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人物春秋:十载盐政终归去,培植桃李满园春——略述余杭蔡叔平先生生平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杨叶  日期:2023-11-21

一、余杭蔡氏 德清支系

余杭蔡氏源自德清,德清蔡氏源自河南上蔡。北宋政和年间,上蔡人蔡源(字世洪,号济夫)任秘书郎、直焕章阁,南宋建炎初扈驾南迁,定居杭州。卒后葬于涌金门外。长子蔡维孟(字泰伯)奉母迁居苏州西洞庭;次子蔡继孟(字仲伯)徙居湖州乌程;三子蔡承孟(字季伯)徙居湖州德清,是为德清蔡氏始祖。蔡承孟生子蔡日沂,蔡日沂生子蔡朝恩,蔡朝恩生子蔡大录,蔡大录生子蔡省干,蔡省干生子蔡舜卿。

蔡舜卿字宗皋,遵守祖训,耕读不仕。元至正中,朝廷下诏:凡宋宗室、宗戚及功臣之后,有不出仕者身戮,妻子为奴。蔡舜卿被迫应试,至正三年(1343)中进士(一说至正元年进士),授嘉议大夫,历仕至福建观察使。为官清慎,闽人称道。蔡舜卿生有五子,蔡氏一族由此逐渐壮大,十传而至蔡奕玑(字子垣),其第三子蔡凤云迁居余杭。

蔡凤云(1618—1684),号德昭,幼年习儒,喜读诗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有一首《余杭形胜》:“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蔡凤云读到这首诗,非常仰慕余杭山水之秀丽,而余杭名士鲍之汾娶德清蔡幼鲁之女,鲍之澶之女嫁德清蔡启倬,蔡凤云与余杭鲍氏有姻亲之谊,于是借机到余杭游玩,果然名副其实,不负“山水之窟”的美誉,遂定居苕溪南岸,死后葬于安乐山之阳,成为余杭蔡氏始迁祖。

蔡凤云娶妻牧氏,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蔡寿宇(1644—1704),号芝山;次子蔡瑞宇(1646—1725),号圣麟。蔡寿宇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蔡允臣(1667—1745),次子蔡舜臣(1670—1746),三子蔡子臣(1673—1719)。蔡瑞宇也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蔡惠臣(1666—1745),号恩伯;次子蔡殿臣(1668—1746),号瀛叟;三子蔡彬臣(1671—1737),号雅生。蔡凤云养育两子六孙,后世人丁兴旺,本文限于篇幅,不过多阐述,只说说蔡叔平先生的世系情况。

蔡舜臣生有五子,因大哥、三弟皆无子,遂将第三子蔡绍武(1708—1772)过继给蔡允臣为子,第四子蔡庭武(1711—1773)过继给蔡子臣为子。蔡绍武考名肯堂,字绳祖,雍正十三年(1735)邑庠生,乾隆十六年(1751)廪膳生。蔡绍武生有三子,因蔡庭武无子,将次子蔡尚贞(1737—1793,号烈臣)过继给蔡庭武为子。蔡尚贞生有三子,次子名蔡天爵(1764—1825)。蔡天爵仅一子,名蔡聚源(1791—1843,号海容)。蔡聚源生有五子,第四子名蔡沣,即蔡叔平之生父。


二、幼年好学 初露锋芒 

蔡沣(1828—1890),字六宝,号文岐。因家贫,幼习纸业,终日劳瘁,了无倦容。太平军占领余杭,蔡沣被掳,转徙四方,后乘机逃出,待到余杭县被清政府收复之后,重操旧业,以勤俭持家,以诚信经营,事业逐渐步入正轨。

同治五年(1866),蔡沣补太学生,兼之纸业生意蒸蒸日上,财富渐次增长,于是重新营建房屋,允称华丽。蔡沣有三个儿子,长子蔡汝祥(1852—1895),考名国祥,字载兴,号宪臣,同治十一年(1872)秀才,善书,真草出入颜真卿、王羲之之间,求者盈门;次子蔡汝瑞(1861—1892),原名国瑞,字载唐,号彝斋,光绪四年(1878)秀才,笃志好学;三子蔡汝钧(1875—?),即蔡叔平。

蔡沣有族兄蔡元之(1821—1855),为蔡舜臣五世孙(蔡舜臣—蔡荣武—蔡效山—蔡士成—蔡盛松—蔡元之),于蔡氏老二房为大宗,早逝无子,蔡沣援引“大宗不可绝”之义,将蔡叔平过继给蔡元之为嗣子。蔡叔平出生的时候,蔡元之夫妇都早已去世,所以蔡叔平虽名义上是蔡元之的儿子,但实际上依然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

蔡叔平幼年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生父过世,已是擅长为文,朗润清畅,独出冠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考中秀才,成为蔡家有名的才子。尤善书法,遒劲无伦。又喜饮酒,酒量甚豪,常不醉不休。晚清末年,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蔡叔平以授徒为业,锐意改良,教授悉参新法,又善于讲解,因此前来就学者众多。余杭知县李孝先听闻蔡叔平讲学有成,委派他担任劝学所宣讲员,每星期赴劝学所演讲,出语动人,掌声雷动,听者为之途塞。

光绪三十四年(1908),余杭知县余生球委任蔡叔平为正蒙学堂堂长,兼国文、历史教员。宣统三年(1911),余杭县议会选举议员,蔡叔平当选,以身任教员、不能兼顾议会事务为由坚辞议员之职。当年秋天余杭发生水灾,蔡叔平任急赈庶务,日夕奔波,不辞劳瘁,又慨然捐纳赈济款项,以为表率,进一步赢得了余杭士绅及百姓的敬重。


三、为宦十载 两袖清风

宣统三年(1911)九月,受武昌首义影响,革命军在杭州发动起义,浙江宣布光复,成立军政府,由汤寿潜担任都督。蔡叔平当时在余杭,接受同乡王渡(字梅伯)函招,赴杭襄办浙军政府调查之职。其后王渡奉浙江民政长褚辅成委派,担任庶务长,调蔡叔平入浙军财政部,蔡叔平奉部长高子白委派,充盐务科清理员,至此踏入盐政仕途。后又奉盐政局长蒋孟苹委派,充清理处助理员兼巡缉科科员。

民国元年(1912)初,高子白邀请庄崧甫(1860—1940)担任浙江盐政局长。庄崧甫此前在余杭经营杭北林牧股份有限公司,与蔡叔平有半个同乡之谊,因此对蔡叔平颇为信任,委派其查办上虞巡团冲突事务。当年三月之后,又历奉庄崧甫委任,催收苏五属欠缴加价加课,暨平湖、海盐、江山、西安、龙游等县上海租界食盐栈欠课,以及志成信、大庆元两票号汇课,共收银十余万元,获嘉奖:“清理盐务积案,历著勤劳,尤征实心任事。”不久又充任浙淞盐政会议代表,议定浙六苏四。十月二十四日,奉浙江兼理盐政事务财政司长张寿镛委任,担任富阳缉私卡委员。在富阳工作二十五个月,任内所办查验、缉私、整顿各事宜,均受到两浙盐运使表扬,有“该员办事认真,深堪嘉许”等语。

民国三年(1914)十一月十日,调离富阳,回到省城,遂请假归里,出资重修蔡纯嘏、蔡叙源两公坟墓。四年(1915)春,富阳绅商因其担任富阳缉私卡委员时清廉公正,知其赋闲在家,遂礼聘蔡叔平办理振兴轮船公司开创注册文牍各事宜。五年(1916)五月,蔡叔平因振兴轮船公司经营状况不够理想,辞去职务,转赴江苏。六月,奉泰属盐场总长王以德委任,充该署收发兼校对员。后因水土不服,任职三月即辞去。十二月,应王受禄之聘,办理鄂岸榷运新堤分局文案。六年(1917)三月,王受禄因事辞职,蔡叔平即应吴良倬之聘,办理鄂岸榷运仙桃分局文案。当年冬,因湖北军人响应护法运动,人心不稳,遂辞职返回原籍。

民国七年(1918)三月,蔡叔平奉两浙盐运使蒋邦彦(1879—1928)委任,充大嵩场文牍员。大嵩场为海盐场,始置于明洪武三年(1370),设立于鄞州区(今宁波市鄞州区)大嵩城,故称大嵩场。明置盐课司,清置盐课大使,民国置场知事。民国初年分为二团,共有煎灶49座、卤地62 口,年产盐350吨。蔡叔平自民国七年(1918)至十年(1921),受到三任长官江忠煦、谢起英、金植民的信任,一直掌管文牍工作。场知事请假期间,由蔡叔平循例代理职责,而场知事以大嵩场地居海澨,潮湿多风,哪怕不是请假期间,也经常借故不在场,各项事务尽委托蔡叔平代折代行。而蔡叔平也不负所托,尽职尽责,颇著政声。

民国十年(1921)七月,蔡叔平患水肿病,随即辞职归里,回家养病,至次年(1922)春初始愈。蔡叔平虽出仕十载,但所至之处,一介不取,以廉慎为戒,故辞职时依然宦囊萧索,两袖清风。



四、续修家谱 告慰先灵 


宗谱是一个家族宗亲间最强的联系纽带,国人向来有重视纂修家谱的传统,余杭蔡氏在余杭传承数百载,一直未忘自己德清蔡氏分支的身份,积极参与德清蔡氏主持的修谱等活动,故其族源明晰,世系不紊。

余杭蔡氏独立修谱较迟,族中耆老虽屡有修谱之议,但因种种原因耽误,迟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才第一次真正完成家谱纂修事宜。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蔡善庆(1816—1878,号厚栽)有感于战乱初平,族人劫后余生,慨焉有兴灭继绝之思,于是联合族弟蔡涛(1819—1875,字武年)、侄蔡汝朴(1846—1898,号洁如),汇录瓜瓞一图,至于生卒迁葬及行状事迹等,无暇进行搜集整理。光绪十二年(1886),蔡沣有感于蔡氏一族生齿日繁,支派易紊,于是有辑修家谱之念,命族侄蔡汝舟(1856—1920,原名济舟,号子川)搜集蔡氏族人平生事迹及生年卒葬等,纂成家谱稿本,分为“孝、悌、忠、信”四册。光绪二十八年(1902),蔡氏族长蔡汝烈(1853—1919,号伟臣)因族众公议,在光绪十二年(1886)稿本基础上重修家乘,参与其事的有蔡汝舟、蔡汝霖(1854—1903,号雨亭)、蔡叔平、蔡荣俊(1856—?号逸士)等人。蔡汝烈又筹集资金,延请刻工刊印,成为《余杭蔡氏宗谱》首个刻印本,依然以“孝、悌、忠、信”四册装订。

民国八年(1919),德清蔡氏有重修宗谱之举,通告余杭蔡氏,族长蔡汝烈派蔡汝舟、蔡荣俊、蔡荣廷(1878—?号虎臣)赴德清商讨修谱事宜,并代查蔡家角一支,贡献修谱条议,略助谱资。九年(1920)十一月,由德清分授宗谱两部来余杭,其时蔡汝舟已辞世,弥留时以不获见宗谱为憾,曾嘱咐其子蔡荣恩(1886—?字福先),等到德清宗谱送到,余杭一支即立刻开始重修,并请蔡叔平主持其事。当时蔡叔平正就职大嵩场,接到蔡荣恩来信,以“依人作嫁,未能自主,事极赞成,时宜暂缓”作覆。民国十年(1921)七月,蔡叔平因病归里,至十一年(1922)春初才好转,然亦未能痊愈,偶尔还会发作。于是不再作出游之想,忆起蔡汝舟临终遗言,遂召集族人会商修谱事宜。大家都以经费不足为虑,蔡叔平认为蔡氏族小谱少,需费不多,筹措应该不难,于是全族公推蔡叔平负责筹款及纂谱诸事。蔡燮声(1884—?号仰眉)于蔡叔平为侄孙,家富于财,妻陈氏去世时曾留有遗言,愿拨岁入金以助祭祀,于是蔡叔平向蔡燮声求助,立获慨允。

解决了修谱资金问题之后,蔡叔平立时担起修谱重任。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旧谱为依托,重点收集近二十年族人之生娶卒葬,忠孝节义,功名事迹,汇订成册。而壬寅旧谱为余杭支谱,蔡叔平参以德清蔡氏宗谱,将支谱订成全帙,使《余杭蔡氏宗谱》更趋完善。修谱过程中,得到蔡荣俊、蔡荣廷、蔡荣恩、蔡荣宸、蔡荣德、蔡荣禄、蔡燮春、蔡燮声等蔡氏族人鼎力相助。民国十一年(1922)年底,《余杭蔡氏宗谱》刊印完成,系余杭蔡氏第二次独立修谱,也是最后一次修谱。

《余杭蔡氏宗谱》共六卷,卷一为序言、源流、家训、家规、凡例等,卷二为传记、著述、科第、贞洁等,卷三为诰命、祭文、碑记、墓志铭、年谱、家传、叙赞、公呈等,卷四为像图、墓图等,卷五为世系、瓜瓞图等,卷六为行传、祭产、祭归等。卷首有孙智敏序、章箴序;卷末有蔡汝烈跋、蔡叔平跋,又附蔡叔平诸友人所书之赠言。



五、交游广泛 驰誉四方 


蔡叔平先生虽一生沉潜下僚,但并不自馁,与当世诸名流相交甚欢。民国十一年(1922)十二月,《余杭蔡氏宗谱》告成,蔡叔平驰书杭县孙智敏,以谱序相托。孙智敏(1881—1961),字廑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编修。擅长书法。宣统元年(1909)任浙江图书馆会办,翌年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辛亥后曾任建德、龙游知县,又被任用为杭州高等学堂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之江大学文理学院教授、青岛市政府秘书等。孙智敏在《余杭蔡氏重修家谱序》中说:“禹航蔡君叔平,以族人修谱事竣,驰书乞序,且略述其支派迁徙及其族人搜辑之殷,筹措之艰。善乎,蔡氏之锐意致力于谱事也!”

《余杭蔡氏宗谱》附有蔡叔平照片一帧,有郑衔华、姚寅恭、潘臧、王渡、周庆云等人之题词。姚寅恭题云:“君以寒士始,愿以寒士终。十年佐鹾务,俸入菲不丰。归来勤教读,桃李沐春风。书法益遒劲,求者应弗穷。今岁谱事竣,纂修君之功。祝君眘餐卫,商瞿叶梦熊。”王渡题云:“(其一)梓乡老友已无多,患难相交志不磨。见照一如亲见面,曷禁信口唤哥哥。(其二)昔年话别甬江滨,忽忽韶光又五春。料得弟兄相见日,哑然笑对白头人。”周庆云(1866—1934,字景星,号湘龄,别号梦坡,吴兴南浔人)题云:“(其一)识荆有幸沪江滨,诗酒论交已十春。蒿目时艰无术补,风清月朗辄思君。(其二)落纸云烟笔有神,栽培桃李满园春。心怀淡泊终求淡,跳出鹾网作淡人。”

另据吕伟刚先生相告,蔡叔平与名医叶熙春友善。叶熙春(1881—1968),名其蓁,幼名锡祥,字熙春。祖籍慈溪,迁居钱塘,曾在余杭镇木香弄二号行医多年,以医术高明,且宅心仁厚,受到百姓爱戴。解放后出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城乡导报》2011年8月8日第7版刊有一篇《“拐”医叶熙春》,文中写道:“在居于上海的日子里,叶熙春还特别委托余杭的蔡叔平先生每到严寒的冬天,给余杭镇的一些贫困户送一些米票和衣物,甚至有一些贫困人家在家人去世时,无以为殓,叶熙春也要出资帮助买口棺材。叶熙春与蔡叔平两人很有默契,做这些事从不张扬,都是悄悄进行,甚至于许多年后,那些曾受过帮助的人都不知道他们那些年月的米啊、衣服啊是从哪里来的。同时,叶熙春为回报蔡叔平的善举,出资助学,将蔡叔平的儿子蔡椿年培养成了一位浙大的教授。”

微信图片_20231121140852.png

在纂修《余杭蔡氏宗谱》时,蔡叔平已四十八岁,当时膝下并未有子,只有两个女儿,蔡椿年应是其晚年所生。关于他开设私塾等种种善举,距今时间久远,笔者难以周知,且诸位前辈已有成言,故虽略有耳闻,亦权且从略,不再复述。另外,关于蔡叔平先生去世时间,笔者曾去临平档案馆查找相关户籍档案,但一无所获,还望知情者不吝相告!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1期 作者 杨 叶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