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书讯 |《杭州文史》第37辑
陈红民副馆长一行参访威尼斯马…
用一场特殊的City Wal…
夏天,你好
 
特别关注
 
书讯 |《杭州文史》第37辑
陈红民副馆长一行参访威尼斯马…
用一场特殊的City Wal…
夏天,你好
特别关注
 
杭州地区两周时期的制瓷业
来源:《杭州文史》第34辑  作者:潜煜 郑建明  日期:2024-06-12

01.

杭州地区两周时期窑业概况

宁绍平原包括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在内的两周时期的窑址,主要集中在以杭州萧山为中心的浦阳江流域。

浦阳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它孕育了浙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上游距今一万年的上山文化向下,带着它璀璨凄美的文化,流经距今七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然后裹挟着独木舟浓挚的深沉,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楼家桥遗址驻足,之后再度敛聚起繁复的情绪,停留于距今 4000年前的茅草山遗址。它与钱塘江对岸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序列,共同架构起浙江史前文化发展的两条主流。

进入夏商时期,萧山桃花山和杭州城北的小岭坞窑址开始了最早的窑业生产,但这一时期的窑址数量少、规模小,两周时期,杭州萧山区的浦阳江下游进化镇一带发展为新窑业中心,以茅湾里窑址群最集中,安山窑址与前山窑址已经过正式发掘,绍兴的富盛和诸暨的柁山坞等窑址在其外围,也可被纳入到整个窑址群区域的大范围内。

1.茅湾里窑址群

以茅湾里窑址群为代表的浦阳江窑址群是早期窑业生产的重要分布区域,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裘家山茅湾里。

微信图片_20240612164853.jpg

▲茅湾里窑址远景

1956年被发现,1995年、2018年经过多次考古调查,主要包括狮子山、蜈蚣腿与裘家山3处相连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在狮子山发现龙窑窑炉遗迹。窑址采集标本包括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两种类型,从前山诸窑址发掘情况来看,窑炉火候较高的前部烧造原始瓷,火候较低的后部烧印纹硬陶,空间使用合理。

窑址群内地表散落大量的陶瓷残片,有印纹硬陶罐、坛、瓿、瓮等,胎多呈紫褐、红褐色,烧结坚硬,饰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纹样,印纹硬陶烧结程度较高,叩之有金属声,用泥条盘筑,表面拍印米字纹、方格纹等多种纹饰,慢轮修整口沿。原始青瓷器物,有盘、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黄色薄釉,同窑合烧的原始青瓷使用瓷土,烧结也较好,表面或施青釉或无釉,已经完全采用轮制,盘、钵等器物内底呈旋涡纹,一般为食用器皿。

▲印纹硬陶罐

▲原始瓷盅叠烧并粘结

大汤坞方向以青黄色薄釉原始瓷居多,原始瓷主要以碗、盘、碟、钵类日用器物为主,不见大型的礼器与乐器类产品。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为印纹硬陶,多为罐、坛类器物,纹饰较为单一,以方格纹、重回字十字交叉纹、米筛纹、菱形填线纹等为主,部分表面有青黄色釉,胎呈紫红色或青灰色。

2.前山窑址

2001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萧山博物馆对萧山前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 Y1、Y2龙窑两条。两条龙窑上下叠压,Y1由于表土较浅而遭破坏,残损严重;Y2头南尾北,全长13米,坡度约15度,由火膛、窑室两部分组成,窑室为烧造原始瓷及印纹硬陶的部位。斜长约11米,窑底宽2.3-2.4米,前后相差不多。窑拱顶已坍塌不存,但窑顶坍块基本平整地倒塌在窑底烧结的一面朝下覆于窑床上。拱顶亦以黏土糊成,黏土中掺杂有稻草。顶厚0.16-0.18米。窑内顶的烧结面上见有枝条绑扎、竹篾编织的痕迹。研究者以竹篾两端插于窑壁两侧进行实验,推测窑顶高度在1米左右。

两条龙窑的废品堆积,主要见于龙窑东侧,地层中出土的大量原始青瓷与印纹硬陶标本。印纹硬陶主要有坛和罐两类,口沿部位均经过轮修,种类较单一,多装饰拍印斜方格纹和菱格填线纹组合,其余还有米筛纹、直向方格纹等。原始瓷均为轮制,器型有碗、盅、碟、盘和器盖等,大部分内底有螺旋纹,外底有平行线切割痕,釉色基本为青灰或青黄色,少量泛酱褐色,釉层极薄。

微信图片_20240612164859.jpg

▲原始瓷盅式碗

对照浙江地区土墩墓出土遗物的研究,窑址内出土遗物可明确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春秋中期遗物,第二期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遗物。前山窑址的发掘,完整揭露了春秋时代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合烧的龙窑遗迹。

3.萧山安山窑址

位于茅湾里窑址群的外围,2005年9-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对安山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布探沟5条、探方2个,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发现东周时期龙窑3座,出土大量原始瓷与印纹硬陶。

微信图片_20240612164903.jpg

▲龙窑窑炉

出土器物众多,可分为原始瓷、印纹硬陶、窑具。原始瓷种类较丰富,有盅式碗、弧腹碗、杯、钵、盏、盘、器盖等,其中以盅式碗和杯的数量最多。弧腹碗、钵也有一定数量,其余器形数量极少,原始瓷多为青绿或青黄色釉类器物,施釉较薄,有脱落现象。印纹硬陶种类较单一,有坛、罐、碟、盆四种。其中以坛、罐为主,碟也有一定数量,盆数量极少。原始瓷中以盅式碗的变化最为明显。

安山窑址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可分为三期,时代从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初期。该窑址是萧山地区继前山窑址之后,再一次完整揭露东周时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合烧的窑址。Y1火膛两侧的护窑土墙在同时期窑址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安山窑址的产品呈现出器物种类较少、产量极大的特点。对于研究东周时期原始瓷及印纹硬陶的窑业技术、生产体系都有重要意义。



相关内容
书讯 |《杭州文史》第37辑 2024-06-26
陈红民副馆长一行参访威尼斯马可波罗故居 2024-06-25
用一场特殊的City Walk 庆祝申遗成功十周年——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漫谈运河畔 2024-06-24
夏天,你好 2024-06-24
运河文史 | 花开多哈——大运河申遗纪实 2024-06-2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