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概况 仓前粮仓位于仓前街道灵源村,南临余杭塘河,占地2000平方米。仓前粮仓共四栋建筑,坐北朝南,其中两栋为地垄木板仓,利于防潮通风。因系晚清民居改建,故称房式仓。房内原有一块匾,写着“咸丰九年”。二十世纪60年代,按苏联模式加建2栋平房,为苏式仓。 2009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建成开放。2011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奇特的地垄木板仓两栋仓库均为三开间平房,高大宽敞,用材粗壮,牛腿上雕刻人物、瑞鸟等,颇为精美。其中南面一栋内墙标示堆粮安全线,高2米。两进天井用宽大齐整青石板铺成,十分考究。这两栋建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数这位于建筑底部的一排排地垄了。整个粮仓采用木板地垄式设计,这一排排一尺多高架空的部分,就叫“地垄”。 它可是粮仓改造设计的关键之处,当年“四无”粮仓能创建成功,这地垄可是发挥了大作用。它不仅可以通风、换气,而且除尘、去杂,察看粮食动态都要靠“钻这个地垄”来完成。地垄只有一尺多高,人爬入仓底察看粮食情况是十分艰苦的工作,不但要有技术,还要有身材。 “四无”对今天的粮食工作来说是简单而必须的要求,但在那个没有先进设备和工具的年代,想要实现“四无”,要靠人的坚守和努力。今天,当我们走进这座粮仓仍能看到,“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标语,他们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支持下,成功创建了“四无”粮仓,成为全国保粮的一面旗帜。 历史沿革临安便民仓 南宋初期,临安的省仓有镇城仓、仁和仓、行在省仓东仓。除了省仓以外,周边州县也建立了仓储。南宋绍兴二年(1132)在余杭县灵源乡境内建立的临安便民仓便是其中之一。据嘉庆《余杭县志》记载:“临安便民仓在县东十里。今名其地曰仓前。” 仓前粮仓 仓前原名灵源,地处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当地主产稻米,位于苕溪与运河两大水系干流的中间,余杭塘河穿境而过,连接余杭和杭州,兼得两大水系交通运输之利。南宋时期,仓前并无市镇,由于临安便民仓的设立,仓前作为地名开始形成了,便民仓临水而倚在余杭塘河北岸,行船过客往来于其前,时日久了遂以“仓前“称其地。古代以南为前,便民仓南边的塘堤遂被称为仓前街,街旁慢慢形成了聚落,至清代出现了市镇。 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 仓前粮仓在保护利用前粮食仓储功能已逐渐退去,建筑老化严重,为保护好这一在我国近代粮食仓储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遗迹,2007年余杭区对仓前粮仓开展保护利用工程,保留了粮仓空间整体布局,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保护加固了两栋地垄木板仓,对苏式仓和房式仓进行了局部修缮,并向社会征集陈展资料,突出粮食传统文化主题,开辟成为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 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 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占地5.34亩,2009年7月8日开馆,是全国首座专题粮食仓储展馆,馆名由袁隆平院士题写。馆内完好保存了全国首批“无虫”粮仓和“四无”粮仓旧址。 陈列馆分三个核心展区,展出五十年代各类历史资料1000余件。第一展区是“四无粮仓”的创建和发展历史展区,通过大量历史图照资料和实物反映上世纪五十年代余杭创建“四无粮仓”保粮护粮的光荣历史;第二展区是粮仓体验展区,展示“四无粮仓”旧址旧貌;第三展区是粮食仓储知识展区,展示各式粮仓、仓储工具、各类粮油票证等实物。 仓前粮仓的神话1953年,浙江省粮食厅对余杭县80座粮仓进行了“无虫”鉴定检查,确认其中55座(闲林4座、仓前13座、城关21座、黄湖10座、仁爱7座)实现“无虫”,当时被认为是中国粮食史上的奇迹。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华东区粮食局和浙江省粮食厅分别授予余杭县“无虫粮仓”“保粮工作的旗帜”和“首创无虫仓先锋”的奖状和锦旗。粮食部要求各地学习余杭县“无虫”粮仓的经验。 1954年3月6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的篇幅专题报道了全国最干净的粮仓——余杭的“四无粮仓”。(“四无”指无虫、无鼠、无雀、无霉,1955年4月,浙江省粮食厅按照粮食部颁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四无”内容调整为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 历史价值余杭实现了从“无虫”粮仓到“四无”粮仓的提升,又为全国“四无”粮仓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榜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四无粮仓”的创建对降低粮食损耗和事故损失,保证储粮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苏联仓虫防治专家莫若洛夫参观考察时曾说:“这里的粮仓可以作为粮食保管工作的典范。” 其保管粮食的做法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属先进,1955~1978年一直是全国粮食部门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三代国家领导人接见与表彰,并把经验推荐到苏联等国。由此衍生的“一符四无标准”至今还在全国粮食系统采用。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