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武林旧事
 
浙江大学校歌诞生始末
来源:浙大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陆昌友  日期:2021-03-18

       2014年,“五四”运动九十五周年纪念日前夕,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公布了一份最受网友欢迎的十大高校校歌名单。浙江大学的文言文校歌因既凸显一所学校的灵魂与旨趣,又反映一个时代的憧憬与梦想,含义深远,气韵恢宏,荣登榜首。

       那么,这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校歌,诞生于何时,传唱自何地呢?其实,只要稍稍用心,翻开历史的卷页,就不难获得答案啦。

       早在1938年11月19日下午三点,西迁于广西宜山办学的国立浙江大学,在宜山工读学校总办事处会议室,由竺可桢校长主持召开了第十九次校务会议。会议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以“求是”二字为校训,请马一浮先生制作校歌歌词。

图片

马一浮(1883-1967)

       以国学大师名义在浙大作“特约讲座”的马一浮不负重托,他经过深思熟虑,从《易经》、《书经》、《礼记》等典籍中取材,引先哲嘉言,存为学至理。没多久,他就纵横恣肆、挥毫而成,将一首文采斐然且言简意赅的四言体文言歌词向竺可桢校长交卷。歌词共148字,分三章。首章概括交代所有国立大学应有的大学精神;次章具体说明国立浙江大学具备的大学精神,阐发“求是”校训的真谛;末章铺陈描述国立浙江大学现在的地位和将来的使命。歌词全文如下: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二十天后,12月8日召开的第二十次校务会议,专题讨论了校歌问题。会议明确:校歌歌词已由马一浮制成,拟请人将歌谱制就后一并通过。
图片
      马一浮所写的歌词多用典故,词语深奥,不易上口,竺可桢校长认为这歌词比较难记,担心不易传唱,加上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谱曲,很快,马一浮告别浙大、离开宜山,去四川筹设复性书院。校歌谱曲事也就搁置下来,而且一搁就是一年多。

       1941年6月14日下午四点,竺可桢校长在遵义新城何家巷总办公室主持召开第一百次行政谈话会。参加者有教务长张绍忠、工学院院长李熙谋、师范学院院长王琎、农学院院长蔡邦华(李相勖代)、史地系主任张其昀(诸葛麒代)。经过讨论,大家感觉马一浮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切合浙大的办学精神。于是,会议议定:“将马湛翁(即马一浮——引者注)先生所著校歌歌词函请应尚能先生试作歌谱。”时隔两天,竺校长在竺士楷所做的会议记录上签名认可。十天后,竺校长致函应尚能,并随函附上校歌歌词。

图片

应尚能(1902-1973)

       应尚能是我国著名的声乐家、作曲家。接到竺可桢校长的信函后,应尚能没有怠慢,他精心构思,反复推敲,用十多天时间始定稿。歌谱于8月7日即寄达遵义,送到竺校长手中。

       拿到校歌乐谱的竺可桢校长未及细看,第二天一早,就出差去了湄潭。在湄潭三天,纵然事务缠身,竺校长也没有忘记校歌之事。8月10日晚上七点半,竺校长来到浙大附中礼堂,听“回声”歌咏团叶云贞、陈素兰、张约翰等人试唱由应尚能谱曲的浙大校歌。经反复试听,略嫌太长,未做定论,直到八点半才兴犹未尽地离开。

图片

西迁时期,浙大喜鹊歌咏队使用的校歌歌谱

       回到遵义后的8月12日中午,竺可桢校长待空袭警报解除后,由何家巷出来,先去白杨洞蓝庄的蚕桑研究所访蔡堡,然后,“出至对河南潭(应为南坛——引者注)晤丰子恺,以应尚能所谱马一浮浙大校歌交与,以备于二三日内在柿花园一号试唱。”因竺校长知道丰子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在桂林师范任教时,还为该校和全县国民中学都谱写过校歌。

图片

遵义柿花园一号——浙大员工俱乐部

       两天后,即8月14日下午四点,处理完公务的竺可桢校长从子弹库办公室赶到柿花园一号教职员俱乐部,邀请了各学院院长、教务长张绍忠、史地系涂长望、教育系黄翼、数学系苏步青、电机系王国松等教授,新聘的金城、丰子恺、邱仲廉等教员,还有学生虞承藻等人,听“回声”、“大家唱”、“飞燕”三个合唱团的八九个团员试唱校歌。这几位训练有素的团员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先后唱了三次,每次用时三分钟。竺校长还是感觉稍嫌太长,打算只要第二段或保留二、三两段。但大多数人则认为全歌是一个整体,“意思与歌情均不能分”,关键是此歌含义深远,充分体现了竺可桢校长竭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求是”精神。就这样,国立浙江大学校歌从歌词的创作到曲谱的落实,再到湄潭、遵义的两次试唱,历时近两年,总算尘埃落定,基本确定下来,开始在全校教职员和学生中学习、传唱。

图片

1987年浙江大学遵义校友会贺浙江大学九十周年校庆赠送的“浙江大学校歌”书法作品

       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校歌歌词的理解以及对校歌意义的认识,竺可桢校长煞费苦心,安排和组织了好几次学习讲解。

       一次是1941年11月10日上午十一点,在遵义庆华剧院的第五次纪念周,先是全体学生按应尚能所作的曲谱演唱,用时两分钟,效果甚佳;随后,由国文系主任郭斌龢登台,以“本校校歌释义”为题,对马一浮所制校歌歌词作详细、精彩的解读,深受学生欢迎。其演讲稿全文刊载于1941年12月10日刊行的《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第102期。

图片

郭斌龢《本校校歌释义》

       另一次是11月17日,早晨还在永兴主持一年级开学典礼的竺可桢校长,中午就匆匆赶回湄潭,主持湄潭分校的第一次纪念周,作即席训话。他强调:校歌为一校精神之所附丽,其有严肃性可知,故学生必善歌之,即至卒业离校,二三校友晤对时,亦可于引吭唱和中,依稀前事,永忆弗谖也。竺校长的训词与郭斌龢主任的演讲稿同一期校刊刊载。

       还有一次是1942年1月12日上午八点,400余学生集中在湄潭玉皇阁餐厅作纪念周,由从遵义专程前往的郭斌龢教授讲解浙江大学校歌,着重阐明马一浮所制校歌歌词的意义。午后一点,在永兴的一年级新生也作纪念周,内容仍是由郭斌龢讲校歌。

       由此,国立浙江大学校歌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从筚路蓝缕、艰难办学的小城遵义,由秉持求是精神、担当家国情怀的浙大师生唱响。每逢开学、毕业典礼或其他重大节庆、集会举行,浙大师生都会精神饱满、情绪热烈地高唱校歌。一经唱响,就热血沸腾、激情难抑。大家在歌声中陶冶情操,从歌声中增强信心,由歌声中获取力量。这已成为浙大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一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直至今日。也就有了荣膺最受欢迎的十大高校校歌榜首的殊荣,为众多网友所喜爱。

图片

2006年9月,浙江大学庆祝第二十二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大会上,校爱乐合唱团和老年合唱团一起演唱浙大校歌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白沙桥建设纪事 2024-05-16
你可能真不知道,杭州这条网红马路里,还藏着一座宰相府 2024-05-14
红色故事:章太炎与中国共产党纪事 2024-05-13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05-10
国立浙江大学时期文理各系始设年代考述(下) 2024-05-1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