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特别关注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学术纵横
 
新见《故左军讨击使管甲營田十将霍府君墓志銘》考释
来源:临安钱镠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姚晨辰  日期:2021-09-06

摘 要

霍彦珣墓志第一次出现“杭州八都”之曹信、曹珪父子,明确了钱元瓘的宗号“世宗”,“皇帝大行之后”等志文也比较确切的认定钱镠在吴越国民间至高无上、如同天子的地位。我们经过对吴越国屯田武官霍彦珣墓志铭的考释,会在吴越国军备屯田、地方武将官职和“杭州八都”之临平曹氏的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收获。吴越国作为唐五代江浙地区割据的钱氏政权,这一时期相关的史料并不丰富,志文相关记载可起到史料印证和补充作用。


关键词

吴越国 霍彦珣 钱镠 钱元瓘 曹信 曹珪

苏州地区曾出土了七子山五代墓、虎丘塔与瑞光塔宝藏等吴越国时期的大批精品文物,这些都反映了苏州在吴越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光化元年(898)钱镠以镇海军节度使的名义,夺回对苏州的管辖权,“杭州八都”曹信之子曹珪成为新的苏州刺史,自此以后,苏州一直在吴越国版图之内。

 

苏州吴越国的墓志出土非常少,2010-2011 年苏州博物馆进行了馆藏石刻资料整理项目,2012 年出版的《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图录中,收录了六朝至民国的石刻资料 146 件,其中都没有一件吴越国的墓志。后来我们在整理原考古部文物资料中发现了这方吴越国时期的墓志及拓片,可见其珍贵程度。

 

墓志纵 37.5 厘米、横 39 厘米、厚 4.5 厘米,截面呈梯形。志文计 22 行,满 行 24 字,行字不等,共计 458 字(如图一)。志主霍彦珣,字蕴玉,嘉兴人士,为 “杭州八都”曹信一手提拔,作为曹家的兵马手下,曹珪为苏州刺史时随其从嘉兴到苏州,直至曹珪亡故。霍彦珣后投奔吴越国王钱镠,主职分管营田事宜,钱镠亡后吴越国世宗钱元瓘继位,不久加封霍彦珣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一职。


因此志从未披露,为了便于行文,我们将文字逐行标出并加以断句,因该墓志文字漏笔及异体字较多,释文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记录全文如下:


1.故左军讨撃使管甲營田十将霍府君墓誌銘

2.夫握兵主将,乃掌内之韬钤,軍食屯田,斯国家之重务,非幹

3.济之良能,何以邀其勲而集其事也。霍府君諱彦珣,字蕴

4.玉,嘉禾人也,自唐已来代有爵秩。高祖曾,安閑守性,遁跡雲山。

5.祖度,延賞于家,樂终于業。皇考师德,有放曠之心,擐经济之術,未

6.谐果敢,遽谢明时。府君即先人之长子也,生而倜儻,志在轅門,立 7.事立仞,戎行超越。迨乎故曹司空信擢為武舉之士,故曹司空令

8.子典郡全吴,累署衙職。寻曹使君薨後,即投于吴越国

9.武肅王,主營田之務,公幹有方,課績盈溢,於長興四載,改補

10.节度总管。泊乎皇帝大行之後,

11.世宗嗣位,獎其宿舊,主務公忠,於天福四年加轉左军討

12.撃使,管甲营田十将。府君年雖傳老,心蕴宏籌,未盡平

13.生,遽鐘天譴,不幸遘疾,终于私第,享年七十有一。有弟彦球,

14.襲慶鴒原,及于孝爰。府君娶于吳興沈氏,有子三人,長

15.曰仁禮,負荷承家,紹績于世,蒙国恩寵用,仍舊

16.本務主持。次曰仁福,同奉宗祧,克隆堂搆。次曰邺,奉

17.使青丘,没终于外。有孙及女長幼九人,长係,承训禀,

18.慶閨門,皆有問望。府君以天福八祀歲次癸卯九月廿一日,

19.歸葬于吴縣胥臺鄉明社村石城里,黄山东去郭一十八里。

20.礼也!慮以靈谷權變,年祀遷移,遂为銘曰:

21.靈岫標奇,石城開元,玉掩泉臺,墳孤秋月。

22.春秋欎欎,白日沉沉,哲士逝矣,無適我心。


01

相关人物、词汇、历史事件考释

第7行“,曹司空信”为曹信。

 

曹信(生卒不详),仁和(今杭州)籍,唐末江浙地方官。曹珪父,曹仲达祖父。《吴越备史》载:“信知嘉兴监事,累赠司徒。本歙州人,寻归杭州,为临平镇将。八都建时,信因保嘉兴东界,遂家临平焉①。”

 

曹信史称“临平曹信”,与董昌,钱塘刘孟安、阮结,富阳闻人宇,盐官徐及,新城杜棱,余杭凌文举等俱为都将,史称“杭州八都”②,“杭州八都”是协同钱镠建立吴越国的重要军事力量。据学者研究,吴越国中之“监事”、“司徒”这些官职实际上是虚衔,其实履行的职务就是刺史③,“司徒”也代行“司空”之职。该墓志铭是目前为止唯一记载曹信确有其人的出土文献学证据,霍彦珣作为曹信手下,为研究吴越国八都兵力来源方面有着重要作用④。

 

第8行“曹使君”,为曹珪。

 

曹珪(生卒不详),最早为嘉兴都将,官至浙西营西田副使、检校太尉,故称“曹使君”。曹珪因守嘉兴,拒淮南兵有功,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十一月“以嘉兴都将曹珪权苏州刺置使,寻命为本州刺史”⑤。吴越国天宝初年,淮南兵复围姑苏,亦以固守退敌。霍彦珣祖籍嘉兴,亡于苏州吴县,推测其随曹珪从嘉兴到苏州,定居吴县。

 

墓志第8至9行载“,吴越国武肃王”即吴越国第一代王钱镠。

 

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龙德三年(923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正式建立吴越国。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

 

墓志第10-11行载“皇帝大行之後,世宗嗣位”,即长兴三年(932年),钱镠去世,钱元瓘继承父位。志文显示僭越之实,“皇帝大行之後”是指当朝皇帝因亡故永远离我们而去,而钱镠作为割据的藩王,按宗法规矩是绝对不能使用“皇帝大行”之类字眼。

 

志文中的“世宗”即吴越世宗文穆王钱元瓘(887年―941年),字明宝,原名传瓘。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二任君主,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第七子。由墓志记载,曹珪死后霍彦珣即投奔武肃王钱镠,四年多以后,武肃王死,吴越国世宗钱元瓘继位(932年),这方墓志是从出土文献中明确律定了钱元瓘的宗号。陈纂所撰,记载唐末、五代初年两浙史事的《葆光录》中称钱元瓘为“太宗”,据志文所载证明《葆光录》中关于钱元瓘宗号的表述是错误的。

 

墓志第11行载“奖其宿旧”。即钱元瓘继位后,拜曹珪之子曹仲达为宰相,霍彦珣作为曹仲达祖曹信的旧臣家将,受到了提拔和重用,被加封左军讨撃使管甲營田十将。

 

墓志第14行载“袭庆鴒原”。“鴒原”一词出自《語本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比喻兄弟团结友爱,在墓志中即表示霍彦珣与兄弟霍彦球急难相扶持,由此我们推测该墓志为志主之弟彦球委人所置。

 

墓志第14行载“娶于吳兴沈氏”。“吴兴沈氏”是三国至唐末吴兴地区地方宗族势力的杰出代表,其门风勇武强悍,尚武自成一体⑥。当时苏州吴县就有沈既济父子一脉传承,但凡能与吴兴沈氏成姻,肯定会对自己的仕途有很大的帮助,表明霍彦珣有着长远的政治眼光。



02

霍彦珣的世系及生平 

霍姓最权威源流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个儿子霍叔处。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也就是历史上的“管蔡之乱”。“管蔡之乱”失败后霍叔受到牵连,被废为庶民,但霍国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继任国君。直到春秋时期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姬求为霍伯,姬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为公爵。此后,姬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

 

霍彦珣,字蕴玉(872年-943年),享年七十一岁,嘉兴人士,死于苏州吴县。霍彦珣高祖霍曾,祖霍度,父霍师德,皆隐德不仕。据此可见,自唐代以来霍氏就有一支迁至现在的嘉兴县,嘉兴霍姓很可能源流于此脉。

 

霍彦珣为霍师德长子,有弟霍彦球,兄弟情深。霍彦珣娶吴兴沈氏为妻,有子三人,长子霍仁礼蒙荫德,余二子皆有所建树,其他后辈共计九人。

 

霍彦珣自幼仪表堂堂,意在“辕门立事”,吴越国当时还是以尚武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唐五代相貌出众也是以武入仕的一个重要条件,霍彦珣为晚唐吴越国嘉兴监事曹信一手提拔,作为曹家的家将追随曹氏至苏州,直至曹信之子苏州刺史曹珪亡故。

 

曹珪亡故后霍彦珣投奔吴越国武肃王钱镠,主职分管营田公干,后派驻长兴四年,政绩显著,加补节度总管一职。

 

长兴三年(932年)吴越国世宗钱元瓘继位,后拜曹珪之子曹仲达为宰相。钱元瓘为奖励曹家旧部,天福四年(939 年)加封霍彦珣为左军讨撃使管甲营田十将,四年后霍彦珣死于苏州吴县。



03

墓志所载吴越国相关问题

(一)屯田官职初探

 

墓志第9-11行载“改补节度总管”。“改补”一词说明是非按正常流程而任职,可见钱镠对霍彦珣屯田能力的赏识。“节度总管”在吴越国历史上罕见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职位在吴越国军官中非常重要,可能是管理屯田事务的中低层职位。

 

墓志第11-12行载“加转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加转”一词可以理解为加封转入“,左军讨击使”这一官职可能比“节度总管”要高一个等级。

 

讨击使一职在唐末河朔等藩镇地区比较多见,安禄山即是以讨击使发迹,安史之乱后,此职也未废除。王腾飞认为:讨击使一职在幽州当是节度使的心腹方可担任⑦。霍彦珣作为早期追随临平曹氏的老臣,担任左军讨击使一职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吴越国左军讨击使这一称号虽然已经虚化、阶官化,但正如志文载“军食屯田,斯国家之重务,非干济之良能,何以邀其勲而集其事也”,屯田对于吴越国非常重要,必需非常背景及能力之人才可担任。管甲营田十将是左军讨击的使实际职位,营田十将是吴越国军屯官中管理营田的散将,可见当时吴越国营田十将中有甲乙之分,左军讨击使所管为甲营田十将。

 

范仲淹在谈到圩田的衰落时曾道:“曩时两浙未归朝廷,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于是民间钱五十文,籴白米一石。自皇朝一统,江南不稔,则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则取之淮南,故慢于农政,不复修举,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太半隳废,失东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贯文省,比于当时,其贵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国不得不虚矣。”⑧当时江浙有营田军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其中浙右这一地域概念,不禁让我们认识到,吴越国以浙江为中心管理全境,浙右可能参考唐代浙东道所辖,相对应的浙左可能参考唐代浙西道所辖的常州、苏州、湖州一带。左军讨击使可能是浙西道一带管理营田军的中层职位,那左军可能就是统帅浙西道一带,管理地方屯田乃至军队后勤保障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浙西道北接吴越国与吴国交锋的前线,兵马粮草尤显重要。

 

(二)杭州八都之临平曹氏

 

曹信、曹珪父子,作为“杭州八都”中地方官员的代表,他们的崛起是由于力保卫嘉兴一方平安,屡立战功。也受到广大老百姓爱戴,曹信、曹珪、曹仲达合称“临平三曹”,在民间流传有“临平三曹保吴越”的说法,现杭州市余杭区还有纪念他们所命名的三曹路。

 

曹珪先后任嘉兴都将,苏州刺史,浙西营田副使,吴越国检校太尉,霍彦珣可能在曹珪手下就分担营田一职。曹珪死后,霍彦珣“投于吴越国武肃王”可见当时曹氏中的一些力量被武肃王钱镠吞并,至曹珪之子曹仲达在钱元瓘当朝拜相后, “奖其宿旧”,预示着曹氏在政治上的又一次崛起。

 

霍彦珣是曹氏家将,早期与钱氏并无直接归属关系。即使是在钱氏建立吴越国之后,依然相继出仕曹氏家族,并在曹珪死后,方才“投于吴越国武肃王”。可见在吴越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杭州八都各自独立,内部将领迁转颇有局限,一方面有其独立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注释

① 钱俨:《吴越备史》卷三《忠献王》天福八年十一月癸未《曹仲达附传》。

②《资治通鉴》卷二五三唐僖宗乾符五年岁末记事。

③ 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6页。

④ 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⑤ 钱俨:《吴越备史》卷一《武肃王》光化元年十月条,第6190页。

⑥ 唐燮军:《从南朝士族到晚唐衣冠户——吴兴沈氏在萧梁至唐末的变迁》,浙江师范大

学学报,2004年第5期,28-32页。

⑦ 王腾飞:《唐后期河朔三镇军职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⑧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范文正公集 政府奏议》卷上。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沈松勤 | 舒亶及其词新论 2024-04-30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啸林、杜月笙为中心 2024-04-17
杨时的余杭、萧山讲学及其政治实践(下) 2024-04-10
杨时的余杭、萧山讲学及其政治实践(上) 2024-04-08
心昭日月,忠耀千秋——龚延明《岳飞评传》 2024-03-29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