致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是南宋《咸淳临安志》载:开山祖是四川道士韩道古。“重阳庵,在城吴山之右,唐开成间(836—840),四川道士韩道古结 茅以居。相传行至(青衣)洞口,见青衣童子,问之不应,良久入 洞,逐之不见,闻风雨声,毛发竦栗而出”。因此后人就把唐代 道士韩道古作为重阳庵的开山祖。

二是宋末元初文人周密《癸辛杂识》载:开山祖是南岳道人邢令开(一作闻)。至元丁亥(1287)九月四日,周密与朋友游宝莲山 时,看见在重阳庵后青衣洞口,崖壁镌有“唐开成五年(840)五月, 南岳道人邢令开(一作闻)、钱塘县令钱华题名,道士诸葛鉴八分 书,镌之石上”。万历《杭州府志》、《钱塘县志》均主此说。

重阳庵,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周鼎撰《重阳庵记》载:

“当思陵(即南宋宋高宗)驻跸之时,其说未行,迨蒙古氏得国, 宏其教,庵亦宏丽矣。”而成化十年,监察御史郡人季琮撰《重阳庵记》中有“创自唐开成间韩道古始,宋穆陵(即宋理宗)尝临 幸其处”之句。据《乾隆杭州府志》载:“宋理宗亲书《真武像 赞》,正书,上有丙午御书印。”

重阳庵开始出名,在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这时西川道士冉无为、刘碧虚等来浙江,因游览青衣岩洞,被胜景所迷恋,遂盖建三清宝阁、元帝圣殿等。道教38代天师广微子张与材亲书“青衣洞天,吴山福地、十方大重阳庵”十四字,刻于石壁。重阳庵由是开始出名。明代杭州文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说:

“道书言上为阳,而清又为阳,故曰重阳。”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列重阳庵为全真丛林之一。

二十九年(1396),道士钟道铭扩建。成化十一年(1475),道士 梅志暹接任住持,在他和徒弟骆仲仁的主持下,重阳庵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梅志暹,明代杭州高道,杭州人,初受业于杭州三茅宁寿观副 都纪张静庵,不久,入重阳庵为住持。成化十一年(1475),梅师 与徒弟骆仲仁一起,努力振兴重阳庵。《重阳庵记》载:“国朝住 山道士梅志暹,因其敝而撤新之,更加宏丽焉。……其右三清阁, 群真堂,云堂,皆仍其旧。其左为栖息之所,亦新为之。轩荣户 牖,邃密洁清,开轩寄傲,而境益奇。”重显崖刻“十方大重 阳庵,吴山福地、青衣洞天”等十四字,字径尺有半。因此,梅志 暹,是受人称赞的道士:“梅师为人纯和清粹,笃于自信,经纪其教,益虔靡懈。”

在扩建重阳庵的同时,庵之周围也形成著名的吴山福地等“重阳八景”,成为明人游乐休闲的佳地:

1.吴山福地。

杭之吴山,肇自天目山,延至府城之中,山之南有重阳庵,唐代所建。元大德二年(1298),道教38代天师广微子张与材亲书“吴山福地”四字,刻石立碑,成为一景。曾任江西九江府儒学教 授的钱塘县(今杭州市)文人傅荣赋诗说:

人间何处有丹邱,风景惟应此地幽。  千里红尘飞不到,琪花瑶草自春秋。

2.青衣洞天。

大德二年(1298)道教38代天师广微子张与材曾书“青衣洞天”四字。在青衣洞口,后人建一亭子,亭中塑有青衣童子像。此 亭、此塑像均是明初洪武二十九年(1396)湖广常德郡人丁启东 捐款所建、所塑。丁氏说,这一年,他到杭州游览,到过青衣洞, 回到旅舍,当晚做梦,梦见一位老道携着一位童子,身穿青衣,对他说:“以此子赠君。”问他所来,回答说:“来自重阳庵青衣 洞。”他回家后不久,夫人便生一子。次年,他再来杭州重阳庵建 亭塑像,以报答得子之恩。从此,青衣洞就成了百姓或妇女求子的 祈祷地,相传较为灵验。明代文人胡祜《青衣洞祈嗣有感》说:

“吴山重阳庵有石洞,世传灵异。予久无嗣,因默祷之。至夜,梦青衣童子从洞中出,闻謦歌声,蓦然惊觉,而内子(妻)遂成孕 矣。次年,乃生一子,岂非神所赐乎?”深感灵贶,命工赘砌亭前 石坡数丈,并成诗二首,以纪其事。此录其一:

天上玉麟儿,人间谪降时。  青衣征异梦,玉烛际昌期。 一念能抬格,终身免孑遗。 无由答灵贶,石磴助征资。

明代文人丁养浩《重阳庵》诗中有“人生会有子,底用拜以求”之句。他自注:“青衣洞,求子者多来祈,荒惚如见青衣童 子,则有子。”

钱塘文人刘英,也曾赋诗一首:

栖真人得道,曾遇青衣仙。

暂会人间世,同归洞里天。  

洞中风雨声,传说通巴川。

3.云水钵堂。

相传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长春真人邱处机曾在此开堂坐钵,招云水四众,传教于此。后刘虚碧建堂纪念,取名“云水钵堂”成为一景。四明(今宁波市)文人永硕赋诗一首:

开堂纳云水,坐钵悟真机。

金鼎香烟细,瑶窗烛影微。

林深尘不到,地僻世相违。  

想到功成日,三华顶上飞。

4.龙虎丹室。

相传元代崇教广化真人尹志平结茅此山顶,炼成龙虎大丹而得名。四明文人永硕赋诗一首:

真人炼龙虎,结屋此山巅。  玉沼流元液,金扉出绛烟。  高风犹未泯,遗址尚依然。  借问飞升后,于今又几年。

5.松巢白鹤。 元代道士杨古岩尝诵经于此处松树下,忽飞来二鹤,停于松顶,相传每逢道士诵经声,“二鹤则嘹唳彻天,若悟解之状”。

衢州府儒学训导沃昌,四明人,游重阳庵时曾赋诗8首,今引 《松巢白鹤》一首如下:

青衣洞口树枞枞,绝顶惟巢白鹤双。  清影静霾三岛月,圆吭遥逐九秋淙。  翻经客老芜台古,谈梦人间岁月降。  指日瑶池践嘉约,南飞一曲度新胜。

6.地产灵芝。 此山荟萃灵气,土脉和煦,常生灵芝仙草,“煜煜有光”,受

人赞颂。山阳县儒学教谕吴良,钱塘文人,曾赋诗8首,今仅引《地 产灵芝》一首:

煜煜华芝迥异常,试看生处近丹房。  不教草莽轻埋没,都与山林兆瑞祥。  时雨一翻添紫晕,春风满地散奇香。 商山旧曲无人和,惟有仙人乐趣长。

7.万竿翠竹。

道庵四周,修竹万竿,形成竹海之景。钱塘文人刘英,号甘泉,字邦彦。他曾为八景赋诗8首,今选《万竿翠竹》一首:

道院有修竹,万竿翠相围。  清风摇动处,苍雪暗霏霏。  望起山头月,仙人跨凤归。

8.一泓涌泉。 松隐道人彭举曾书“涌泉”二字,刻石表之。石旁又有一副对联:一泓泉水来天上,万里江山在目前。 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于冕,字景瞻,号兰谷老人,杭州钱塘人,系民族英雄于谦长子,也曾赋诗8首,形容八景之美,今仅引《一泓涌泉》一首:

一勺清泠湛碧潭,风波不起昼生寒。  几回欲借天瓢挽,试与苍生救旱干。

明代诗人朱镛为重阳八景也作了《八咏诗》赞美重阳八景。 重阳庵中还有一座特色建筑,名叫天医行宫。内奉古代道家名医陶弘景、吴猛、许逊三位真君,他们都是“以医药济世”闻名。 当时的著名道医俞宾梅,名大彰,字用昭,别号海空,崇德(今浙 江桐乡市)人,是真人府赞教。他不仅精通五雷法,祈雨克应,而且“神针愈疾,至耄弥勤,坐堂为人治疾,不辞辛苦,达五十年之久”,深受人们尊敬。明代翰林太医方龙潭、诸余岭与乡宦陈善等 人捐资集建天医行宫。动工于万历元年(1573)三月,次年九月完工。天医行宫或名天医庙,建成后,由刑部员外郎、直隶扬州府同 知、海宁人沈发儒撰碑记,由中顺大夫,直隶徽州知府、仁和(今杭州)人胡孝亲书,前本庵住持陈曰可及徒弟朱之一、邱春岳、俞沾恩立碑记事。

此庵清代逐渐荒废,到光绪五年(1879),以重阳庵旧址扩建 为纪念浙江巡抚、著名学者阮元之祠,青衣洞也划入了祠内。阮公 祠,今已修复,对外开放。

(八)洞霄宫

洞霄宫,位于余杭与临安交界处的玉柱山麓。据唐代名道吴 筠《天柱山天柱观记》载,在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汉武帝 在此建宫设坛,祈求天神赐福。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出生于 天目山,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天柱山一带,修道讲经,“听者云 集”,到25岁后才离开天目山到四川鹤鸣山修道,正式创立道 教。因此三国、东晋、南北朝时,许多高道纷纷来天目山建庵结 庐,取经修炼,著名的有左慈、许迈、郭璞与葛洪等。

唐代是尊道教为国教的朝代,弘道元年(683),名道潘先生在 此正式创建玉柱观。从此,唐代高道名士如司马承祯、叶法善、吴 筠等纷纷来此观隐居修炼。玉柱观因之名闻东南。五代吴越国的创始者钱镠,早在青少年时,曾数次到此游览,十分喜爱。唐光化二年(899),钱镠重建天柱观,次年建成,他还亲自撰写《天柱观记》,指出天下有天柱八处,三处在中国,玉柱山就是其一,因为 此处环境清幽,难以寻找。他说,“就中天柱,风清气和,土腴泉 洁,神蛇不螯,猛兽能驯”,真像神仙生活的世界。

北宋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赐田十五顷,改名洞霄宫。不 久列为天下名山洞府第五。宋徽宗还召见观主唐子霞,并赐度牒 三百道,真是宠幸备至。可惜,宣和二年(1120),毁于兵火。南 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朝廷拨款重建,规模宏制,盛极一时。 宋高宗、宋孝宗、宋宁宗、宋理宗等都曾光幸洞霄宫,多有赐额、 赐匾、赐诗以宠。再则,南宋的宰相、副宰相及尚书等文武大臣离 位者,均以提举洞霄宫为荣。据清代学者朱彝尊考述,南宋提举洞 霄宫的大官多达115人。而嘉庆《余杭县志》载多达160人。

可惜南宋末、元末,洞霄宫两次均毁于兵火。据明代文人王达 《重建洞霄宫记》载“一毁无遗”。

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洞霄宫提点贾守元,“以恢复为 己任,夙夜劬勖,罄橐自营”,努力重建洞霄宫。不幸的是不到三 年,任务尚未完成,他就羽化而逝。后由他徒弟,时任洞霄宫副知 宫吴逢源、监管龚自然等“克绍厥职,缭以修垣,构以巨殿”。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正统四年(1439年),终于完成了师父扩建霄宫的遗愿。“门庑庐室,庖厨坛谴,次第用完,丹台绀殿,琼楼璇室,视昔不异”。此后,代有修葺。万历年间的余杭知县又在观中建三贤祠,崇祯元年(1628),又新建了张帝祠等。


相关内容
[美]常青 | 飞来峰石窟造像分期与时代风格 2024-05-16
沈松勤 | 舒亶及其词新论 2024-04-30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啸林、杜月笙为中心 2024-04-17
杨时的余杭、萧山讲学及其政治实践(下) 2024-04-10
杨时的余杭、萧山讲学及其政治实践(上) 2024-04-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