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自开展以来,共展出馆员和特约研究员的著作成果100余种、书法作品20余件。著作成果汇集通论著述、专题研究、文艺创作等多种精品,视野开阔、富有创见,在注重放眼整体全局的同时,又关照地方社会,可谓佳作纷呈。书法作品包含主题创作和自由创作两大类,立足思考、提炼杭州传统人文精神,承载着书法家的情怀寄托、艺术主张和价值追求。 04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33.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33.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3b6e696.jpg)
杜卫,1957年出生,浙江平湖人,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员。曾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荣获曾宪梓教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美育理论和中国20世纪审美理论,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五项,在《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走出审美城——新时期文学审美论的批判性解读》《审美功利主义》《美育论》等著作十余部,主编《美育学概论》《高校美育教师手册》等教材。多部著作获评浙江省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35.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35.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4a7efcd.jpg)
《审美与人生》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20世纪中国美学、美育理论、艺术美学、文学理论,总体阐述了美学的发展理论以及美育教育的发展。全书收录作者论文35篇,包括《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传统》《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美育三义》等文章,多发表在国家核心以及重要期刊上,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图书。2017年1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36.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36.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53e9e9f.jpg)
《美育学》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作者将美育的基本性质确认为以培养“丰厚感性”为核心目标的感性教育,将美育学定位为以美学、教育学和艺术学为主要支撑学科的交叉应用型学科。本书廓清了当下美育学研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对具体的美育方法论给予了细致的探讨,对我国美育事业的发展,美育学研究的展开,美育学学科的建设,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22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38.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38.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5e4bca0.jpg)
孙昌建,1960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都市快报专刊图书工作室主任,第九、第十届杭州市政协委员,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长期从事文学作品创作,亦涉文史类的研究和写作,出版《向来风花雪月》《地上·地下》《侬是江南踏浪儿》《江河万古流:我的诗路行走》等30余部作品。其中,诗集《反对》、非虚构《书生意气:浙江一师别传》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长篇小说《我为球狂》、报告文学《鹰从笕桥起飞》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0.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0.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67ea573.jpg)
《鹰从笕桥起飞》 本书从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旧址开始,探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鏖战长空的历史、“八一四”空战的细节与谜团,调查航校学员的背景往事和战后经历,报道“笕二代”的寻亲,再现一代飞鹰勇士的心路历程与民族情怀。2018年2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3.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3.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710b9cb.jpg)
《浙江一师别传:书生意气》 浙江一师,海归鲁迅的第一桶金;李叔同在这里首开人体模特写生课;国民党元老经亨颐苦心经营10年;国文老师陈望道辞职之后才有《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问世;中国第一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是该校学生;还有刘大白、夏丐尊、丰子恺、曹聚仁、施存统、宣中华、叶天底、汪静之、冯雪峰……一半是艺术家、一半是革命家,艺术和革命同行,革命和牺牲同义。2011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5.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5.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7ab0824.jpg)
李宏,1963年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人民政协报浙江记者站原站长、主任编辑,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曾任人民政协报驻内蒙古记者站、驻宁波记者站、驻浙江记者站站长。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及目录学研究,发表《浙江省政协推进“民生议事堂”建设纪实》,长篇通讯《为了草原的兴旺 为了人民幸福——记李瑞环主席关心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建设批示精神》《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寻找“千万工程”的富民密码》《浙江:红色根脉耀之江》等;出版《妇女问题研究内容提要索引》《浙言浙语——央媒记者看浙江丛书》等著作。持续关注西湖茶产业,以提案成功推动形成“一红一绿一白”的西湖茶产业效应,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西湖增色。曾获全国政协好新闻一、二等奖,连续七年获得浙江省政协好新闻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7.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7.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84ad5a7.jpg)
《浙言浙语》 本书为新闻集,收录近百篇浙江记者站在《人民政协报》公开发表的报道。2016年5月,红旗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9.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49.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8e2bdcb.jpg)
王挺,1954年出生,浙江奉化人,浙江传媒学院原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浙江传媒学院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九、第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戏剧影视、文化遗产等研究,发表《歌德的历史主义与席勒的“人性的诗”》《在约伯的天平上——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对历史理性的叩问》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人类返回精神家园的心灵历程》等专著,主编《我与非遗的故事》等著作,参与文化部艺术学课题“20世纪浙江戏剧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浙江省戏曲传承人口述史及数字档案创建”等。担任制片的《明月前身》《盖世武生》等电影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1.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1.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9aaedfd.jpg)
《口述历史:我与“非遗”的故事》 本书依照非遗的项目类别分为9个部分,共收入40位传承人的口述史料和200余幅照片,其原汁原味的“三亲”特色,展示了民间常识和社会生活构筑起的这道文化经典的内在力量。201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3.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3.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a4083ac.jpg)
《口述历史:我与“非遗”的故事2》 本书收录40余篇口述文章,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8种非遗项目。2014年1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5.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5.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b32f266.jpg)
王连生,笔名廉声,1955年生,浙江临安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杭州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兼任浙江省作协影视文学创委会主任、杭州市作协副主席、名誉主席等。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主要从事文学、影视作品创作等,发表出版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沃血家园》《疲于奔命》《失踪》《大道地》及长篇报告文学《陈金水》《守护一生》《范匡夫之路》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多篇中短篇小说在《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创作的《大宋提刑官》《大明按察使》《大道地》等电视剧在央视播出。曾获全国报告文学特等奖,多次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浙江省作协优秀作品奖,及其他多种文学奖项。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7.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7.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c0b205a.jpg)
《沃血家园》 本书是一部以浙西天目山一带抗日战争前后的真实历史为主要背景的长篇小说。作品钩沉民族蚕业的兴衰往事,记载壮怀激烈的国恨家怨,讲述江南望族的沉浮命运,展望中华复兴的绚丽画卷。2015年12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9.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659.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cbe7dff.jpg)
李一凡,1956年生,浙江义乌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浙江省美学研究会秘书长、第九届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杭州城市文化及西湖景观文化美学和社会政策研究,在《美术》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50余篇,出版《解读杭州:山水城市的美学》《西湖美学札记》等专著,《景观的文化还原——以杭州西湖为例》《西湖山水文化》等专论。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0.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0.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d70791b.jpg)
《西湖美学札记》 本书集中于西湖文化景观之文化现象和美学问题的分析思考,展示了西湖山水重要的意义世界和经典范例。作者有意识地把学术研究和知识可读性结合起来,有抽象思考也不失具体生动。2015年12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2.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2.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df6c789.jpg)
《读书随想录:西湖文化美学的准备与思考》 本书系读书笔记体的西湖文化美学专论。西湖文化景观是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中生成发展的,她是中国文化和山水美学的一个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不通中国文化,不通中国艺术,何能放言西湖之美?不通中国哲学和美学,何以言说西湖文化景观?本书致力于探讨和阐述以上思想内容,资以丰富的材料与细致的观察,文字自由活泼,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2015年11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4.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4.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ea1ce2b.jpg)
沈松勤,1957年出生,浙江长兴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教授,中国词学学会副会长,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长期从事宋代文学与中国词学等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历史研究》《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献》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北宋文人与党争》《南宋文人与党争》《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等多部学术专著。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词史通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多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6.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6.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8f4c7532.jpg)
《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 本书旨在揭示明清之际词坛中兴之盛的演进历史,以推进词坛中兴历程的主要环节为纲要,并针对目前学界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上编“词史”,总论明清之际词坛中兴的词史意义、中兴历程及其运行模式;中编“词派”,揭示柳洲、云间、阳羡、浙西四大词派在词坛中兴与转型中主导地位及其成就;下编“词学”,通过对词集、词谱、词论、选学、词集评点等众多词学元素的条理,总结明清之际的词学体系。2018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8.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08.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034272e.jpg)
《南宋文人与党争》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揭示南宋朋党之争的背景与历程;中编具体内容是“国是”之争,学术之争与用人之争;下编考察朋党之争与文学命运的再造及其不同走向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首次揭示了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南宋多层面文化活动中的一个轴心,全面剖析了围绕这个轴心所产生的结构性互动。书稿将宋金和战之争、道学与反道学之争、文学命运及其走向,从传统的已有模式中提到党争层面上来深入剖析为南宋政治史、理学史和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拓了学术视野。2005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0.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0.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0f2497c.jpg)
张欣,1961年出生,山东莱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原主任、教授,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诗探索》《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新诗与新诗学》《历史•生命•诗》《清谷书荫》《吴伯箫先生编年事辑》《山屋轶话:吴伯箫评传》及个人诗集、读书随笔等著作十余种。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1.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1.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1bdcb59.jpg)
《历史·生命·诗:子张诗学论稿》 本书是作者近年现代诗研究的新成果,内容涉及民国时期新月诗派、战后新诗与现代诗、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路径诗歌的发展。既有宏观的历时性描述,亦有对诸多重要诗人如李广田、穆旦、蔡其矫、吕剑、牛汉、顾城的个案研究,同时作者也梳理了中国诗歌从“新诗”到“现代诗”的诗学演变历程。2017年3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3.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3.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2513fd0.jpg)
《请向黎明借道光:1924泰戈尔中国行》 本书首次通过对100年前珍贵文献史料的发掘,还原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1924年49天中国之行的现场,同时也把读者带回100年前,借助当年国内各大媒体记者、众多文化名流和社会各界人士之眼,重新打量围绕泰戈尔来华中国文化界所进行的热烈讨论以及种种争议。2024年4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5.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5.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304ec71.jpg)
张建宏,1954年出生,湖北襄阳人,浙江理工大学原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西比较文学和艺术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在《外国文学研究》《江汉论坛》等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浙江婺剧研究”、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浙江婺剧手写孤本剧目集”,出版《现代爱国三诗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现代诗歌与民国旧事》等多部专著。2001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6.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6.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3b915ef.jpg)
《现代诗歌与民国旧事》 本书以现代诗歌为切入点,选取民国时期20位诗人和他们的代表诗作,把这些诗作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既是一本通俗好读的现代诗歌读本,又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现代诗歌发展史。2022年5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8.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18.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45bb7e0.jpg)
《现代爱国三诗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 本书以中国新史上三位著名的爱国诗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用爱国主义的红线将三位诗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历程和新诗创作纵横串联起来做一综合比较研究。1993年5月,漓江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0.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0.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4f74c63.jpg)
袁明华,1957年出生,浙江临平人,杭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长期从事文学评论、文学创作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等工作,出版小说集《南方的孤独》、散文集《永远的冈底斯》、长篇纪实文学《钱塘江古海塘行走记》等10余部作品,获省级及以上文学奖项10余种,其中《植物先生》荣牌2020年度中国“最美图书”称号。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2.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2.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5b91e35.jpg)
《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纲,从身边的植物入手,介绍了应时而生的二十四种植物,如蜡梅、白玉兰、油菜花、桑树、枫杨树、合欢树、蜀葵花、无患子等。202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3.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3.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878808e.jpg)
《植物先生Ⅱ:二十四节气时食植物研学课》 本书追寻与呈现了采食千年的二十四种可食用植物:韭菜、水芹、香椿、马兰头、荞坞葱、蚕豆、枇杷、枸杞、野杨梅、黄花菜、冬笋、莴笋、水稻等。2023年9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5.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5.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929ee7b.jpg)
聂忠海,1957年出生,江苏丹阳人,杭州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理事长,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建国70周年纪念奖章”、2012年浙江经济特别贡献奖、“风云浙商”、“杭州市功勋企业家”等荣誉。 自2003年“掌舵”以来,坚持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使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成为在国际工业汽轮机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中国力量”,企业经济效益连年翻番,实现跨跃式发展,创造了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并跨入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行列,为杭州打造先进制造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7.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7.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a1766c6.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8.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8.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aeee064.jpg)
盘剑,1962年出生,广西桂林人。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动漫游戏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长期从事影视、动漫的教学与研究,多次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社科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智库报告曾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论文多次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8.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28.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ba5743a.jpg)
《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本书以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与电影有关的文学为研究对象,从文学、艺术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展开有关理论、创作现象以及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和探讨。通过讨论,本书充分揭示了海派电影理论、创作及与文学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统一性,表现了海派电影“现代与传统同在、政治与娱乐兼容、艺术与商业结合、电影与文学互动”的主要特点。2006年6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0.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0.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c416e00.jpg)
《轨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画艺术演进》 本书以开始于2004年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跟踪研究、分年度阐述中国动画2004~2021年的历史进程,在具体展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状态和动画艺术创作特点的同时,系统而深入地探究其内在规律与机制,显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和动画艺术演进的轨迹。2023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2.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2.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dacfdae.jpg)
廖可斌,1961年出生,湖南安乡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等。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文学思潮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全清笔记整理》等。出版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稀见明代戏曲丛刊》分别获教育部第二届、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3.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3.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ea43c8f.jpg)
《明代文学思潮史》 本书主要从文学思潮演进的维度,对明代文学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考察和整体观照,兼顾了文学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构成的变化,将明代文学思潮的演变放在明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背景中进行考察,并特别注意党争、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理学的发展、科举风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繁荣等对文学思潮的影响。201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5.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5.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9f388d30.jpg)
《走近经典——古代文学名篇十八讲》 本书收录18篇课堂讲义实录,所选作品涉及楚辞、古体诗、近体诗、词、赋、骈文、古文、小品文、戏曲、小说诸种文体。作者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对18篇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予以细致解读,深入剖析诗心文理,点出要点精华,尤重例示欣赏各种体裁的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2020年6月,孔学堂书局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6.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6.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a000ef07.jpg)
张翼飞,1957年出生,浙江慈溪人,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任编辑,曾任首席评论员,2023年3月获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政协智库专家。 长期从事新闻评论、历史文化研究等,出版《天堂财富论》《诗里杭州》《诗词里的杭州宋韵》《白居易:与君约略说杭州》《苏东坡:前生我已到杭州》《遇见唐宋八大家》等多部专著。曾获浙江省新闻奖。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8.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38.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a0b981ed.jpg)
《白居易:与君约略说杭州》 本书根据白居易的人生轨迹,通过多方考证,搜集、整理、汇集了其少年寄居杭州、中年主政杭州、晚年记挂杭州的各种史实、传闻、轶事,涉及诗人的理政、创作、交友、游历等,全面勾勒出了诗人与杭州的密切关系。2022年1月,浙江教育出版社。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40.jpg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740.jpg](/data/upload/ueditor/20250214/67aeba19e0f8b.jpg)
《苏东坡:前生我已到杭州》 本书精选苏东坡与杭州有关的诗词,挖掘其中蕴藏着的隽永情感,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向大众呈现苏东坡在杭州时的多样化形象,并深度展示宋代杭城的非凡魅力和历史韵味。全书分“记趣”“寻踪”“探幽”三大篇章,既有文史知识,又充满生活情趣,并配以精美典雅的插图,让读者可以多侧面地了解苏东坡。2023年1月,浙江教育出版社。 — 展览信息 — 展览时间 2024年12月-2025年4月 展览地点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拱墅区岳官巷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