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俞曲园: 花落春仍在
来源:杭报集团业务交流微信公众号  作者:孙昌建  日期:2018-09-06

        杭州孤山西泠桥东侧,西泠印社的旁边,有一座掩映在树木里的小楼,这就是我们常常在书本上看到过的著名的俞楼。作为旅游景点,俞楼无甚特别之处;而作为一处人文的风景,走进俞楼便会让人顿生敬仰之心,因为一百五十年前,一位国学大师在这里讲学生活了三十多年,他培养的学生可以说是桃李芬芳满天下,这位大师就是大名鼎鼎的俞樾先生。俞樾字荫甫,人称曲园先生,曲园一名取自老子的曲则全之意。

 

640.webp.jpg


曲园先生18211225日生于浙江省德清城关乡南埭村,其父俞鸿渐在京任职,四岁后母亲带他和哥哥到今天的杭州余杭区临平读书。俞少有才华,17岁即中浙江乡试副榜,24岁时中举人,1850年在他30岁时中进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复试中,他的表现可以说是一惊人,获得了第一名。这年复试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诗,首句即不凡,曰:花落春仍在。此句深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曾赞: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诗)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在应试诗中,俞樾既显诗意,又弘扬清廷坚守家国的主旋律,遂将其名次移列第一。后来俞曲园的作品名称也是春在堂,说明他对这一诗句非常在意,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很多人一生写了万千首,但最终为人记住的也就一两首。

 

640.webp (1).jpg


由此入翰林院并授庶居士,32岁授予编修,35岁时充国史馆协修,同年任河南学政,虽然官不算大,但也还算是顺顺当当,可谁知他在37岁却遇到了人生的一大坎,所谓成也试题,败也试题,也就在河南任职内,因他规矩过严,招人怨恨,便被以出题试士,割裂经文为由而弹劾,从此俞樾便削职归田,告别仕途,一心钻研学问,此后大半生便以讲学为生,著书立说,培育学生,由此官场少了一个酷吏,学界多了一位大师,这实际上也是他有底子和底气的表现,用江湖的说法是此处不留爷,必有留爷处,不当官还可以做学问,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中国古代的官员皆是读书人出身,所以他还有另一条路可走。

 

640.webp (2).jpg


  俞曲园

 

俞曲园先是在苏州的紫阳书院任讲席,由此开启了他对苏杭生活方式的热爱。三年之后他应浙江巡抚的邀请到杭州讲学,任诂经精舍的山长。此前说过诂经精舍是由阮元在浙江巡抚任上创立的。杭州的书院自南宋以来就很风盛,历经元朝和明朝,到清代时杭州著名的书院就有敷文、紫阳、崇文、东坡(讲舍)、诂经(精舍)等几所著名的书院,俞曲园一到诂经,便让这一所本来就有名的精舍更加有名了。

 

640.webp (3).jpg


  诂经精舍

 

诂经精舍背靠孤山,面朝西湖,是风景和人文双修之地,阮元创办,俞曲园接捧,使得这一处精舍更是人才辈出。1860年太平军攻克杭州,这一处读书人的天地便也成为废墟,包括不远处的文澜阁,太平军对文化的仇恨和破坏让人想到后来的文革中的红卫兵的破四旧。阮元创建时曾建房50间,后来又在两边建造第一楼,平乱之后,原来精舍的学生丁丙等出资又重建了房子,俞曲园先生由此在精舍主持30余年,可以说把他一生中最主要也最好的年华都用在了这里。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俞楼,是建于1877年,是他的好友及儿女亲家彭玉麟及徐花农等弟子为他而建的,因为当时俞先生的家眷还住在苏州,所以是属于友情赞助式地为他建了家属房,一开始俞先生坚拒不住,后来还是无法违拗弟子的美意,只得将此作为在杭州讲学著述的住所,也总算不住集体宿舍了。俞先生有个癖好,也是古代文人的癖好,凡有大事喜自撰对联志之,当时他就作了这么一副对联:

 

合名臣名士,我为筑楼,

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

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现在我们所说的俞楼,是他的外孙在民国初年造的,那还是在六一泉旁,只是这个六一泉,今天已成一枯泉,欧阳修如地下有知,也毫无办法。

 

640.webp (4).jpg


俞曲园先生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以及音韵、训诂、文学和书法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可以说是一代通才大家,三十余年间,他教过的门生有3000余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有章太炎、陆润祥、徐花农、黄百新等。后来俞先生的名声不仅在江南传播,在海外也极有影响了,于是日本也派了一批留学生到此学习受教,其中后来较有为名的就有竹添井一郎等。

 

俞先生在精舍讲学著作时,曾有不少跟他交往过的官员都想推荐他出来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他曾自撰一副对联以表其志: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而在54岁时,他在他的春在堂府上还撰过这样一副对联:

 

生无补于时,死无关于数,

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

流播四方,是矣足矣;

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俞曲园先生是大儒,但又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学究,学术之外,他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包括情感生活。传闻他喜欢美食,因为楼外楼就在隔壁,据说连这个店名都是他取的,盖因菜馆造在俞楼之外,所以叫作楼外楼。而他的《曲园日记》中也有留之小饮,买楼外楼醋鱼佐酒的字句。

 

640.webp (5).jpg

  清俞曲园日记手稿.

 

俞曲园居杭州三十余年,留下了不少的佳作和佳话。比如著名的九溪十八涧,不知有多少人诵咏过,但都要逊色于他,唯有曲园先生的文字,成了经典,特别是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数语,既绘声,又传神,堪称千古绝笔,我甚至以为九溪有这四句才方成九溪。

 

640.webp (6).jpg


在现实生活中,俞曲园的生活也颇为多难和痛苦,他的两个儿子一死一废,皆走在他前面,后来姚夫人又亡,他的女婿和长兄也相继病故,还有他心爱的小女也病故,这些都对俞曲园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为此他写下了极为悲伤的诗:老夫何罪又何辜,总坐虚名误此躯,泡梦电云十年内,鳏寡孤独一家俱,自知佳世应非久,竟不忘情亦大愚,转为痴儿长太息,从今谁与奉盘盂。因此俞曲园有废除中医的想法也是自然的,但是他又认为中药还不可全废。

 

在悲苦的生活中,1900年曾孙俞平伯的出生,又给了老先生以希望,他对这个小孩非常疼爱,不仅亲自教他以诗书,而且还以诗表达他的喜爱之情:

 

娇小曾孙爱如珍,

怜他涂抹未停匀;

晨窗日日磨丹砚,

描纸亲书上大人。

 

俞平伯后来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著名的红学家。俞平伯写过不少关于杭州的文字,包括他居于俞楼看到雷峰塔倒掉的情形,那都是极为珍贵的回忆。今天人们总喜欢讲中国富不过三代的规律,但其实文要过三代也是极难的事情,当然苏东坡他们家是个例外,这说明学问和才气是几乎不可遗传的,基因中的一点小聪明是成不了大气候的,但文如有传承就如百年老字号一样,也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试想俞曲园如果没有俞平伯这个曾孙,那在传播效应上就会逊色不少。

 

640.webp (7).jpg


  幼年的俞平伯与曾祖父俞樾.

 

俞曲园桃李满天下,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章太炎先生,章17岁投到俞老的门下,24岁离开,他几乎是本硕博连读了,其国学底子可谓是诂经精舍打下的基础,但章后来走上了革命革新的路子,不再是躲在书斋里做学问了,而且离传统经学是渐行渐远,越行越远,这让老先生看不下去了,所以当章太炎回来看望老师时,俞曲园便把他轰了出去,他说:讼言革命为不忠,远去父母之邦为不孝,不忠不孝,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老先生是学孔夫子的套路,但他没有想到,这个学生也不是个好惹的家伙,针对老师的批评,章太炎搞起了反批评,他写了一篇文章,这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就叫《谢本师》,刊于《民报》第九号,章太炎一开头说余十六七岁始治经术,稍长,事德清俞先生,言稽古之学,未尝问文辞诗赋。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出入八年,相得也。后来他反驳老师的言论,盖先生与人交,辞气陵厉,未有如此甚者,先生既治经,又素博览,戎狄豺狼之说,岂其未喻,而以唇舌卫扦之?将以尝仕索虏,食其凛禄耶?昔戴君与全绍衣并污伪命,先生亦授职为伪编修。非有土子民之吏,不为谋主,与全、戴同。何恩于虏,而恳恳蔽遮其恶?”大意是说清廷对你有何恩惠可言,要让你如此替它遮掩其丑恶?

 

640.webp (8).jpg

  章太炎

 

这个话是问得很好的,要知道太炎先生出言一直是很犀利的,但没想到若干年之后,他的门生周作人也写了一篇《谢本师》,刊于19268月刊《语丝》94期,这等于是绝交书的性质,因为周最后说:先生老矣,来日无多,愿善自爱惜令名。看来对于自己的老师,这个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楼外楼上摆一桌的谢,二是那种远走高飞从此拜拜的谢,事实上周氏兄弟都是太炎先生的门生,所以鲁迅才会写太炎先生的二三事。

 

640.webp (9).jpg

  语丝

 

190725日,俞曲园去世,后葬于西湖三台山的右台山(法相寺旁),2018年初的一场大雪中,我偶然经过那里,走上结冰的台阶,我在老先生的墓前静默了几分钟。这位可爱的老人,生前就已经自撰数幅挽联,其中最为称道的一联是:且喜故乡无百里,敢期此后有千秋。

 

640.webp (10).jpg

  俞曲园、姚文玉墓原碑

 

俞曲园的著作总共有500多卷,总名叫《春在堂全书》,是啊,冬去春又来,花落春仍在,这便是人间。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