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禹杭履迹
 
苏杭的“天堂”之名因他而起
来源:《文人故事——南宋皇城记忆》  作者:何兆泉  日期:2021-12-29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赞叹杭州时经常这样说。如果刨根问底,这句习语其实源于范成大写《吴郡志》时引用的一句民谚:“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范成大(1126—1193)是苏州人,与北宋名臣范仲淹同乡不同族。他出身士人家庭,有着深厚的家学传统。父亲范雩精通《易》学,母亲蔡氏是蔡襄的孙女,文彦博的外孙女。这样的家庭背景,为范成大的早慧成才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范成大后来官至参知政事,位列宰执,并且在文坛上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留下许多为人称颂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11229103056.jpg

范成大石刻画像

范成大一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故事。同样的,他与南宋临安之间也是关系密切,尤其是少年时代纵游京城和后来入朝做官,成为他丰富人生中十分璀璨的篇章。

策马风流少年郎

绍兴十年(1140),范雩被选为各王宫大小学教授,范成大随父来到临安,寓居京师好几年。初入临安,又正值张扬的年纪,他和那些京城贵族子弟一样,闲暇之余乐于结交友朋,畅游京城内外,怎一个豪气了得。晚年的范成大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忆起这段裘马轻狂的少年时代。

他写过一篇《霜天晓角》,词的内容是这样的:

少年豪纵,袍锦团花凤。曾是京城游子,驰宝马、飞金鞚。

旧游浑似梦,鬓点吴霜重。多少燕情莺意,都泻入、玻璃瓮。

不难看出,作者对富庶华丽的临安生活、对潇洒自在的年少时光始终念念不忘。“少年豪气合摧锋”“京尘红软扑雕鞍”“忽作少年梦”这样的文字频频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从小就体弱多病,到了晚年,更是常年卧病在床,可谓病骨一身。伤病的困扰,让他对那个朝气蓬勃的少儿郎倍加怀念。这些诉诸笔端的依恋也充分表明了,关于临安最初的记忆是他终生都难以割舍的。

少年范成大还没有开始自己的仕途,但在临安期间,他却卷入了一桩重要的政治事件。

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正式签订和议,双方划淮水而治,宋廷割地贡银,屈膝称臣,留住了半壁江山。“绍兴和议”签订之前,朝野上下争论异常激烈。赵构与秦桧冤杀了名将岳飞,导致民怨沸腾。高宗为了挽回人心,巩固统治,费尽心思地扮演“孝子”形象,将自己软弱无能的割地行为包装成为迎回父亲徽宗遗骸和生母而不得已为之,希望以此来博取舆论的同情。绍兴十二年八月韦太后被迎回临安的时候,在朝廷的大肆渲染下,不仅文武百官纷纷上表称贺,更有各色人等争着“献赋颂雅歌”。少不经事又才华出众的范成大,未能免俗地参与到了这场可笑的“政治秀”中,并因献赋受到了宋廷的表彰。但这样逢迎当局、美化求和的行为,很容易为士林不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如此,在范成大以后的记忆里,对于这件事只字未提,甚至后来挚友周必大为他撰写的神道碑中也对此事刻意隐瞒。

毋庸讳言的是,献赋之举在当时的确让范成大少年成名,得到科举考试“免文解”的优待,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美丽人生看起来近在眼前。谁知到了第二年,父亲病故,母亲蔡氏先前也已离世。一夕之间,那个无忧无虑的风流少年,便成了无依无靠的可怜孤儿。就这样,范成大带着失去双亲的痛苦,结束了他与临安的初次相遇。

风景如旧今非昨

父母双双亡故,本就体弱多病的范成大更是深受打击,回到老家苏州服丧,寄居在昆山荐严资福禅寺,此后几乎十年不出。在此期间,范成大一边读书遣怀,一边承担起长兄的责任,抚育弟妹。少年经事知愁苦,渐渐磨掉了他身上的轻狂和张扬,也让他一度心灰意冷,喜欢亲近空无之学,根本无意科举功名。后来,昆山王葆以父执辈身份严加督促,劝诫他不该辜负父亲盼其功成名就的遗愿,他才重新振作起来,最终考取了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榜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三十七岁的范成大调京任职。看西湖风景如旧,与临安的重逢,激荡起他内心尘封多年的豪情意气,也再次点燃了他的政治理想。自三十七岁调京做官到四十六岁离京外任,在此十年期间,范成大除了一年多在家、一年多知处州(浙江丽水)、四个月出使金朝外,其余时间都在临安供职,总体上仕途较为通达,成为其个人官宦生涯中很重要的经历。

从“绍兴和议”到“隆兴和议”,南宋在宋金交往中虽然争得了更多的权利,但当时两国递交国书仪式仍沿袭旧礼,要求南宋皇帝起立降榻,亲自从金使手中接取国书,双方地位显然并不平等。屈辱的受书仪让皇帝和朝廷颜面尽失,无法通过武力来雪耻的孝宗,坚持通过外交来改变现状。颇受皇帝信任的范成大临危受命,奉旨使金议礼。尽管这次出使没有达成预期目标,但范成大面对金人凛然不屈的气节,振奋了南宋萎靡已久的士风。更重要的是,在他出使的路途中,渡过分割南北的准河,亲眼目睹了发生在中原沦陷地区的残破景象,无比强烈地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因此,他一路上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那首《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使金南归后,范成大进除中书舍人,负责起草皇帝诏令,地位显赫。然而朝官难做,宫廷里有皇帝宠信的佞幸近臣,京城里到处是揣摩观望的投机者,范成大身居要职,临事虽敢言不避,却往往收效甚微,处境尴尬。于是,他主动请辞,远离纷扰复杂的京都,到地方上做官去了。

石灰桥畔石湖居

离开临安的范成大,开启了封疆大吏的外任生活,在广西、四川等地都卓有政绩。淳熙五年(1178),已召回临安的他官拜参知政事,得与宰相共议朝政。但参政才两个月就被论罢。此后,他又先后辗转明州(浙江宁波)、建康(江苏南京)等地任官。淳熙十年(1183),范成大因病辞官回家,六十八岁去世。

范成大三次入朝任官,没有长期沉沦下僚,特别是受到孝宗赏识,擢在顾问,后又官至参政。他在地方上也多任封疆大吏,每到一处多有建树,堪称南宋名臣。临安是范成大任官时间最久的地方,如果算上早年“京城游子”的优游岁月,他在这里实际居住的时间长达十年。临安任官期间,范成大曾寓居石灰桥附近,因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后世为了纪念他,石灰桥改名石湖桥。明清时古桥犹存,民国后因城市变迁被拆毁。

范成大是喜欢杭州山水的,他最早称述和传播“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说法,俨然把杭州视为第二故乡。他说:“西湖富清丽,城府尘事并。我独数能来,不负双眼明。”对自己能多次亲近西湖深感欣慰。“南北高峰旧往还,芒鞋踏遍两山间。”南高峰、北高峰、飞来峰,随处都有他的登临踪迹和诗词吟咏。晩年撰写《范村梅谱》时,他还清晰地回忆道:“早梅……钱塘湖上亦有一种,尤开早。余尝重阳日亲折之,有‘横枝对菊开’之句。行都卖花者争先为奇,冬初所未开枝置浴室中,薰蒸令拆,强名早梅,终琐碎无香。”可见,临安对他的影响是多么刻骨难忘。

微信图片_20211229103236.jpg

清朱丝栏精抄本《范石湖诗集》书影

如今,杭州已无处寻觅石灰桥的旧踪,但通过范成大的诗词文章,仍然能感受到他与临安、与西湖的亲密关系,并由此走进南宋士庶的日常生活。曾经寓居杭州石灰桥、晚年又回归苏州石湖畔的范成大,无疑是连接杭州与苏州这两处人间天堂的一座文化桥梁。“石湖也似西湖好”,不管是西湖还是石湖,吸引大家的都不只是旖旎如画的江南风光,更重要的是,还有如范成大这般千古不朽的人物。斯人斯文,历千万载而长存,融入江南的山山水水,化为每一处山水的灵秀,融人江南的历史传统,化作每一座城市的风度。


相关内容
乾隆上春山 最忆是龙井 2024-04-19
杭州摩崖造像丨杭州市区唯一道教造像群——通玄观造像 2024-04-19
中日茶文化传播 2024-04-17
古今西湖名人缘|一轮明月耀三台 2024-04-12
创建杭州凤凰寺的回回大师阿老丁 2024-04-1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