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牟永抗先生藏书和资料捐赠仪式…
湘湖又多一处文化地标——来新…
 
特别关注
 
王统照关于泰戈尔沪杭之行的两…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创建杭州凤凰寺的回回大师阿老…
杨时的余杭、萧山讲学及其政治…
似水年华
 
丁云川:痴迷一生 寻觅散落的杭州文物“碎片”
来源:杭州网  作者:  日期:2022-01-25


微信图片_20220125095246.jpg

杖朝之年,人生还能有几多精彩?

丁云川,1942年1月生于杭州,今年80岁。初次拜访时,担心先生年纪大,特意提前15分钟到达约定地点。可令人意外的是,他比我们更早就等在了单元楼门口。12月杭州的冷风,多少有些冻人,他微微冻红的鼻头配上温暖的笑脸,让人倍感亲切。

走进丁老先生家中,只见客厅里满是书籍,且不说堆满了书柜,就连堆在桌椅上的书,也都过一人之高。走近细看,《西湖志》《武林掌故丛编》《南巡盛典》等典籍颇多,本本件件都是杭州珍贵的史料。

微信图片_20220125095249.png

这位生活在书堆中的老人,一生痴迷,日日寻觅着杭州历史遗留的文物“碎片”和时代散落的文化珍宝。他却只称自己为“杭州市民”,他说:“杭州的湖山是不可再生的,这座城市的文化、文物,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

为了让文物“碎片”归位

是他一生执念

微信图片_20220125095253.jpg

2007年,丁云川被评为第三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因其在1995年西泠桥修补时,主动捐赠家中的“严州青”石板,又因其在杭州市筹建西湖博物馆时,再次主动无偿捐赠自己收藏的相关书籍、字画、碑拓、楹联、砖塔等文物。每一次的捐赠,都为杭州的文保工作雪中送炭。而这两次捐赠,仅仅是丁云川挖掘、整理并无偿捐赠的部分杭州历史遗留文物“碎片”。

最近,丁云川正在为自己的新书——《行走杭州山水间》,做最后的校对。随意翻开文稿中的某一页,都有他字字斟酌的痕迹,也可随口而出一段他与杭州文保的故事:“这是‘辟火碑’刻石,在庆春路拓宽的时候,被我父亲在工地里发现的,喊我去‘抢救’了下来。后来经专家考证,全国就这么一块,现在完好保留在杭州碑林里。这是万松书院学生的课卷,当时一起发现的还有一本《敷文书院志略》,详细记载了清代书院的布局,也成为了后来重修万松书院的依据……”

说到尽兴之处,丁云川还会特意去书堆里翻出原件,“证明”给我们看这些都确有其事,并非是空口白话。活得如此“较劲”,是因为他说比这更让他难受的是,“看着这些文物流失在外,看到历史没有办法被准确还原”。说着这话,他的眼里充满苦楚。

为了让自己不“难受”,丁云川愿花费大量的心血。“我经常逛古旧书店,书店服务员都认识我,凡是跟杭州有关的书都会给我留着。每次看到,我也都会买回家。”有些时候,他还会为了佐证一处历史遗迹,特意赶去外地的拍卖会上买书。

丁云川买书回家,不是嗜书如命,也不是为了个人收藏,而是为守护西湖、守护杭州,收集宝贵的历史资料。

几天前,他就在为苏堤上一座亭子的命名而“操心”。丁云川指着一份剪报,义愤填膺地说:“这座亭子本叫仁风亭,现在硬是要根据南宋史料记载,说这里有座松窗亭,要把仁风亭改名为松窗亭。这是不符合建亭历史的。”

为了向西湖景区管委会提出异议,丁云川再次从家中的旧书堆里找“证据”。结果在一本名为《杭州附嘉湖宁绍》中,找到了关于仁风亭的精准描述:仁风亭,在苏堤,靠近东浦桥。日寇侵浙,地方惨遭糜烂,天堂人民流离失所。当时浙江旅渝(重庆)同乡,募集巨款,由赈济委员会配放救济。胜利后,浙人建亭名为“仁风”以作纪念。

这本旧书是1951年出版的,纸张早已发黄,甚至有些“岌岌可危”,似乎不小心翻阅就会撕碎了它,但这书成为了佐证仁风亭的重要一手材料。就像丁云川一样,杖朝之年依然在发光发热。

丁云川说:“既然有明确记载,这个亭子就是仁风亭,不应该为了特意追求历史,而错将松窗亭的名字硬安在仁风亭上。”一周后,他收到了景区的回复:景区决定将仁风亭名恢复。

已是八十岁的丁老先生,乐得跟孩子一样。

良师益友的话

指导了一生

微信图片_20220125095255.jpg

↑2020年12月,丁云川受深圳卫视邀请,讲述苏东坡与西湖文化(方新龙摄)

↑2020年12月,丁云川受深圳卫视邀请,讲述苏东坡与西湖文化(方新龙摄)

听了丁云川与杭州文保的许多故事,不免有疑问,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如此生活?丁云川告诉我们,是两位良师益友的话指导了一生。

一句话,来自于著名学者马一浮先生。1958年,17岁的丁云川在半山水田畈参加“双抢”时,偶然发现两块形状特殊的骨头。在他当场画下的示意图里,可以看出,一块长条弯曲的骨头似“Y”型,两端各有一个小圆孔;另一块是约五公分长、一公分宽的长方形骨头,单侧锋利。

出于好奇,丁云川在“双抢”回来的当天,就跑去省博物馆请教,可对方让他去找马先生确认一下。于是,丁云川又骑着自行车向着西湖边的蒋庄赶去。他还记得,当时马先生正在午睡,只好在门口等待,一直到下午三点多,他才见到了马先生。

马老先生说,这两块骨头是新石器时代杭州先民所用的刮削器和饰物。这让年仅17岁的丁云川大为震惊,“原来古代的杭州先民也是爱美的”。令丁云川茅塞顿开的还是临别时马先生的一句话,他原话复述道:“杭州是一座古城,地上地下的东西蛮多的,平时只要留意,都是可以发现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丁云川见到了德高望重的启功先生。启功先生对他说:“丁云川,你爱收藏,须知做收藏不是为自己收藏,而是为社会收藏,一旦社会需要藏品的时候,你要捐献出来,这样就起到了藏品的作用。”

无心插柳柳成荫。两句无心之言,深深刻在了丁云川的心中,并以此为准则践行一生。

微信图片_20220125095258.png

2007年,丁云川被评为第三届杭州市“道德模范”;2008年,他又被评为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一张张奖状、一份份荣誉,成为了他继续前行的新动力。他开始在寻回散落的文物“碎片”的同时,专注于研究并恢复被遗忘的地方民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钱王祭”的恢复,就有他的贡献。

2007年,丁云川被评为第三届杭州市“道德模范”;2008年,他又被评为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一张张奖状、一份份荣誉,成为了他继续前行的新动力。他开始在寻回散落的文物“碎片”的同时,专注于研究并恢复被遗忘的地方民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钱王祭”的恢复,就有他的贡献。

从发现书籍,到钱王祠恢复举办大型“元宵祭”活动,历时十多年。“起因还是一次偶然,我在旧书摊里发现了《元宵祭规条例》的手抄本,仔细一看,里面记载的是一百多年前,钱氏后人祭祖的全过程。当时这个祭祖活动已经中断了140多年,连钱氏后人都不知道杭州还有元宵祭钱王的庆典。”再次提起这意外之喜,丁云川的兴奋丝毫未减。

在西湖博物馆开馆10周年之际,丁云川将此手抄本《元宵祭规条例》珍裱成手卷,又将这海内孤本再次捐赠给西湖博物馆。

现如今,每年元宵,丁云川但凡有空都会去钱王祠观看祭祖活动。他说:“眼看着‘元宵祭’从被遗忘,到渐渐恢复,从召集杭州的钱氏后人回来祭祖,到覆盖全省、全国,甚至于全世界,静态的西湖文化又有了动态的传承,我的内心是激动的,这才是我们杭州、西湖应有的样子。”

从正午时分,到日落黄昏,与丁云川的畅聊,让我们险些忘记了他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而他从孩童时代,到获得“道德模范”,再至耄耋之年的故事,未完待续。丁云川说,自己要在有生之年,再为守护杭州的历史文化出一点微薄之力。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2024-04-12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