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特别关注
 
古代杭州观潮的胜地樟亭在哪里
来源:《樟亭倚柱望潮头》  作者:孙跃  日期:2019-04-24

古代的杭州,钱塘江边有一个叫樟亭的地方。不知从何时起,樟亭逐渐成为观赏钱塘江大潮的胜地。

 

美国传教士拍的杭州钱塘江边.jpg

钱塘江边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樟亭?对樟亭名称的来历,可以有多种解释。晋代,钱塘江边的此处有一座码头,叫樟林桁。桁,就是浮梁、浮桥。可能这里挑出江中的木构码头是用樟木构成的,所以叫樟林桁。樟亭应该是建在樟林桁旁边,名称与樟林桁或许有些关系。另外,还可以有这样两种可能:一是这里的渡口边建有一个亭子,亭子是用樟木构建的,人们就称它为樟亭;二是这里建有一个亭子,亭子的旁边有一棵大樟树或一片樟树林,人们就把亭子称为樟亭。总之,这一地名与樟木有关,地因亭名的可能性比较大。

 

杭州现在已经没有“樟亭”这个地名,也很少有人知道以前的樟亭是在哪个地方。于是,人们很自然地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钱塘江很长,杭州段的江岸也不短,古时樟亭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是现在杭州钱塘江边的哪一个地段?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到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去寻找答案。

 

清代翟灏、翟瀚辑的《湖山便览》引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的《舆地志》说,樟亭“在钱塘旧治南五里。”清代《浙江通志》里对樟亭的位置也有记载:“樟亭,在钱塘县旧治南五里,后改为浙江亭,今浙江驿其故址也。”这一记载文字不多,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一是樟亭的位置在钱塘县旧治南五里。樟亭在钱塘江边,那么钱塘县旧治应该是在北面的城里;二是樟亭曾改名为浙江亭;三是清代这里成为浙江驿。

 

以上这些记载中的“在钱塘旧治南五里”,虽然范围还比较大,但给我们寻找樟亭的具体位置提供了方向。

 

那么,钱塘县的旧治又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杭州历史研究和考证中令许多人感兴趣,有过不同的答案,又很需要解答的问题。当然,争论的主要是秦汉时期钱唐县的治所。对唐代钱塘县的县治,史书上还是记载得比较清楚的。而且,从樟亭在钱塘江边、是观潮之地的特点来说,可知钱塘县旧治是在钱塘江的北面。

 

《旧唐书•地理志三》中说到过钱塘县治的位置:“贞观六年(632),自州治南移于今所,去州十一里。又移治新城戍。开元二十一年(733),移治州廓下。二十五年,复还旧所。”这说明,唐代钱塘县的县治曾搬迁过,不是在一个地方。阙维民教授在《路溢新城市,农开旧废田——唐代杭州的地理环境及其变迁》一文中,据此作出了如下判断:一, 贞观六年(632)前,钱塘县治在州治南,其大致在今闸口一带;二,“移于今所”的“今所”,即下文“复还旧所”的“旧所”。“去州十一里”,当在杭州治所之北十一里。白居易诗中的“州傍青山县枕湖”,和章孝标诗中的“州青县白淛河 ”,都说明当时县治在钱塘湖(西湖)边;三,“开元二十一年(733),移治州廓下”,其地当与杭州州治为一地,即同在凤凰山东麓。

 

要理解以上的这些表述,还需要了解唐代杭州城市的一个特点。对这个特点,白居易在他的诗《余杭形胜》中提到过,就是“州傍青山县枕湖”。诗中的“州”是指杭州的州治,是州政府的所在地;“县”是指钱塘县治,是县政府的所在地。也就是说,在现在杭州的这个区域里,唐代时存在着两个小城:一个是州治所在的城,州治在今天的凤凰山东麓,白居易当市长时就在这里上班;另一个是钱塘县治的所在地,钱塘县的县城,位置在西湖的东北方向,也就是现在钱塘门所在位置的东北方向,阙维民认为是在原杭州都绵生丝织厂的厂区一带,就是白居易说的“县枕湖”。杭州的州城与钱塘县城之间相隔十里地。显然,按照樟亭在钱塘江边的实际情况,根据“在钱塘旧治南五里”的说法,可以排除这个钱塘县旧治是“州傍青山县枕湖”时的旧治,而是指在凤凰山东麓时的旧治。

 

雍正七年(1729)《浙江通志》《会城图》.jpg

知道了钱塘县县治在凤凰山东麓的位置,再按照“南五里”来测算,樟亭的大致方位就可以找到了。《杭州邮政志》中说到了樟亭驿,认为“樟亭驿(又名南驿)置于钱塘县旧治南五里(今江干跨浦桥南江岸)”。这一说法可能来自宋代杭州人吴自牧著的《梦粱录》卷十“馆驿”记载:“樟亭驿,即浙江亭也,在跨浦桥南江岸。”樟亭驿是建在樟亭的驿站,也就是樟亭的所在地。这里出现了一个“跨浦桥南江岸”的具体坐标。

 

在文献记载中,跨浦桥在宋代已圮毁。《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绍兴八年(1138)八月观潮期间,潮水来时“惊涛坏桥”。不知跨浦桥是否是在这次潮水冲击中坍塌的,以后有没有修复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跨浦桥是在江边。在其他文献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跨浦桥更具体的方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七“倚郭城南桥道”中记载:跨浦桥在古南星桥和萧公 桥之间。这使我们对找跨浦桥的位置有了一个更具体的方向。谭其骧先生在《杭州发展之经过》一文中,也说到了跨浦桥和浙江亭,对我们了解樟亭驿的位置很有帮助:“柳浦当即今城东之贴沙河,河上犹有桥跨浦,桥南旧有浙江亭,为驿路所经。”原来,跨浦桥是建在贴沙河上的。贴沙河是杭州东南部的一条河,南起三廊庙跨浦桥,北至艮山门外河岸上转西至 会安坝止。跨浦桥是贴沙河南端的第一座桥,在三廊庙旁边。

 

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柳浦(在府城东南五里候潮门外。江干有浙江亭,亭北有跨浦桥,六朝时谓之柳浦埭。)”可以作为对以上信息的佐证。

 

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一“堰闸渡”条中,对钱塘江边这一区域的情况有所记载:“浙江渡,在浙江亭江岸,对西兴。龙山渡,在六和塔开化寺山下,对渔浦。”那么,浙江渡又在哪里呢?宋代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九中记载:“浙江渡,在候潮门外,对西兴。”这两条记载对我们寻找“樟亭”这个目标很有帮助。只要能够确定候潮门和西兴的所在,樟亭也就是宋代浙江亭的位置就不难寻找了。

 

西兴初名固陵,六朝时名西陵。唐朝末年,杭州刺史董昌与越州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之间爆发争夺两浙霸权的战争。中和二年(882)七月,刘汉宏派其弟刘汉宥率两万兵来攻杭州,烧渔浦,劫富春,兵势甚盛,并在西陵(杭州萧山)驻扎。董昌派钱镠率军队反击,打败了刘汉宥的军队。中和三年(883)十月,刘汉宏亲自率领浙东十几万大军,水陆并进攻杭州,也被钱镠带领的军队击溃。钱镠占据西陵之后,不喜欢地名中的这个“陵”字,就把西陵改名为西兴。西兴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如今杭州钱塘江南岸有西兴镇。

 

如果有古时的地图,而地图上又标有我们要寻找的地点,那么找一个地方就方便了。好在这种地图还比较好找。明代田汝成著的《西湖游览志》卷首的“宋朝浙江图”中,明确标有浙江亭的位置。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浙江亭紧靠浑水闸,就在候潮门、嘉会门之间的钱塘江边,而宋代的候潮门、嘉会门,就是如今的杭州上城区南星桥、三廊庙一带,这里正好与杭州滨江区西兴镇隔江相望。清雍正七年(1729)的《浙江通志》所附《会城图》中,清楚地标出了候潮门和三廊庙的位置,候潮门在凤山门和望江门之间,三廊庙在候潮门外的沿江地带。这些地图的标注与文献的记载相符。

 

这样,通过几个方面的文献对照和地图印证,我们可以断定,唐代之樟亭驿、宋代之浙江亭,就位于现在的杭州市上城区南星桥三廊庙附近。

 

浙江图.jpg

那么,从地形上看,这个三廊庙又处在钱塘江边的哪个位置呢?钟毓龙《说杭州》“说水”第一节“钱塘江”之“江岸之形势”中,对相关地段有这样的描述:钱塘江“自此折而西北,过袁家浦、浮山浦两水口,直抵浮山集。又迤而北,抵牛坊岭山脚,西为大朱桥,东为范村,又东为徐村。至六和塔前,其间江面最狭,钱江大桥之所由起也。今之江塘,亦起于此。再迤而东,曰闸口。渐折东北,曰三廊庙,曰观音堂。观音堂之北,一堡在焉。东至海宁县,为堡三十三,杭州得其十七。”简单地说,钱塘江边从西向东,依次是六和塔—闸口—三廊庙。

 

 

文章原名《樟亭在哪里》,内容稍有删减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