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窃取钓鱼岛始末 作者:【日】村田忠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译者: 胡连成 出版年: 2018-8-1 定价: 69.00 《日本窃取钓鱼岛始末:史料与考证》一书是村田忠禧教授继《日中领土争端的起源》之后,又一本对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考证的著作。本书集中考证了日本政府占有钓鱼岛的过程,以1885年至1895年为讨论对象,涉及琉球国变为冲绳县的过程及日本政府对冲绳的治理,西村舍三县令对内务省要求勘察钓鱼岛命令的抗拒,内务、外务两省放弃设置国标的原因,1895年甲午战争取胜前夕日本在钓鱼岛设置国标的详尽过程,等。该研究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当时的内务省、外务省等部门的公文档案,如作者所言,本书*有价值的部分,即这些史料。 村田忠禧,横滨国立大学名誉教授、神奈川县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专业:中国现代史、中日关系。 02
生活的逻辑 作者: 胡悦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8 页数: 393 定价: 98 本书以1927至1937年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处的阶层位置,分析知识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惯习策略发展出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论述话语,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催生知识群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在社会结构层面实现阶层再生产。 胡悦晗,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03
唐代行军制度研究 作者: 孙继民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6 定价: 85.00元 国内学者研究唐代军事制度的成果中,有关府兵制的论著就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这种状况固然揭示了府兵制对唐王朝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学者们对它的重视,同时却也反映了唐代军事制度领域中畸轻畸重的客观事实。随着整个唐史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和逐步拓宽,军事制度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府兵制继续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的视野又逐渐转向过去不曾涉及或很少涉及的领域。本书就是针对唐代行军制度研究薄弱的现状而进行的研究,全书共十二章,从行军在唐代武装力量体制中的地位、行军制度之前的出征制度、唐代以前的行军制度、唐代行军的兵员构成、唐代的行军统帅和军将、唐代行军统兵机构的僚佐、唐代行军的编成及编制、唐代行军的兵种及其构成、唐代行军的真差、预警、警戒、唐代行军的一些战术规定、唐代行军的后勤保障、唐代行军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该书曾于1996年于台湾出版繁体字版,二十年后作者以简体字出版增订本。 04
文本与思想 作者:曹峰 副标题:出土文献所见黄老道家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49.00 出版日期:2018-07-31 本书作者的研究理路从文本到思想,即首先占有、梳理相关的文献,通过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辨别,确定其文献的性质以及与黄老道家的关系,然后再上升到思想的判断与脉络的整理。尽量让材料说话,不尚空论,不放空炮,让结论站在文本的坚实基础之上。 曹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曾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05
西伯利亚的罪与罚 作者: 赵玉明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二战后苏联地区日本战俘问题研究(1945—1956) 出版年: 2018-4 定价: 56.00元 本书利用苏联解密档案、俄日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日本战俘回忆录等资料,及对亲历者访谈的形式,对“二战”后日本战俘入苏过程、战俘营的建立、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劳动利用及遣返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本书绪论部分介绍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与综述。 赵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6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作者: [日]本村凌二(もとむらりょうじ)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原作名: 地中海世界とローマ帝国 译者: 廖怡錚 出版年: 2018-4-2 页数: 432 定价: NT$550 装帧: 精装 本書中除了提出「法西斯主義的共和政體」、傳承羅馬人精神的「祖宗成法」、「古代晚期社會論」等觀點解析羅馬史與古代時期的地中海社會外,同時也鮮明刻畫出羅馬帝國史上重要人物的立體面貌,用生動的筆觸帶領讀者親炙歷史的現場。 本村凌二 歷史學者,專長古代羅馬社會史。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早稻田大學特聘教授。日本的古代西洋史研究雜誌〈KODAI〉的總編輯。任日本西洋古典學會委員、地中海學會常任委員,東大退休後專職寫作。著有《幽暗的羅馬世界──嬰兒遺棄與奴隸制》(東京大學出版,1993)、《多神教與一神教》(岩波,2005)、《讓帝國著迷的劍鬥士──血與汗的羅馬社會史》(山川,2011)、《愛慾的羅馬史──轉變的社會底層流動》(講談社學術,2014)、《馬之世界史》(中公文庫,2013)。 07
美洲五百年 作者: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一部西半球的历史 原作名: The Americas: The History of a Hemisphere 译者: 余巍 出版年: 2018-8 页数: 255 定价: 38 16世纪,西班牙人灭亡了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并且继承了它们的权力和财富。此后,欧洲上到王公贵族、商人、冒险家、传教士,下到失业者和流放犯,纷纷来到新大陆,寻找财富、土地或者自由。大量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这片土地,以弥补殖民地农业的劳力短缺。经过两个世纪的殖民开发与斗争,美洲大部分成了英国和西班牙两个王国的领地。 在作者看来,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美洲独立浪潮,带来了美洲最初的“分裂”。美国的独立革命获得成功,很快建立了统一、民主的国家制度,并且开始向自身的西部内陆扩张。然而,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在独立之后,却陷入了独裁、分裂、内战或经济停滞的困境。 美国在19世纪逐渐崛起之时,就开始谋求美洲的霸主地位,然后更是在20世纪成了世界的领导力量。遗憾的是,“一战”以来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义举,却很少能让拉丁美洲享受到。我们熟知的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的革命事业、哥伦比亚的毒品战,其背后的大背景,就是美国之霸权和拉丁美洲之挣扎齐头并进的20世纪美洲。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知名历史学者,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BBC(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他的专业范围跨越环境史、思想史、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研究、全球史等多个领域,曾任教于大西洋两岸的多所高等学府,包括牛津大学、塔夫茨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等,目前是圣母大学历史学教授。阿梅斯托共有十多本著作,包括《改变世界的观念》《文明的力量》《大探险家》等。 08
鲜卑起源、发展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 吴松岩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8-5-1 页数: 172 定价: 68 本书以鲜卑起源、发展为研究课题,以早期鲜卑墓葬为研究的基础材料。根据目前发现的墓葬分布情况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将研究的墓葬划分为四个区,逐一对各区的墓葬性质包括葬俗、主要随葬品、年代、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以此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历史文献学、体质人类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对鲜卑早期的历史发展、迁徙流变以及人群构成等方面作最后探讨。其中主要涉及拓跋鲜卑的起源、迁徙问题,源自东胡的鲜卑与拓跋鲜卑之间的关系,慕容鲜卑在辽西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其他邻近部落之间的联系。 吴松岩,2000—2010年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魏晋—隋唐考古。2010年至今任职于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鲜卑考古,已刊发《嘎仙洞考古发现意义的再思考》、《七郎山墓地再认识》、《早期鲜卑考古学主要发现与研究述评》、《民族学视野下的拓跋鲜卑早期遗存》等学术论文十余篇。 09
落日残照 作者: 陆永棣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晚清杨乃武冤案昭雪 出版年: 2018-6 页数: 342 定价: 59 江南古城余杭县位于杭州郊外,1873年这里曾经发生了一起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一个豆腐作坊伙计的因病而亡,却因承审官员的先入为主、刑讯逼供而被锻造成为一起“因奸毒毙本夫”案,在同治光绪年间各种力量的博弈下*终沉冤得以昭雪,当时的整个官场因此案被搅动。由于案情曲折离奇、审理艰难漫长,成冤过程典型且具规律性,昭雪原因更深刻地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政治、社会与制度等因素,使得此案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对于研究晚清政治史、法制史、社会史都颇具价值。 陆永棣,男,浙江绍兴人。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特聘教授。198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1997年9月至199年7月在复旦大学法律史专业研究生班学习,2014年1月赴香港城市大学中国高级法官研修班研修。曾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办公室主任、审判委员会委员。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有《开庭以后:判例与民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晚清冤狱中的杨乃武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等。 10
中外旧约章补编(清朝) 作者: 郭卫东 编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上下册 出版年: 2018-8-7 页数: 798 定价: 168.00元 条约产生于国际间的战争与和平、联系与交往的需要,是当事主体间的法律约定。本书以王铁崖所辑《中外旧约章汇编》为参考底本,补录其未载约章。作者对有清一代中国与外国订立的约章进行了全面搜集、译校、笺注、增补,本编收录范围不局限于中外政府之间正式缔结的条约,还包括中国有关方面与外国企业、公司及法人代表等缔定的各类章程及协议中较重要者。严格说来,此类章程合同并不属于国际条约的范围,但在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时代,此类章程却往往具有与条约同等的效力,所以将约章一并汇列。 郭卫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土基督》、《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及“南京条约”为研究中心》、《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近代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综录》(主编)、《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史研究》等。并有专业论文百余篇发表。 11
The East Asian Dimension of the First World War 作者: Jan Schmidt / Katja Schmidtpott 出版社: Campus Verlag 副标题: Global Entanglements and Japan, China and Korea, 1914-1919 出版年: 2018-7 页数: 360 Though when people discuss World War I, they usually center on the fighting in Europe, it truly was a global war. This book examines the role of East Asia in the conflict. It looks at how East Asian commentators saw and interpreted the war, both in Europe and elsewhere, and what lessons they drew from the experience for their own societies. What influence did World War I have on East Asian visions of the world order? Presenting scholarship by a number of East Asian authors in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the book greatly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World War I and its effects. Jan Schmidt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in Belgium. Katja Schmidtpott is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Japan at Ruhr-Universitat, Boch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