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惟学”系列讲座 彭国忠:一个杭州知州的端午词 2025年6月27日上午,浙江大学文学院“惟学”系列讲座第四十二讲“一个杭州知州的端午词”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7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惟学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彭国忠教授莅临主讲,浙江大学文学院陶然教授主持,胡可先教授参加。讲座主要面向汉语言文学“求是科学班”“强基计划班”本科生,并吸引了专业研究生广泛参与。 讲座聚焦于苏轼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知州时端午所作《南歌子·钱塘端午》《南歌子·湖景》二词。彭教授首先还原了苏轼作为“太守的端午节”,其深受欧阳修影响,以吏事自许,并未按例休假,而是“访问民间疾苦”,综合百姓、白居易及地方官吏意见,上《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陈请治理西湖之事,在公事之余方作两首端午词。 彭教授指出,词中的景物描写“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涉及苏轼诗、词间的重复互文现象,欧阳修、晏殊也有类似情况。这既提示将同一时期作品集中阅读的必要性,本身亦是值得研究的论题。“青葑”既暗合“莼羹鲈脍”典故,又是西湖堙塞干涸之因;“碧流”则在苏轼知杭诗词中多次出现,是其整治西湖之效,诚可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苏轼对西湖予以彻底治理,革除积弊,疗愈民瘼;苏词体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度融合,为自然景观赋予人文涵义。 词中“菰黍連昌歜”描写端午习俗。“昌歜”是菖蒲根的腌制品,菖蒲在苏轼《石菖蒲赞》中被赋予“忍寒苦,安淡泊”的人格色彩;昌歜则是周文王所嗜、孔子慕而食之之物,在儒家传统中被认为是贤人的嗜好。苏轼借端午写及,应有深刻意味。 词中“游人都上十三楼”之“十三楼”在西湖北山,是苏轼治杭时判事之所。办公场所游人如织,既与苏轼倅杭词所写等级森严的官员游赏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其在大旱、饥疫背景下减赋税、乞度牒、建病坊等举措之效。如果没有苏轼,“哪里来的游人”呢?此句看似普通,却蕴含苏轼深切的欣慰之情。 
词中多处描写音乐,读词时也应注意词之为词的音乐属性。“歌吹”之“吹”当读去声,指吹管乐器。综观苏轼十七首《南歌子》,上片首句“歌”“敛”处均为“平”“仄”,末句“歌吹”处均为“平仄”,全部严守词律。可相印证的是,《定风波》首句次字均为仄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之“听”也应读去声,为“听凭”意;《浣溪沙》次句第六字均作平声,“问云何处最花多”甚至为合词律而颠倒语序。由此可见,苏词并非不守音律,读时应重视词律、同调对勘,才能作出正确解读,不辜负苏轼作词的用心。“水调”是“声韵怨切”之曲,与节日氛围不合,也应别有用意。 词中多处描写音乐,读词时也应注意词之为词的音乐属性。“歌吹”之“吹”当读去声,指吹管乐器。综观苏轼十七首《南歌子》,上片首句“歌”“敛”处均为“平”“仄”,末句“歌吹”处均为“平仄”,全部严守词律。可相印证的是,《定风波》首句次字均为仄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之“听”也应读去声,为“听凭”意;《浣溪沙》次句第六字均作平声,“问云何处最花多”甚至为合词律而颠倒语序。由此可见,苏词并非不守音律,读时应重视词律、同调对勘,才能作出正确解读,不辜负苏轼作词的用心。“水调”是“声韵怨切”之曲,与节日氛围不合,也应别有用意。 词中“他年扶路入西州”用谢安壮志未酬、梦鸡病逝之典,与《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相印证,具有一定诗谶意味。苏轼年初大病初愈,很可能在词中注入难以言说的隐微心事。其旷达精神始于元丰五年(1082)雪堂落成,“心安”建立于“身安”的物质基础上;若一味以“豪放”“旷达”理解苏轼的血肉之躯,就失之于扁平化。其自认与西湖有缘,受谢安启发,将杭州视为功业之所励精图治,乃至花费私财以浚西湖,冒死言事以拯饥民,是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 词中描写反季节的“菱角与鸡头”,二者不仅是景观植物,更是苏轼对西湖规划中重要的经济作物。此时菱角、鸡头应刚刚长出,苏轼却畅想未来美好景象,与《奏户部拘收度牒状》相印证,可见其对民生的关怀。 彭教授总结道,苏轼“以诗为词”改变了词学观念,使得“小词不小”,读词应注意其中丰富的政治、经济内涵,探索作者隐藏的幽微心事。 在自由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苏轼词的倒装与词律、苏轼节日词及诗词域外传播的研究路径等问题与彭教授探讨交流,获益匪浅。最后,陶然教授总结陈词,充分肯定讲座的充实性与深度,点明四方面启示:一是重视文本细读,拓展研究空间;二是细读的深化应基于对时代与作家的深入了解;三是重视词的文体特性,关注苏轼“以词还词”之侧面;其四是采取“以苏证苏”的本证法,有利于充分认识作家作品的复杂性。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