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杭州洋关近景图 杭州洋关(杭州关税务司署)设置于1896年,至1945年闭关,历经50载,是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历史见证。杭州洋关遗址位于京杭大运河终点拱宸桥畔暨杭州市拱墅区温州路126号(现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2013年,“大运河——洋关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面向日本增辟苏州府、杭州府、重庆府、荆州府沙市四地为对外通商口岸。1896年6月,日方与中方签订《杭州日租界原议章程十四条》,杭州海关正式设立。9月26日,杭州海关开关,10月1日开始征税。杭州海关机构全称“杭州关税务司署”,作为杭州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监管实施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对出入杭州口岸的各种货物进行监管,征收税钞,会同水上警察部门查缉私运。 杭州关设立后,进出口商品丰富、贸易额不断增长,在我国中部16个通商口岸中占有重要地位。杭州关对外贸易所达范围,遍及亚洲、欧 洲、美洲和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杭州开埠之后,外国商品大量输入,进出口贸易逆差十分严重。日本租界的设立更加深了当地的半殖民地化,杭州及附近各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打击,大量的财富源源外流,形成了搜刮中国人民财富和资源的掠夺性贸易。 十九世纪末期拱宸桥实景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 年 12 月 10 日,杭州关宣布闭关。杭州关自1896年9月开关至1945年12月闭关,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