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杭州宋史论坛2025年第三期…
书讯 |《杭州文史》第40辑
讲座预告丨胡可先:白居易的杭…
文史探秘·杭韵传承——杭州市…
 
特别关注
 
玉皇山脚下的杭州版景德镇
南宋杭州昭庆寺的繁华景象
一代名医施今墨
马可·波罗的海上世界
特别关注
 
玉皇山脚下的杭州版景德镇
来源:《玉皇山南新小镇》  作者:杨卡特  日期:2025-08-21

南复路59号,杭州陶瓷品市场,全国最大的陶瓷集散地之一,这里是玉皇山社区(玉皇村)的“地盘”。

微信图片_20250821094911.jpg

▲杭州陶瓷品市场

1993年以前的玉皇村,城乡交界,破败不堪,整个村子甚至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杭州陶瓷品市场的副总经理蒋勇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形容当时的村子,其破败的境况可想而知。

作为南星街道的支柱企业,杭州陶瓷品市场对当年玉皇村存况的改变和村民生活的改善功不可没。而谈起杭州陶瓷品市场的成立,蒋勇谈到了两点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为了生活;二是南宋官窑博物馆的成立。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玉皇村村民主要以“养鱼”、“开矿”、“种菜”等手段讨生计,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倒也活得自给自足。但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速度,显然超出了人民的预想,杭州的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玉皇村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被不断波及。为了市容市貌和市民的生活,炸山开矿很快被禁止,位于将台山下的第二水泥厂石矿矿址也在这一时期关闭。失去“开矿”的收入,村民们的日常收入和生活质量遇到了挑战。同时,养鱼业的不景气和菜田的减少也让村民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日后的出路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而在村民们生活质量不断下降的同时,村边郊坛下官窑遗址事宜却在不断地向前推进——郊坛下官窑遗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考古工作者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次试发掘,80年代又进行了一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作坊遗址1处,窑炉2座,出土瓷片3万余片,窑具数千件。1988-1991年,杭州在郊坛下官窑遗址上建立起一座南宋官窑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在古窑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陶瓷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于1992年国庆正式对外开放。馆区分5个展厅,分别是“青瓷故乡”、“御用之瓷”、“风雅之美”、“陶瓷之路”、全方位地展示了南宋官窑的风韵和特色,也给一群急于寻求生路、善于发现商机而又果敢大气的玉皇村人透露了一条“不成功便成仁”的发展致富之路。

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南宋官窑博物馆的成立让玉皇村村民嗅到了“财富的味道”——在郊坛下官窑遗址的旁边、南宋官窑遗址博物馆的附近,建立一个陶瓷品专业市场岂不是“名正言顺”?既可以传承宣扬我国的陶瓷文化,又可以发财致富,岂不美哉。

但这条路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当时的杭州仅有“四季青服装市场”和“杭州汽配市场”两个专业市场,杭州市民除了对小方块白瓷砖有一定的需求外,对其他家用陶瓷品几乎不会问津——在这样一个专业市场并不算十分成熟、陶瓷制品需求量又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成立一个陶瓷品专业市场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

不过,这显然没能阻挡住玉皇村村民的脚步。在时任村委书记李炳泉、村长汤阿凤的带领下,大伙儿抱着“办不好市场就出去讨饭”的决心,经过各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村民们集资建立起了“杭州陶瓷品市场”,并于1993年3月28日正式对外营业。不同于传统市场“前市后场”的运作机制,杭州陶瓷品市场采用“‘市’‘场’分离”的形式——店铺在陶瓷品市场内,而大量仓库则在今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所在的区域。

微信图片_20250821094919.jpg

▲走进陶瓷品市场

初时的陶瓷品市场远没有如今的宏大敞亮,总共只有3个厅,大门前的复兴路也还只是一条3米多宽的泥泞小道……由于知名度不高,市场在招商方面推出了种种优惠举措,但都没能取得满度的结果。痛定思痛,1994年5月、1995年5月、1996年3月,杭州陶瓷品市场连续三年举办“全国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在宣扬陶瓷文化的基础上打响了知名度,入驻商家络绎不绝。而此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住宅装修的“杭儿风”也渐趋风靡,对陶瓷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杭州陶瓷品市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1995年,市场4~6号厅开业;1998年,隶属同一个单位的国际旅游品市场在陶瓷品市场的对面开业;2000年,市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市场”,业务辐射至周边数省,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陶瓷品专业市场,名副其实的陶瓷精品发源地。如今,市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已有11个展销厅,年交易额逾20亿元人民币,当年的玉皇村村民也由农民真正荣升为“股东”。

由于建材市场的不断兴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杭州陶瓷品市场的辐射范围已龟缩到浙江省内,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复当年;另外,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建设也占用了很多当年的库房,城市用地的不断增加也让陶瓷品市场的继续壮大受到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无限的发展,已经成为杭州陶瓷品市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不过,800多年后的今天,静静的南宋官窑能够目睹当今陶瓷制品的兴盛,也是一件值得安慰的事——华夏后辈们并没有放弃当年老祖宗的手艺,还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开拓新的领域,陶瓷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也算承担得起老祖宗留在那青瓷白釉里的声声叹息吧!让我们期待生于斯、长于斯的陶瓷品市场有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内容
南宋杭州昭庆寺的繁华景象 2025-08-20
一代名医施今墨 2025-08-19
马可·波罗的海上世界 2025-08-18
抗战胜利后返杭见闻 2025-08-16
繁华闹市中的两口古井:钱王井与乐善堂井 2025-08-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杭州文史研究会  电话/传真:0571-877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