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牟永抗先生藏书和资料捐赠仪式…
湘湖又多一处文化地标——来新…
市文史馆赴嘉兴、湖州考察交流
 
特别关注
 
王统照关于泰戈尔沪杭之行的两…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创建杭州凤凰寺的回回大师阿老…
杨时的余杭、萧山讲学及其政治…
似水年华
 
叙绣写意——余知音的刺绣情缘
来源:《武林民艺》  作者:余知音  日期:2021-12-15

杭州是全国刺绣用丝线的主要产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杭州刺绣源于汉代,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1127年宋高宗南渡迁都杭州后,画师绣工云集。当时朝廷设立织造机构,监制宫廷服饰,在本地集中三百余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期间各种门派、技法、优秀作品辈出,后期的双面刺绣成为现代欣赏品刺绣技娴熟的一大标志,并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杭绣分为“宫廷刺绣”“闺阁刺绣”及“民间刺绣”类別,针法多变、题材广泛,作品精工细致,相对于京绣等北派刺绣而言,杭州刺绣更具典雅清新的风格。

在浙江省文化馆里,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余知音以其个性化创作风格,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意识,开拓创新,以实力派身份成为杭州刺绣中青年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常年致力于浙江省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

杭州是全国刺绣用丝线的主要产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杭州刺绣源于汉代,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1127年宋高宗南渡迁都杭州后,画师绣工云集。当时朝廷设立织造机构,监制宫廷服饰,在本地集中三百余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期间各种门派、技法、优秀作品辈出,后期的双面刺绣成为现代欣赏品刺绣技娴熟的一大标志,并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杭绣分为“宫廷刺绣”“闺阁刺绣”及“民间刺绣”类別,针法多变、题材广泛,作品精工细致,相对于京绣等北派刺绣而言,杭州刺绣更具典雅清新的风格。

在浙江省文化馆里,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余知音以其个性化创作风格,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意识,开拓创新,以实力派身份成为杭州刺绣中青年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常年致力于浙江省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

 结缘刺绣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从小在校园里长大,玉皇山下如园林般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人气息影响了我的一生。

和其他女孩子一样,那个岁月充满了诗意情愁,日子在画笔和诗歌中淡淡流过。最早对刺绣产生兴趣是初中时期的事儿了。记得那年暑假看了一本悲剧电视剧《梅花巾》,剧情已经想不全了,但记得当时就找出一块白手帕,信手画了一支红梅,拿了妈妈的缝衣针线乱绣一气,没有技法可言,就是凭自己的感觉,用绘画的笔触绣成的,现在看来还有点乱针绣的味道。

因为酷爱美术,初中阶段每一个下午的自习课时间,我总是躲在山坡上的画室里,没有目标但特勤奋地画着画。毕业前的一天下午,班主任随口问了句,你怎么不去报考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当我懵懂赶到现场时才知道报名是最后一天了。装潢设计、刺绣工艺?其实当时对专业的内涵并不了解,或许就是这方手帕,冥冥之中决定了我的刺绣人生,1984年9月我成为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48名新生之一,学号001,专业刺绣设计。

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正式创办于1960年9月2日,当年开设了石雕、木雕、竹编、刺绣和设计五个专业,学制四年。学校办学理念旨在培养既有文化又有技术,既能从事工艺美术生产制作、又能从事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因为文革运动,1969年至1982年学校曾一度停办,1983年恢复招生,现该校已经合并成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风雨历程,如今两代毕业生已经撑起杭州市工艺美术整片天空,其中不乏蜚声艺海的名人,如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何水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水琴以及部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幸遇恩师 

进入学校之后首先系统地学习了绘画理论和技法,素描、水粉、图案设计、工笔花鸟、摄影、艺术史论以及文化课知识,次年开始接触刺绣工艺。1986年学校经过选拔,刺绣班16位同学里选出3位优秀生,定向去工艺美术研究所进行专业学习,毕业后可以直接分配到研究所,我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在那年,我遇到了影响我一生的恩师。

坚持专业的路子很辛苦,读书的时候学校中途说要改专业,全班只有我和另一位查姓同学坚持要求学习刺绣。到了研究所,三位同学一人分配一位老师,学校让我跟随一位国家级机绣大师学习,还是因为坚持,征得学校和研究所同意,重新安排开始随陈水琴老师学习自己热爱的手绣艺术。

陈水琴老师是工艺美术学校64届最为优秀的毕业生,德艺双馨、做事认真。陈老师对学生严而不厉、娇而不宠,她对专业的执着感染着每个学生。因为性格想法有些相似,所以她的很多肺腑之言我很有共鸣。她经常拿她的例子鼓励我们,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专业人员只拿作品说话。执着的信念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创作热情,当天工艺苑一场大火将研究所烧得一根针都不剩的时候,陈老师带着我们业务骨干一起从刺绣熊猫商品开始积累,短时间使单位重新焕发生机。没多久,单位改制,师生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工作室生涯。所有磨难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法估量的。陈老师身上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我的人生道路。

 专业风格 

每一次创作品会倾注作者全部身心,同事知道,每完成一件作品我都会生一次病。所以每件作品都像孩子一样无法割舍。

作为嫡传弟子,我继承了老师的专业方向,终身致力于杭州刺绣的“闺阁绣”流派创作。闺阁绣主要指文人画绣,自北宋后期开始出现,以名门闺秀所创制,以摹绘名人书画为主,设色雅致,工艺精湛、观赏性强。专业学校绘画及理论知识的系统教学,使我们很快能理解传统刺绣与绘画的渊源关系,并得以自由创作。

因为喜欢西画,所以早先除了涂鸦几笔外,我将乱针绣作为主攻方向,乱针绣恣意纵横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相互渗透后带来的无法预知的效果,带给你一种激情,那种对情感的抒发方式令人痴迷。那个阶段创作了《雏鹅》《水彩花卉系列》及《地毯猫》等乱针绣作品。90年代我将视角关注到打籽绣技法上,如何将丝线的柔美与石刻造像的粗粒质感相碰撞,产生新的视觉效果成了一种新的起点。传统打籽绣最早出现于战国,汉代以来更为普遍,多作为辅助针法来绣制梅花、花蕊等小面积图案,整幅满绣较少见,打籽又叫“结子”“环绣”,在绣地上用绣线挽扣,结为小颗粒。引线出地面后,用针芒在绣地近末端向内绕一圈,然后在距原针眼一二丝的距离下针,收紧圈线即成一籽,而传统打籽绣法严谨,排比均匀,做工要慢。它的色泽饱和,丝光稳定,结实饱满的颗粒与石质颗粒近似,朴实厚重的基调非常适合石刻造像的刺绣。但是这个题材的作品对创作者的色彩感觉和造型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吴冠中先生在《我看苏绣》一文中指出:“适合了内容的针法才是好针法;同样,针法之于刺绣,必随内容的转变而转变。”用最传统的针法对极具古代文化底蕴的石刻佛像重新诠释,《石佛》《大足印象》《乐伎》等是我比较有激情的一批作品,这些代表我个性化创作风格打籽绣系列作品出来后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荣获国家、省级奖项,部分被浙江省博物馆等馆收藏。

微信图片_20211215100510.jpg

 余知音刺绣作品一 

微信图片_20211215100514.jpg

 余知音刺绣作品二 

如果说前20年的创作中更注重完善技法的话,我想后20年我的创作是更注重想法,我会为我的激情去创作。

 超越自我 

2005年我被杭州市政府授予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次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目前我在浙江省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工作,主要负责本省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同时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除了文化馆业务工作外,我一直是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基地的指导老师,也在浙江省民间手工艺教学实验基地(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浙江省女子监狱进行刺绣教学,除了技法,我的教学还注重学院在其他民间艺术的认知中去体会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我希望通过对年轻一代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为有效扎实。同时用艺术的手段配合监狱犯人的改造,让她们在优雅中体会人生乐趣,在刺绣中找到宁静。

微信图片_20211215100519.jpg

 余知音 

因为有院校工艺美术及大学文学专业的系统学习,对刺绣的技艺及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会有更直观的理解。保存记录、传播发扬是刺绣艺术研究的重要工作。首先我们要深入生活,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角度着手,从它的发源、生存环境、艺术特征、工艺过程、传承现状等等方面,通过调研采访、收集整理之后,进行系统地总结和研究。其次,切合现代审美意识和艺术发展方向,在完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后,不断推出作品。最后,热心民间艺术传承工作,只有让百姓真正了解热爱这份艺术,艺术才有存在的土壤。近年来通过组织及参与撰写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节日志·春节浙江卷》及《浙江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口述史调查》《浙江民间艺术系列丛书》、《杭州市工艺美术行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等课题调查工作,体会到民间艺术都具有民俗特征,与民俗学有着血缘关系,从民间曲艺、民间故事、民间舞蹈及民俗研究等领域更宏观地学习到民族民间艺术的特征,只有全面了解他们的根脉才能拓宽创作思路。

刺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它可以体现出创作者的一种精神、修养。女儿说她是每天看着床边灯光下妈妈刺绣的背影,摸着手帕睡着的,刺绣将陪伴我的一生。民间艺术研究与保护也是我工作的一个新起点,艺途茫茫,希望恬淡生活中再次发掘自我。



相关内容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2024-04-12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