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特别关注
 
民国时期杭州的中西药业
来源:《杭州文史丛编(教育医卫社会卷)》  作者:卢连芳  日期:2023-12-29

迨民国开始,杭州中西医药相互比翼,循年而兴,至民国36年(1947),全市有中药店(行)98家,比民国元年40家增加1.45倍;参燕店13家,比民国元年3家增加3.33倍;西药房52家,比民国元年6家增加7.66倍;并有中医师439人,西医师185人,医院16所,药剂师(士)58人(《中国医药研究月报》第3期)。

民国初期,杭州中药业在九十六商中属于最古老的商业之一。有名气的大药店,大多数在清代中后期开设。规模较大的数大井巷的胡庆余堂、望江街的叶种德堂、焦棋杆的万承志堂、清河坊的方回春堂、同春坊的张同泰、荐桥的泰山堂,称杭州药业“六大家”。

微信图片_20231229111034.jpg

方回春堂

大药店建筑结构都是明清时代的传统格局:宏伟的青砖石库门墙,进门回廊曲折,店堂宽敞高雅,药香四溢,沁人心脾。

民国时期,各大药店都是相互竞争的对手。比胡庆余堂早开66年(清嘉庆十三年开)的叶种德堂国药号,原是杭城首屈一指的大药店。

微信图片_20231229111036.jpg

叶种德堂

万承志堂国药号,约开设于清光绪年间,居杭药“六大家”之第三位,与胡庆余、叶种德同称药业“三门市”(为行话,意即独家经营,不搞批发)。惜1937年抗战开始后,因药店细料房火灾受损惨重,从此倒闭,但《万承志堂丸散全集》作为炮炙著作还流传后世。

张同泰、方回春和泰山堂在民国期间都已是百年老店,同称杭城药店“三拆兑”,自制饮片、丸散,趸批给中小药店,批零兼营,各具特色,但其规模略逊,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只得以批发维持生计。

民国时期的中型药店遍及全市,经营品种略次于大店,价格从低,生意比较灵活,货款还可以赊欠,凭折记账,“三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结算。药店聘请较有名望的“郎中先生”(中医师)坐堂门诊,看病、撮药、煎送“一条龙”服务,药店与医师相得益彰。中型店也自制一部分丸散膏丹,主要是小儿化痰丸、回春丸、益母膏、枇把叶膏、八珍糕等比较常用的繁销品种,约有一二百种不等。有的中型店如湖墅天禄堂(今保健药店)、官巷口汤养元(今长春药店)、庆春街存仁堂(今红星药店)、孙泰和等,在市民中有一定信誉。

小药店星罗棋布,相当一部分药店不雇职工,或只收一二个学徒,属于“家养店”(外屋店堂,里面住家)。所售之药大多是大中药店挑落之货,质量差些,但价格低廉。这些店平日生意清淡,光顾者主要是附近贫民百姓,以桂皮、茴香、胡椒、膏药、皮硝、吊筋药等零配为主,并经售大中药店修制的丸散膏丹。上门买药者,多为头痛、发热、咳嗽、肚泻、妇女月经不调、小儿麻疹、出冷汗、成人腰痛等小病小痛患者,既不用挂号,也无需处方,用手抓几味药,花几只角子或几分钱,就可以治病。

杭州的专业参燕商店,原是中药行业中分离出来的,在晚清时期已有益元、老一元和久康等老字号开设。民国20年(1931)参燕(茸)店已有19家。

民国时期,杭州药材行都集中在望仙桥两侧沿河一带,以广大药行经济实力为最雄,由张沛生独资经营,在上海和大的产药省有办事处或联络点,最盛时,从业人员50余人,品种齐全,备货充足,抗战时期批发总额超过同行总和。其次是恒丰、五丰、恒大(阜泰)等药行。民国28年初开设于靴儿河下的广丰药行是后起之秀,在抗日内地做山货药材生意非常活跃,同行刮目相看。

大药店是药材行的主顾。上市药材第一批落行,一般都由名望较高的“行面先生”开头盘,然后请胡庆余堂、叶种德堂等大药店拣“头面货”。其时,在杭州各大药店的进货先生中,辨别药材真伪、优劣和路脚的高手,数叶种德堂的柴梅生、汤镜韦,胡庆余堂的俞绣章、桂正鑫等,他们只凭自己的鼻、眼、口、手直觉经验,就能分辨出犀角的真伪、羚羊角的阴阳面、珍珠粉的纯度、麝香的含量、冰片的品质等,同行无不为之折服。凡是进货先生验看合格的药材,都由刀床(切片)师傅拣货,所拣之品要求长短一样、粗细一样、老嫩一样、色泽一样。拣药人员的手同戥子秤一样准确,一块茯苓(神)拿在手中翻一翻,就掂出重量是否达到三钱的标准。

微信图片_20231229111039.jpg

胡庆余堂

药行人员为了内部商议价格方便,一般都用暗码代替数字,从1到10,以“越、兄、杭、小、办、查、先、茂、千、郎”10个字代替,从学徒开始就要熟记应用。药行与药店进货先生协商价格,说的都是行话,外地山货客商和本地投售者,概莫能为。药行从中赚取利润,比市价高出三四成,有的甚至成倍以上,有时做了大店一笔生意,拣下来的剩货全是赚头。

清同治八年(1869),英国安立甘会(后改为圣公会)派密杜氏医师在杭州横大方伯行医传教,十年创立大方伯医院,后又改为广济医院(今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由英人甘尔德主事,每月收治住院病人20名左右,门诊一二百人次。光绪七年(1881)英国圣公会改派梅藤更掌院。在职45年,相继创办了广济产科局、麻风病院、肺痨病院和广济医专学校等,为杭州推广西医技术,培育了第一代西医师。光绪十五年毕业于广济医院的张集成医师,就在上海创设了集成药房,杭州风靡一时的“集成”痱子粉,就出于张集成的首创。

广济医院的创立,开辟了欧美西药传入杭城的先导。当时,该院的治疗用药,均向杭州圣公会提出计划,由香港英国人开设的宝威药厂供应制剂和原料药。品种很少,主要有甘草合剂、硼酸、碘酒、苏打粉、奴佛卡因、硫酸镁、甘油、双氧水、阿托品、吗啡等。随着医疗范围的扩大,用药品种增加,相继自制或配制针用葡萄糖、X线硫酸钡、百日咳药水等。30年代配有手摇式压片机,自制各种内服、外用、消毒、防腐制剂152种。抗日战争期间,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开始进入杭州市场。

在广济医院创立的同时,英商屈臣氏药房在杭州开设分号,经售西药和简易器械。在鼓楼一带由广东人先后开设了保太和(1878)、福林(1900)、太和(1912)、老葆合和(1914)等广东药水店,经销冯了性药酒、乌鸡白凤丸、玉树神油、熊胆丸、眼药水等广东成药,民国开始逐步转营西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上海华英药房在清河坊开设杭州分店,主要经营哥罗颠、十滴水、碘酒等本牌药品,这是杭州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开设的药房。此后,上海在杭分设药房渐增。民国元年(1912)上海中英药房在清河坊开设的分店,因管理困难,重新折股5000元,盘给经理寿鹤卿和谢土元等人,遂为杭州本地人开设的西药房,主营本牌药品、各国进口成药、药用工业原料、医疗器械、奶粉和照相材料等。北伐战争后聘请周师洛药师担任西药配方。周师洛是浙江制药工业的开拓者,他创办的杭州民生制药厂与上海新亚、信谊、海普同称国人创办的中国四大药厂。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杭州西药房增加到60多家,国产新药和本牌药品经营有较快发展。其中股份有限公司的有五洲、同春、华美药房;独资经营的有华德、中一、中法、大来;合伙经营的有集成、大成等药房。1948年8月起,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造成物价暴涨,西药经营濒于破产。以常用西药价格为例:沪杭两地1949年5月25日与1946年7月6日相比,20万单位青霉素上涨72亿倍,拜耳阿司匹林片10片装每支价上涨553亿倍,信谊消治龙20片装每支价上涨148亿倍,磺胺嘧啶片1000片装每瓶价上涨264亿倍。这个时期西药生意做得最活跃的是同丰西药行,进出频繁,专做批发,重点经销配尼西林(青霉素)、肺特(链霉素)、消治龙片(磺胺类药物)、糖精、鹧鸪菜等品种,与上海长途电话联系一日数次,对沪杭市场信息和药品行情灵通,独占优势。同时,在同业竞争中,有的囤积居奇,有的相互“捉白老虎”,把西药折成黄金、大米,卖空买空,市场更趋混乱。



相关内容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杭州 2024-11-20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观念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