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原浙大汽车修理厂厂长王金水、何书英夫妇,向浙大档案馆捐赠了原浙大党委书记、名誉校长刘丹“求是创新”校训题词。这幅题词是刘丹生平最后一幅字也是印章最多的一幅字,更见证了浙大校训由“求是”到“求是创新”的历史。本期“档案故事”以此为线索,依托浙大档案馆藏档案,讲述“求是创新”确立为浙大校训的故事。 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文/金灿灿 一所大学的校训,无疑最能显示其独特灵魂。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创新”,滥觞于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成形于抗战西迁流亡办学之际。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校长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国立浙江大学第十九次校务会议,会议决议:“校训定“求是”——由竺校长提议,郑(宗海)教务长、郭(斌和)主任附议,全场通过。” 国立浙江大学第19次校务会议记录 在此之前,1938 年11月1日,竺可桢校长在开学式上作《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演讲,提出:“所谓‘无心同异,惟求其是’正是阳明的博大不立门户精神……本校推原历史的渊承(本校前身自前清的求是书院),深维治学的精义,特定‘求是’二字为校训”,阳明先生这样的话,正是‘求是’二字的最好注释,我们治学做人之最好指示。”(后刊于1938年12月12日《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第2期)。此后,竺可桢校长又发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1939年2月)、《科学之方法与精神》(1941年5月)等演讲与论著,多次阐发“求是”校训的内涵:“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求是”的路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行之。”……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十三年,躬身力践“求是”校训。“求是”精神逐渐成为代代浙大人的精神脊梁和行为准则,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 竺可桢《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1979-1982年,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兼任浙江大学校长。1979年4月23日,钱三强在全校师生动员大会上发表《发扬“求是创新”精神》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和鼓励“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浙大前身是求是书院。实事求是这个精神很好。我理解“求是”就是实事求是,寻找自然规律,按照科学精神办事。浙大在这方面做出很多成绩。现在有的单位,做了五分,却说八分,浙大是做了五分,就说五分,这种作风很好。但是仅仅这个作风不够……除了求是精神外,还应给你们加上“创新”两字。创新就是要求你们从现在起养成创新的习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没有创新精神,只有赶上的思想是过不了关的,全国人民过不了关,世界人民也看着你们过不了关。所以创新是很不简单的,脚踏实地是创新的基础,但还不是创新。……我们现在就应该在学生、青年里、教职工中,树立创新精神,用创新精神鼓励同学,这是我们的责任。” 钱三强《发扬“求是创新”精神》讲话稿 1988-1995年,著名流体传动与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任浙江大学校长。他继承弘扬浙大校风和优良传统,基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对创新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及通过社会调查对浙大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考察、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将“求是”校训弘扬发展为“求是、创新”。(据《求是与创新——路甬祥教育文集》序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召开的校务会议决议:“加强优良校风的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一个重要保证。浙江大学在九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为了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发扬敢于登攀、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快学校改革步伐,会议经过认真热烈的讨论,要求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对加强校风建设作广泛的宣传。同时,会议还决定,将适当改造校园环境。开拓校大门内的桃李园,在大草坪醒目处树立“求是,创新”四个大字。具体方案委托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系共同设计。”(《浙江大学校务会议纪要》1988年第4期) 《浙江大学校务会议纪要》1988年第4期 1988年5月18日,路甬祥致信钱三强呈上其《发扬“求是创新”精神》的讲话记录稿,钱三强于6月2日回复了修改意见并随信附上了“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的题词。 钱三强的回信及题词 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是随着各种新的变革、挑战接踵而至,学校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做出的决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88年7月1日,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名誉校长刘丹题写了“求是创新”校训赠给时任校办主任林之平(他也是将校训定为“求是,创新”校务会议的列席人)。此后,林之平将这幅珍贵的题词转赠好友、原浙大汽车修理厂厂长王金水、何书英夫妇。为更好地保存刘丹老校长的遗墨,2024年12月5日,在浙大档案学何嘉荪教授牵线联系下,王金水夫妇向浙大档案馆捐赠了这幅校训题词。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上报校训、校徽、校歌的通知》(教高司函[2004]215号),浙江大学上报“求是创新”为校训,并引用了路甬祥1992年在浙大建校95周年的致词作为对“求是创新”校训的诠释:“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我们学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路甬祥题写“求是,创新” 2014年,根据《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章程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要求,浙江大学从 2011 年开始启动章程制定工作。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浙江大学章程(草案)》并于 2014年4月提交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同时在校内公开征求意见。该章程于2014年5月8日由浙江大学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报,经教育部第22次部务会议审核通过予以核准(据2014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章程核准书第28号》)。该章程明确规定:“学校校训是‘求是创新’。” 2014年10月20日,浙江大学发文公布了《浙江大学章程》,再次明确了浙江大学校训为“求是创新”。与此同时,自2012年12月以来,学校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弘扬求是创新文化传统,总结提炼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及浙大精神。活动共征集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浙大精神表述方案200余份。2015年11月5日,学校第135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表述方案,再次明确以“求是创新”为校训,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阐释浙大精神为“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据《浙江大学关于公布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及浙大精神的通知》党委发[2015]71号)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要求,既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路径,也体现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核心特征。1938年11月,浙大以“求是”为校训,实事求是的百年文化传承之路由此蜿蜒而行;时隔半个世纪后,1988年,浙大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将“创新”纳入浙大校训,激励师生开拓创新,踔厉奋进,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矢志科研,教学育人,为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排版:周晓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