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特别关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文史动态
 
“晚期良渚”研讨会纪要
来源:浙江考古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4-06

2022年3月26日上午,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举办了以“晚期良渚”为主题的研讨会。受疫情影响,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人员主要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线上参与人员达百余人。

会议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主持。共有五个汇报,包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丁品的《浙江发现的三处钱山漾文化时期遗址》、西北大学李娜博士的《良渚文化晚期侧扁足鼎及相关问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明辉的《关于“良渚文化晚期后段”的再思考》、上海博物馆陈杰的《再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存》、南京博物院于成龙的《2019-2020年寺墩遗址考古发掘进展及年代分析》。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24.png

刘斌主持讨论会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27.png

汇报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丁品研究员介绍了浙江地区三处“钱山漾文化”时期遗址的发掘和整理收获,即慈溪茂山、桐庐城堂岗、绍兴仙人山。宁波慈溪茂山遗址位于慈溪市掌起镇东埠头村的茂山南麓。2018年11月进行了调查和试掘。2021年4-7月,又对茂山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遗存可分三期,第一期属崧泽晚期,二三期分属钱山漾文化一二期。发掘证明该遗址在钱山漾文化一期应为一处小型聚落遗址,到钱山漾文化二期演变为一处由多道石磡护坡的人工台地。茂山遗址钱山漾文化两期遗存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显示出连续的发展继承关系。炊器中以侧扁足鼎占绝对多数的一类遗存,年代上要早于以侧扁足鼎和弧背鱼鳍形足鼎大量共存为特征的一类遗存,都应早于以弧背鱼鳍形足鼎占绝对多数的典型钱山漾文化(以钱山漾遗址一期为例)。城堂岗遗址位于海拔达253米的山岗岗顶,现存文化堆积主要呈大小不等的不连贯坑状,面积约4500平方米。城堂岗遗址是一处比较单纯的钱山漾时期的小型聚落遗址。城堂岗遗址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聚落模式、遗址出土的陶、石器等遗物丰富了钱山漾文化内涵,为钱山漾文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丁品研究员还简要展示了1985年10月发掘的绍兴仙人山遗址,该遗址第二层属钱山漾文化时期,该层出土的各类鼎足中,侧扁足占51%,弧背鱼鳍形足占39%,其它鼎足占10%。钱山漾文化时期的出土器物有泥质陶豆、圈足盘、罐、盆等,陶器上有拍压印绳纹、篮纹、弦断绳纹、交错绳纹、篮纹和方格纹、条纹等装饰。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33.png

茂山遗址发现的钱山漾时期陶器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35.png

城堂岗遗址出土的弧背鱼鳍形足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38.png

仙人山遗址出土的钱山漾文化时期的各类鼎足

丁品认为良渚遗址群的良渚末期遗存(即陈明辉所称的良渚文化晚期后段遗存)、茂山钱山漾文化一二期遗存、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典型钱山漾文化遗存均属钱山漾文化,并根据茂山遗址的层位关系,及侧扁足与弧背大鱼鳍形鼎足的比例变化,将钱山漾文化分为三期。一期以良渚遗址群的良渚末期遗存、三亩里、茂山钱山漾文化一期、尖山湾第6层为代表,二期以仙人山、尖山湾第4-5层、城堂岗、茂山钱山漾文化二期为代表,三期以钱山漾遗址钱山漾文化遗存为代表。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40.png

钱山漾文化不同阶段遗址出土的侧扁足与弧背鱼鳍形足数量及比例

博士李娜通过梳理和分析,她认为环太湖地区的侧扁足鼎最早出现于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中期一度在环太湖核心区消失不见,后又在本地传承和钱塘江流域因素的影响下在良渚文化晚期重新出现并逐渐流行。良渚文化晚期侧扁足鼎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数量逐渐增加的“量变”和最终取代良渚文化T字形足鼎的“质变”两个阶段。从文化面貌看,“质变”后形成的以侧扁足鼎为代表的一类新遗存应该属于钱山漾文化早期遗存。李娜博士还分析了良渚晚期侧扁足鼎重现的原因,认为可能是环太湖核心区自崧泽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就出现过的本地因素的继承;另外还有一条重要线索是位于钱塘江流域的塘山背遗址。从出土侧扁足鼎的良渚文化晚期遗址和质变后形成的新遗存都集中分布在良渚古城及周边地区来看,这个质变过程可能是内部发生的,最早出现在良渚古城及周边地区。稍后,太湖南岸和东岸的史前先民受到外来的禹会村类型龙山文化的强烈辐射和影响,融汇形成以弧背鱼鳍形足鼎为代表的典型钱山漾文化,并迅速往环太湖各地扩散传播,从而加快了融入到以中原为中心的文明化进程之中。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42.png

环太湖地区出土有侧扁足(鼎)的良渚晚期遗址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45.png

环太湖地区侧扁足鼎演变图

陈明辉指出,自良渚古城发现以来,在西城墙葡萄畈段等处的城河及城内外居址的生活堆积的最上层发现一批新的遗存,这类遗存最突出的是鼎足的变化,即原来的T型鼎足被侧扁足所取代。除了鼎之外,其他泥质类陶器许多仍然继承了良渚晚期的风格。基于这种文化现象的改变,他认为应该将良渚晚期的整个过程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是从鱼鳍形鼎足到T型鼎足的阶段,后段是侧扁足的阶段。并介绍了与良渚晚期后段相关的重要遗址,包括良渚古城四面城墙、良渚古城内的莫角山、姜家山、钟家港河道、里山、文家山与仲家山、良渚古城外围的扁担山、美人地等遗址等,分布相当普遍。此外,在萧山茅草山、三亩里、慈城小东门、宁波大榭等遗址也出土有良渚晚期后段器物。陈明辉认为“良渚文化晚期后段”来源于良渚文化,并最终与钱山漾文化融合,总体上良渚文化晚期后段早于典型钱山漾文化,但二者之间存在短暂的共存,同时还与好川文化有共存和交流。他还提到了关于命名的问题,目前提到的相关命名有良渚晚期遗存、良渚末期、钱山漾文化早期、良渚文化晚期后段、卞家山类型等等,但由于复原器物少、测年数据不足,典型遗址不多,这一阶段的命名还有大量可供讨论的空间,但作为一个环太湖地区普遍的阶段,似可达成共识。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48.png

良渚葡萄畈遗址出土的良渚晚期后段器物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52.png

好川墓地第五期遗存(左)与钱山漾阶段遗存(右)对比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759.png

广富林遗址第10层出土的遗物

南京博物院的于成龙重点介绍了寺墩遗址2020-2021年的发掘成果,包括重新揭开的早年发掘的以M1、M3、M4、M5为代表的贵族墓葬区,遗迹新发现的8座良渚文化墓葬和6座崧泽文化墓葬。2019-2021年,通过田野考古发掘了解了寺墩M3所在台地的北部和南部边缘,2022年通过发掘印证了对于贵族墓葬区所在台地西边缘的推测,并在良渚晚期G17中出土了带有与大汶口文化相似的两种刻划符号的陶缸。最后,他还介绍了大家十分关心的寺墩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的年代问题。寺墩崧泽时期遗存属崧泽末期,测年距今为5348-4987年之间;良渚时期遗存均属良渚晚期,测年在距今4879-4526 年之间。他指出,以往认为寺墩M3为代表的良渚时期遗存年代较晚,属良渚晚期偏晚阶段,但此次测年显示其上限或早于以往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801.png

寺墩遗址贵族墓葬区遗址分布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804.png

寺墩遗址M14遗迹照及出土器物

微信图片_20220406100805.png

寺墩遗址测年及对应的典型器物组合

此次以“晚期良渚”为主题的研讨以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多处遗址为素材,充分探讨了良渚文化晚期与钱山漾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了相关遗存的年代序列,也即良渚文化晚期前段→良渚文化晚期后段(部分学者称之为良渚末期遗存、卞家山类型、钱山漾文化一期)→典型钱山漾文化(即丁品先生认为的钱山漾文化二三期),为厘清良渚文化与钱山漾文化及好川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约研究员)全体会议 2024-04-30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全网首发】 2024-04-30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 2024-04-30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篇——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工作侧记 2024-04-29
书讯 | 《卢文弨批校本仪礼注疏》出版 2024-04-29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