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我从江山调回建德,任建德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当时的建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在很多人眼里,建德还只是一个县,一个乡下地方。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县是农业经济的代表,市则意味着工业经济的崛起,市与县的区别,如同城与乡的区别,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当时省里划分经济开放区,只划到桐庐,建德刚好在外。邻县淳安是老区、贫困区,省里有政策倾斜,而建德既享受不到开放区政策,也享受不到老区、贫困区政策,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与市级建置的县相比,我们参加全国和全省有关会议、活动少,因而获得发展经济的信息量也少;知名度低,在向中央和省有关部门争取支持时,困难不少。特别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客商因为建德是个县而担心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会低于他们的预期水准。这些因素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继续以县的思路来发展,以县的工作重心来抓建设,建德就难以赶上发展的浪潮。 因此,从1988年开始,建德县委、县政府就着手开始撤县设市的申报工作,连续两次向杭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民政厅呈报了《关于要求将建德改为新安江市的请示》和《关于再次要求将建德县改为新安江市的请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准。 从一开始,撤县设市就不只是我们的一个大胆设想,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既定目标来争取的,甚至可以说是志在必得。因此,尽管之前的努力并没有结果,尽管对照国家设市的标准,建德尚有多个指标达不到要求,特别是经济总量偏小。但经过反复讨论,县委、县政府综合各方面意见,四套班子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事在人为,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 1991年5月和1992年2月,我们又先后两次向浙江省民政厅呈报了《关于要求撤销建德县改设建德市的补充报告》。 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省民政厅厅长张林耕非常支持建德撤县设市。有一次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张文范司长来浙江考察,下榻在杭州大华饭店,在张厅长的帮助下,我见到了张司长,向他详细汇报了建德情况: 建德县向为浙江西部重镇,从公元697年至1959年的1200多年中,均为州、府、专署所在地,是浙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1990年,建德经济、城市人口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当年全县境内有工矿企业3336家,是全省化工工业的重点县,工业总产值达11.3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84.51%;农业经济的商品率达61.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7元。林业生产是全省的重点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1.3%,超过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1990年全县外贸收购总额1.34亿元,占县属工农业总产值的12.96%。建立出口业务联系口岸17个,出口产品70多个。再说当时城关镇的面积有17.1平方公里,人口7.55万,城区有路街57条,总长22.6公里,共有商业和服务网点1218家。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建德已形成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路于一体的水陆交通网。另外,建德山川毓秀,旅游事业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亮点。建德是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所在地。1980年8月,国家城建总局确定新安江风景区为全国22个自然风景保护区之一。1982年11月,国务院公布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区之一。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百万以上,带动了建德第三产业的发展。199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84002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114908万元,国民收入达103092万元,预算财政收入达10200万元。可以预见,建德撤县设市后,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建德风景旅游事业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以建德为核心的浙西风景旅游网络。 听完汇报,张司长很高兴,第二天他改变行程,在省民政厅副厅长马光武的陪同下,转道来建德考察。 时值仲夏,正是新安江最具魅力的时候,山青如黛,水清如风,雾奇如烟,风凉如水,这样的好风景,随意切割一段勾勒纸上,都是一幅绝好的画作。张司长对新安江一见钟情,连说建德是个非常有潜力、有前景的好地方,撤县设市大有希望。他的一番话,更加增添了我们的信心。我们一级一级地向上争取,直至赴北京作专题汇报。 在撤县设市的酝酿、申报、成立过程中,建德人民万众一心,发扬了“人心齐、工作实、创一流”的精神,党心民心合二为一,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小小的山城涌动着一种力争上游的激情和干劲。比如民政部到城关镇考察期间,全镇上下齐动员,街容街貌焕然一新,各行各业群众都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工作,为建德撤县设市作出贡献。与此同时,一些关心建德发展的领导和各界朋友也给予了无私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建德宣传、游说,为建德撤县设市牵线搭桥,为我们赴京汇报提供热心帮助,让我们的申报工作少走了许多弯路。可以说,建德撤县设市的成功,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 建德的撤县设市工作得到了上级政府和民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国家民政部长崔乃夫以及行政区划司、地名管理司、行政区划审核处负责人、省民政厅领导于1989年、1990年、1991年,连续三年到建德考察。其间,他们察看了部分工厂企业和新安江农贸市场及灵栖洞、大慈岩、千岛湖等风景点,视察了白沙镇、梅城镇的市政建设,一致认为,建德撤县设市的条件基本成熟,并对将建德建成一流旅游城市寄予厚望。由于1991年国务院暂停审批县级市,直至1992年3月24日,民政部才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批复浙江省建德县撤县设市的请示。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于1992年4月1日以民行批〔1992〕33号文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建德县,设立建德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建德县的行政区域为建德市的行政区域,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至此,建德撤县设市获得正式批准,前后历时三年零九个月。 
▲关于浙江省撤销建德县设立建德市的批复 喜讯传来,建德一片欢腾。我们发表了广播电视讲话,向全县人民通报了撤县设市的情况,开设了《我为建德市添光彩》的广播栏目,摄制了电视新闻片《新建德》,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浙江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相继刊登了建德撤县设市的消息。 6月6日建德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邀请了省、杭州市、友好县、在外地工作的建德籍领导和知名人士以及对建德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同志、建德籍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等270余人出席。庆祝大会上,在《歌唱伟大的祖国》的乐曲声中,杭州市委书记李金明向中共建德市委、市人民政府授牌、授印。由于原县委书记金胜荣同志已到省农业厅任副厅长,我荣幸地代表市委、市政府接受授牌、授印,从而成为建德县最后一任县长及建德市第一任市长。当天晚上,举行了盛大的焰火晚会。朵朵礼花映红了新安江的夜空,48万建德人民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撤县设市,为建德今天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建德的知名度因“市”而升,区域经济的辐射力与日俱增。我们可以从一些统计资料,来看撤县设市前后的经济发展变化。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1%,而199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即达1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增幅明显提高。其中199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3.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5.1%,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这说明,撤县设市以后,我市的国民经济逐步由农业化向工业化发展,朝着以“工业兴市”的方向拓展。尤其在推进城市化方面受益更为显著,仅城市维护费一项就增加了一倍多经费,改革开放后建德城市的总体规划就是1992年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的,现在这些蓝图大多已经实现,包括市民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总之,建德撤县设市以来的17年间,建德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快速发展经济、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市政建设、加强城市综合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在23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建德正昂首迈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文字 钟 祥 整理 宋晓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