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特别关注
 
上塘河两岸的历史建筑传承着千年文化
来源:《武林河事》  作者:  日期:2023-05-25

富义仓拥有百年历史的大粮仓
01

上塘河东的富义仓位于拱墅区湖墅街道的霞湾港内,紧邻大运河和胜利河。现在整个仓库建筑群门牌号码为富义仓1至6号。

640 (10).jpg

富义仓

杭州在古代历朝都有储藏谷物的建筑物,尤以南宋最多。清康熙末年至光绪初年,宝善桥、霞湾港一带,先后兴建了“永济仓”“盐义仓”“富义仓”等。

湖墅地区作为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个货物集散地,仓库特别多。富义仓是其仅存的最后一个古老仓库,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是清朝的一个大粮仓。而现在的富义仓只是几排普通的砖木老屋,和一座历史沧桑的门楼及门楼下青石叠砌的码头水埠。新中国成立后其仓储功能也几经变迁,但它仍屹立在霞海港中,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端,我是“天下粮仓”中的重要一员,是运河文化的实物见证。

上塘河东侧的富义仓厦仅存一扇摇晃的院门,上书 “社会主义联合大院”,旁边有几间房屋己倒塌,部分房屋仍有居民居住着。

前几年,几排仓房已被推倒了两排,目前富义仓的拆除行动已全部停止,准备按照综合整体保护规划进行恢复性修缮。对富义仓全部建筑予以保留,对已拆除的部分建筑将以原有房子范围、用原有的材料、按原有风貌,原汁原味地修复,包括仓库和码头。

霞湾巷老宅极具水乡米行特色的历史建筑
02

上塘河东侧的霞湾巷,聚集了众多的古建筑。据《湖墅小志》:“仁和县衙门在通市桥东,内有香罗巷,北通大兜小兜,俗称牙湾。”《仁和县志》:“衙湾在通市桥东,内有香罗巷。北通大兜小兜,俗称牙湾。”可见该楼原名衙湾,俗称不湾,音近讹为霞湾。古代这儿的港湾埠头是海鲜鱼虾的重要集散地。一到秋天蟹肥时,北下的江淮渔船成群结队停泊于此,载来大量的海鲜鱼蟹,市井喧阗,交易至深夜。魏标《湖墅杂咏》有诗写道:“秋晚牙湾贩海鲜,蟹舟衔尾泊淮船。团脐紫爱香浮厣,酒瓮藏留醉隔年。”

居住在霞湾巷的居民,比住在香积寺巷一带的人富裕。除了像富义仓这样的公家谷仓外,还有正大、恒大等米行,因而居住在此巷者,多依赖米行生活,有开米行者,也有米行的伙计。

据丁永根老人回忆,霞湾巷西口,靠近渔家台处,便是一家米行老板居所,老板姓钱,宅前有一棵树龄逾百年的香樟树。住宅早己不存,门前的那棵香樟树也己老死,只剩近三米的树干,令人觉得奇妙的是,树心己枯的树干中却长有一棵果树。而这果树虽只有近20年树龄,却郁郁葱葱,而且会长出红色的果子。

住在霞湾巷50号的许炳奎老人,祖上三代均是靠为米行 “合米”为生。过去农村没有称量粮食的工具,所以每当粮食从货船上卸下来的时候,米行就需要叫人来合米。所谓合米,即用专门的合米工具把米一盒一盒地量出来,以便米行计算米的总重量。专门的合米工具,制作工艺如木桶,但开头为楼合,高有0.8米,上底面、下底面均为正四边形,下底面边长约0.5米,上底面边长约为0.3米。一合米量为五斗。据许炳奎老人回忆,当时的一合米需放入两个麻袋。米一入麻袋,便有专职扛运者立即扛走。

民国时,湖墅这一带米行业的运转工序由不同人群担任,而且每一工序都具有帮派性质,不允许非业内人士参与。这种帮派不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多是自发地组建。一旦有米运到米行,各个工种的人就会到达。整个工作运转秩序井然,合米者、扛米者自做份内之事。

从许炳奎老人的住宅可窥探当时从事合米行业者的生活状况。许宅与富义仓相临,其西面与南面就是富义仓领地。占地面积8分多,总共有13间房,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靠西面一竖排共四间,其中第一间两层楼房。家中辈分高者,都居于西侧剩下三间屋子,而二楼多给年轻一代居住。四间房东面有一条南北通向的过道,过道的东面有三排东西向排列的平房,每排房屋之间又有走道,每一排均为三间房。这样的房屋,颇有西式特点,简单而又不占用过多面积。在这样一个院落中,还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即位于第三排平房与南墙之间,种有花草,堆有小假山。许家合米在当时的霞湾巷是个标志,很有声望,在大多数米行的买卖过程中,许家都会到场。

傅家台门傅氏族人的临河宅院
03

1913年,以经营丝绸为主的杭州人傅炳初在此择地建造了这座占地4.95亩,建筑面积达992.85平方米的四合院。房屋建成后,傅炳初与其五个子女全家共同生活在此,家族人口多时达二三十口。

这幢台门由假山、花园、厢房、正厅及后房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进门为一幢两层五开间楼屋,白墙黑瓦,朱红栏杆,底楼一排为雕花落地木格门扇,二楼则为低檐窗户,上下共有平屋十间,楼屋五间。花园对着正厅,两侧均有厢房,至为客厅,供日常会客之用。正厅上下两层,左右各有楼梯上楼。一楼五间格局,最左侧靠大门一间被隔开,用作帐房,商业交易等活动都在此处进行。中间三间打通,辟为最大的客厅,客厅旁独立一间作客房,供访客休息。厨房等在正厅后。傅家老少均住二楼,五房分住五间,房间呈直线排列,互相隔开,各有房门。和房间相对的是一座独立阁楼,南面与各房间以楼廊联通,其他三面皆有镂空木窗,飞檐翘拱,雕花牛腿,外观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貌。当年阁楼北临运河,居高临下,主人常在此会客,饮茶喝酒,洽谈生意。据傅家后人回忆,当时花园面积颇大,庭院内通植桂花、梅花、月季等花木,主人还特地从外地买来假山,堆砌于花园内,成为他们童年时的乐园。主楼西在则是柴间和竹园。

现在,傅家门北侧的古运河己填平为路,南侧原来的护城河也改为运河水道。只是此地尚存有古街湾儿头的名称。而傅家台门原来的门牌号正是艮山门外湾儿头12号。

工大朝晖校区“滨河花园”般的校园老楼

640 (11).jpg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坐落于潮王路18号,美丽古朴的上塘河在校园内分叉,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把整个朝阳校区分成三部分。古今四座桥连接彼此,形成极具水乡特色的校园风光。在繁闹的市区内,这里是一片闹中取静的读书胜地。校园内,绿树繁茂,楼台亭榭隐约其间。这里既有假山池水、绿树环绕、老藤碧草、别有洞天的文萃园,又有幽静淡然、遍布石凳、别有幽谷之情的翰墨园,还有绿树红房,洋溢着浪漫气息的梦溪树——朝晖校区就像一座河滨花园,这里是园林的世界,总有鲜花盛开,香风阵阵,松柏挺拔,小径蜿蜒……

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经历了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5个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己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1978年2月,浙江工学院开始筹建,校址选在西湖区(现为下城区)上塘公社所属的潮王、东新大队,规划用地面积430亩,按3000名学生规模设计,1979年4月4日破士动工。至1980年8月,建成约5000平方米校舍,并陆续从外地调入教职工约180名。为加速浙江工学院建设,浙江省委决定把浙江化工学院并入浙江工学院,并作为建校基础。1980年8月4日,浙江工学院确立了边基建、边迁校、边办学的方针。1984年,杭州本部基本建成,校舍面积4.92万平方米。

现在学校内的老宿舍楼、图书馆、生环楼、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教学楼等都是那个时期建设的。几栋老宿舍均高五层,为平顶钢筋水泥建筑,外立面为灰白色,青砖实叠,地下防潮层较高,窗户较为宽大,为两侧划开铁窗,室内采光较好。宿舍楼四周青松古柏掩映,多了几分宁静与厚重。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教学楼、生环楼等建筑主体为6层和8层不一,窗户均较大,有两侧划开铁窗,亦有双侧外开铁窗,大理石色外立面,远处观之甚为简约而不失大气。

朝晖校区图书馆为三层多边形建筑,建筑特色与外立面颜色装饰与生环楼等相同。图书馆面积10317平方米,馆藏图书达几百万册,主要收藏中、英、德、法、日、俄等文种的专业文献,文献覆盖文、理、工、法、农、医、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学科门类,尤其以化学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士木工程、环境工程、经贸管理等类文献最为丰富。图书馆还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检索期刊和电子全文期刊数据库,已形成覆盖学校各类学科专业、具有较丰富的中外文献信息资源和完备的检索体系。

上述建筑一直在发挥着各自的功能,至今均保存完好。


皋亭山特色建筑风雅之地的新注脚

05

在杭州城东北,有一个山清水秀,藏着上千颗桃花树,并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郁达夫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形容此地:“半堤桃柳半堤烟,急景清明谷雨前,相约皋亭山下去,沿河好看进香船。” 这里,有一个很熟悉的名字:丁桥。但是如今,它却拥有一个你不熟悉,甚至会惊喜的新模样——“人们经过精心整治完工后的杭州北游”皋亭山景区。现在的皋亭山区,犹如一个正在梳妆的少女,一天比一天出落得更加美丽,那些令人心动的细节,都值得你细细品味。

皋亭山海拔360多米,皋亭山景区东接余杭区星桥镇,西连拱墅区半山镇,南含上塘古运河,北与皋亭山、黄鹤山山脊线为界,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深约1.5公里,总面积5.5平方公里。

据考证,自唐宋到民国初期的千余年来,杭州人流行着两桩风雅之事:一桩是“西湖赏月”,另一桩就是“皋亭观桃”。据史料记载,在南宋时期,从皋亭山脚至上塘河两岸,曾有“十里桃海”。每逢春暖花开之时,各色桃花便红遍两岸,引得游人纷至沓来。“皋亭之桃” 和“西溪之梅”“河渚之芦”,合称“杭城三胜”。

抗战时期,日寇的“三光”政策,把笕桥机场与皋亭山脚的十里桃海和无数名胜古迹毁于一旦。

640 (12).jpg

皋亭千桃园

如今,在景区上塘河北岸择地建设“千桃园”,再现桃之盛景,是皋亭山景区建设的重点。桃花盛开的季节,这里是一片花的海洋。徜徉其中,仿佛进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恍惚间似进入人间仙境。此外,丁桥的土树种和那些常绿植物星罗棋布,一个个清流澈的湖泊散落在千桃园中。无论是在桃树间穿行,闻闻青草的味道,或是坐在园中茶馆的木平台上闻香、品茶,抑或是在亭台、游步道休憩慢走,那些渗入眼帘的绿和碧波灵动的水,都弥散着一种会人舒心的感觉。

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旅游胜地,丁桥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今,上塘河,丁桥民俗文化展览馆将这些历史研究成果一一重现。展览馆白墙黑瓦,雕梁画栋,聚焦了丁桥数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丁桥的飞速发展,核心区的美好前景,江干蔬菜历史,丁桥民俗文化以及农耕、农具、农趣、农居、影视等多个展区,讲述着丁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区的二楼,还引入当年丁桥的农居,丁桥人用过的家具、服饰和区域特色鲜明的农具,展现出丁桥过往的农耕历史和生活趣事。

皋城村可以说是丁桥的一个样板,诠释着丁桥的历史、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皋城村坐落于市区东北部,北靠皋亭山,南接上塘河。依山傍水,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就在这山水环绕之中,皋城如一座世外桃源悄悄盛开者。在皋城,养眼的绿成为不可或缺的景致:路边成片的芋荷随风摇曳,满目清新;绕过曲折的乡间小道,出现在眼前的就是茂林修竹,清风徐徐,穿林打叶,似乎有幽幽私语从中传来;还有那遍野的茶园,漫步其中,阵阵茶香沁人心牌,茶不醉人,可是就这样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皋城的水也是绝。源远流长的上塘运河穿境而过,旧时的吴故水道为这座朴素的江南小村涂上一层厚重的底蕴。漫步河边,幽微的河水静静流淌,偶有一两只木船泊于岸边,随着水波轻轻摇摆。两岸绿意正浓,树影婆娑,不时有鸟轻灵,此情此景,恍若入画。


相关内容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2025-01-16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二) 2025-0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