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钱塘江海塘保护与申遗 助力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 9月19-20日,杭州市政协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了2016年杭州文史论坛暨钱塘江海塘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市政协主席、杭州文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叶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市政府副市长戚哮虎代表杭州市人民政府致辞。开幕式由市政协副主席、杭州文史研究会会长赵光育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高华,国家文物局文物司原司长孟宪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孝聪等文保、水利、申遗专家,以及来自中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及有关部门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会议收集到关于钱塘江海塘价值和潮文化研究、海塘修筑、考古挖掘和文物调查研究、海塘保护与申遗等52篇高质量的论文。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局长徐有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教授谭徐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孝聪做了主题发言。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钱塘江海塘的历史地位。认为与长城、运河并称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钱塘江海塘是杭州城市的“生命线”,既捍卫了西湖和杭州城,也保障了太湖南岸及宁绍平原的安全,并与钱江潮构成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伟大遗产。
由于钱塘江海塘这座“水上长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用世界的力量共同保护全人类的遗产正是海塘申遗的目的所在。与会专家们表示,在杭州西湖、大运河已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形势下,钱塘江海塘在近十年内被推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困难重重,但是,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相互依存、协同演变,可以朝着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方向努力。因此,钱塘江海塘申报世界遗产,要在强化地域特色、突出稀有对象、提炼普遍价值等方面多做努力,进一步凸显钱塘江海塘深厚的科技、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各方资源,扎实做好海塘申遗准备工作;要借鉴西湖和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经验,编制好整体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规划落实,同时,要积极联合周边省份、城市,共同对海塘遗产、遗址进行捆绑式申遗。 与会专家们就钱塘江海塘的保护、内涵和价值的挖掘、文献档案的整理和申遗等不同主题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学者们认为,钱塘江海塘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随着城市高速发展”,遗址大多“自生自灭”,生产建设对文物保护造成的环境压力仍然很大。因此,文保、水利等相关部门要携手合作,做好钱塘江海塘的考古调研和保护宣传工作,推动形成海塘保护和申遗的社会共识;应提升古海塘文物保护级别,加强对古海塘及周边相关文物、遗存的调查,为古海塘遗迹、遗存设立遗址标识牌,条件允许的要建立海塘博物馆、古海塘文化公园;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遗址保护实践和经验教训,在已有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钱塘江海塘保护与管理的方法创新。
与会专家对钱塘江海塘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潮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学者们认为,钱塘江沿岸地区具有悠久的崇拜海神、潮神的文化传统,研究钱塘江两岸的民俗及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钱塘江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节日庆典、休闲观赏、竞技、口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信仰与民俗等许多门类,传达出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需要进一步地保护和传承。
钱塘江海塘文献资料记载了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钱塘江流域文明,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与会专家们认为,要继续推进古海塘基础性资料整理,积极关注海塘的图集文献,并建议钱塘江海塘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这对于增加钱塘江海塘文化的世界影响、促进浙江地区的整体文化建设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研讨会呼吁,政府、政协、水利部门、文保部门等相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交流和合作,扎实推进海塘遗址的保护与管理,为钱塘江海塘申报世界遗产共同努力。 2016年杭州文史论坛暨钱塘江海塘保护与申遗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人民政协报、文汇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联谊报、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水利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科技网、浙江在线、杭州网等多家媒体对本届论坛进行了竞相报道,进一步扩大了钱塘江海塘保护与申遗工作的社会影响。 (周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