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特别关注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武林旧事
 
繁华散尽的上纤埠老街
来源: 方志杭州微信公众号  作者:祝一帆  日期:2019-09-11

上纤埠,旧时属纤石乡的一个街市,是民国名人汪馥泉的故居,位于东苕溪南侧,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东北隅。它北通武康、德清,东至塘栖、湖州,南达良渚、三墩、直至杭州。《杭县志(稿)》云:“安溪镇在纤石乡,南宋时为安溪市。”这里是古代水乡码头,四周河渠纵横,舟楫四通,稻花飘香,碧波荡漾,风光潋滟,一派“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


上纤埠老街,自古就有上港、西南山、三星、奉口、华墅、下溪湾、獐山以及苕溪北岸德清县南(北)窑坞、杨坟等周边数十个乡村的村民来此交易。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杭县、余杭相继沦陷,各地城镇商业迅速凋敝。而这里地处偏僻、陆上交通不便,但周围河汊密布,如有紧急情况可走水路疏散或逃逸。为此,杭州、上海等地一批逃难人纷至沓来,有的在此开店经商,也有不少商贩赶来摆摊交易,从而使老街焕发了生机,成为当时沦陷区内物资汇集与集散地,其商品之多、交易之大,有“小上海”之称。

▲周琴贤老人(右)与笔者亲切交谈(祝一帆摄)

▲西塘河远景(祝一帆摄)

笔者的故乡在良渚街道安溪古镇,离上纤埠仅2千米,那里有亲戚旧友。如今,93岁的表姐夫周琴贤健在,他是当地乡绅望族的后人,也是老街近百年来沧桑变迁的见证者。因他原为企业职员,有文化、记忆力尚可。这回笔者特地去拜访,追寻上纤埠街市记忆,一时兴起聊了不少封存已久的往事。

▲新建会长大桥(祝一帆摄)

▲昔日河埠船只停满,如今冷冷清清(祝一帆摄)


上纤埠,东边是杭嘉湖平原,西面是天目山脉,与东苕溪比邻。西塘河(又名下塘河、宦塘河)穿镇而过,而且从古至今均以河为界,划分行政区域。自古以来东西两条街分别由钱塘、仁和两地管辖,如今东边仍属于仁和街道东风村,河西为良渚街道纤石村。上纤埠的历史沿革,是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纤石乡,1956年起并入安溪乡,改为纤石行政村至今。

老街原有一座横跨西塘河的单孔石拱桥,名曰会长大桥(现改建为钢结构桥梁,长87米、宽4米)。这里,以往隔河东、西相向开设店铺,正街一律是商铺,后街大都是民居,临河为水埠,是具有江南水乡典型风格的古代商业街遗存。西塘河北面连接着东苕溪,这里设有一个奉口陡门(即船闸),用于防洪、灌溉及通航。

要说西塘河的来历和上纤埠的得名,得从南宋定都临安后讲起。古时,京城临安军民的漕粮地在江苏镇江一带,而漕运进京城必定用船走两条水路:一路从东苕溪下游德清进奉口陡门,经过梁渚(今良渚),至北新桥;另一路走大运河,到当时的临安北关北新桥(今石祥桥附近)。南宋淳祐七年(1272),由于连续三年大旱,京杭运河“断流,米船不通”,梁渚至北新桥,溪流“皆干涸”。“诸路纲运,及贩米客船”都无法进入京城临安。于是临安府在北新桥至奉口航段,人工开挖了一条运粮河。这条河全长10千米、宽40米。它南起杭州会安桥,北至杭县獐山镇奉口村。民国时期,将此河分段定名:自会安桥至勾庄航段叫小河;勾庄至奉口航段为西塘河。据记载:雍正七年(1729),该地区又遭4年水灾,河道淤浅复又开浚,每月通航民船,往来千余次。因新开河前,西塘河是一条窄浅的溪流,舟行艰难,艄公到此便上纤拉索。他们迈着沉重的步子直达杭州,上纤埠由此得名。而西塘河因航运功能而设,至今发挥着航运的功能。笔者在此亲眼看到大小吨位的船舶仍不时穿梭。

20世纪初,上纤埠是杭州北面的商贸集市和水运埠头,也是杭县历史上的鱼米之乡与蚕桑之地。这里虽陆上交通不畅,但水路四通八达。由于这个特殊地理条件,上纤埠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游击活动的根据地和后方补给基地以及外乡逃难人的居住场所。

▲西塘河里往返杭州、德清等地的船舶(祝一帆摄)

▲西街供销社已拆店面残局(祝一帆摄)

纤埠虽小,也曾一度繁华。它是余杭乡村中最早有电话所的商埠,是杭县北端的一个古街。街上曾经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来往的船民、商贩在此歇脚、饮茶、谈生意,将这个偏远的小村落演绎成活色生香、熙熙攘攘的集市。因此,上纤埠曾一度超过安溪、瓶窑、良渚等镇。

清末民初,老街上有汪、周、乐、杜等大户,他们拥有大批土地和店铺。其中,汪家田地最多,人称“汪半镇”;周家名为“春和里”,住的是走马楼,开店多家,店内使用时髦的玻璃柜,另有店面房80多间;乐家有个叫乐柏龄,虽家产不多,但在当地很有威望,据说街上有些官府也难以解决的民间纠纷,一经他出面调解,便会迎刃而解;杜家称“杜长泰”,开设过久康、德康、王元康等店铺。老街著名的药店有长春堂、乐大森和永乐堂,还有金大昌酿造作坊、徐锦顺染坊等。以上这些百年老店内,柱子上都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金底黑字对联,上方悬挂“真不二价”匾额。在老街上,还有米店、肉店、鱼摊、豆腐店,点心店、南北货店、山货行、杂货店、茶店、剃头店裁缝铺、客栈等,琳琅满目。此外还有茶店(馆)、红樱馆、叙源堂菜馆等。一到集市的日子,人欢马叫,热闹异常。日本侵略军侵入杭县后,一批跑单帮的商贩来此沿街摆地摊,使得在此贩卖商品的当地农民难觅腾挪空间。

据民国35年(1946)工商登记时统计:镇上有103家商号。其中买卖业88家、制造加工业3家、技术业5家、集客业5家、运送业2家。此外,有棺材铺1家和茧行2爿,所有商店均沿着西塘河东、西两岸开张营业。当时,为防太湖强盗侵入,镇上在南、北、西三面设置了木栅门,西门有更夫值守,街上设警察所,水上有巡逻艇。

说到茶店,街上最多时有14爿茶店。与众不同的是,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茶客进店是固定的,而且各人有固定的座位。茶店都按照农民上早市的习惯,起五更落半夜地做生意,直到晌午落市才打烊歇息。那时河水清澈见底,老街上的人吃水、用水全在这里。临河阁楼,汲水晓窗,茶店内装潢精美,非同一般,每天午后或晚上营业。镇上的社会名流、商贾乡绅和富裕人家的老人,来此啜饮香茗,聊天、听书或边观风景,边谈论生意。有时店主叫来唱戏班子连唱几天,让这些有钱人享福,而四周穷苦百姓只能站在店外或者在老远踮起脚尖听唱……

自古以来,余杭各地农村重视蚕桑。上纤埠四周种植的桑树茂盛连片,农村家家户户饲养蚕种。一年分春蚕、夏蚕和秋蚕三季,它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那时,街上南北各有一爿茧行,一到茧(土丝)市开秤,老街茧行河埠头停泊大小茧船,吆喝声不绝于耳。这里鲜茧、土丝货旺质优,吸引了一批杭州、苏州和上海的商人前来收购,钱袋“鼓”起来的附近农民,从四面八方上街交易。此时,街上的商市沸反盈天,全天营业,到了晚上家家商店都点起了汽油灯,照得东、西两岸如同白昼一样。那灯光射入河里,河面涟漪起伏,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良渚、瓶窑并修筑碉堡,不时窜犯乡村,迫使农业、商业停滞。在乱世年代,各种势力混淆其间争抢地盘,还有土匪强盗、卵毛党,乘机到处敲诈勒索……当时,杭县抗敌自卫中队就在安溪东明山、下溪湾和上纤埠一带打游击战,与敌人周旋中杀伤日伪军并使土匪强盗不敢进村抢劫。当时有一首民谣:“日本佬大扫荡,国民党催钱粮,伪乡长睡姑娘,游击队来抵抗。东也打,西也放。吓得鬼子心发慌。”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城镇集市全面恢复。但昔日在此的外商相继离去,商业日趋凋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纤石乡并入安溪乡改为行政村后,安溪供销社、信用社和卫生院就进驻该村,开设分部、分院。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附近的獐山、八字桥、云会(西南山)和德清的杨坟都成为小集镇,出街来此的人流大大减少,商贸业绩迅速下滑,街市也随之沉寂许多。

改革开放以后,原安溪镇撤销并入良渚街道时,纤石行政村所在地向南迁至花园桥自然村。2008年底,开辟了新市场,并通了公交车。随后,在上纤埠的供销社、商店和卫生院接踵迁移,老街商贸的繁华随之消失。

近日,笔者驱车到老街,走上新建的“会长大桥”,感慨颇多。原来清末民初的中式建筑早已绝迹,替代它的是新农村一幢幢美轮美奂的高楼院落。踏着被岁月磨砺得光滑的青石板,沿着西岸轻步慢踱。昔日人流拥挤、热闹纷攘的供销社店面房拆得精光,只剩下几根烂木……再过大桥沿着河边走去,旧时,沿岸临街的商铺、民宅成为一片废墟。眼前全是断壁残垣,斑驳墙上爬满的枯藤,褪色的砖瓦倍显沧桑。跑遍老街只见一爿理发店仍在坚守“阵地”。

▲供销社农资门市部剩下景象(祝一帆摄)

▲东街已湮没的石板路仍隐约可见(祝一帆摄)

民国2年(1913),上纤埠开办四年制小学一所。出过多位著名人物,主要有以下四位。

汪馥泉(1900—1959),字浚,本镇以东仁和人,是余杭仅次于章太炎的著名学者。早年求学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汪馥泉积极响应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与俞秀松、宣中华、沈端先等人创办进步刊物《十月》,后改名《浙江新潮》。同年,去日本留学。1922年回国,在上海从事进步作品翻译工作,曾一度去长沙第一师范任教,与田汉、赵景深共事。1926年回上海,因家遭火劫,去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棉兰等地任报社编辑。1928年回国,与陈望道合办大江书铺,出版社会科学书籍颇多。30年代初,先后在上海公学、复旦大学任教,并编辑《现代》《文摘》杂志。抗日战争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辗转武汉、广州等地。1940年,返上海,任《学术》杂志主编。1945年,任《大公》周刊编辑。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曾去苏北解放区,不久返回杭州,蛰居两年,专事译著。1948年秋,赴上海,秘密翻印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并编辑《透视》周刊,仅出三期,即遭查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浙江省公安厅参事,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57年,汪馥泉被划为右派,1959年在长春病逝,年仅59岁。在汪馥泉逝世20年后的1979年,其右派得到平反改正。

▲汪馥泉新居大门(祝一帆摄)

▲汪馥泉新居的内厅(祝一帆摄)

▲汪馥泉新居隔壁边的小弄堂(祝一帆摄)

“汪馥泉故居”在仁和街道,原来是断壁残垣一片荒芜。2015年开春,余杭区政府出资重建。现有一幢二开间、二进深、一天井的砖瓦结构的新居。2015年10月23日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一能(1897—1962),字琢如、卓如,小名阿童,祖籍浙江东阳巍山镇人。从小跟着父亲在上纤埠长大并读完小学,后在外地中学毕业并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历任教官、连长、参谋。1925年到广州,在黄埔军校任职时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任江苏保安一团团长,浙江警校副大队长,金华区副司令,浙江军管区参谋长、副司令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99军参谋长、副军长(陆军少将),后任遵义警备司令。1946年2月退役。1947年,张一能拒受蒋介石委任“剿匪”指挥官和上海警备司令职务,回杭州定居。1949年,在杭州迎接解放。1953年,任浙江省政协特邀委员等职。因其从军以后从未回到故里,故具体情况不详。

周舜卿,小名琴心,是本地周家“春和里”的后代,也是周琴贤老人的长兄。他在上纤埠小学毕业后,去杭州安定中学和上海育青中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游击队活动。1940年,进黄浦军校17期步科训练,结业后任驻浙某部排长。后被杭州市特务总队总队长、浙保三团团长王志忠聘任为该队大队长和第三营营长。其间,他踌躇满志,文武双全,以熟悉当地地形和良好乡谊关系,在沦陷区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活动,为王志忠出谋划策,并采用声东击西等手段,偷袭日伪军,杀伤敌人,在抗日战争中屡战屡胜,立下汗马功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肃反运动中,周舜卿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判10年徒刑,在黑龙江农场劳改,期满释放回家后病故。

王志忠,湖北松滋县人,原是杭县保安队驻上纤埠一个班长,在当地结婚成家。日军侵杭,国民党军政主力外撤后,他在当地招兵买马,组建杭县抗敌自卫中队,自任中队长。当时,有周舜卿等一批爱国学生抗日情绪高涨,均被王志忠收走成为骨干。王志忠的杭县抗日游击队以上纤埠为根据地,在安溪镇的下溪湾、东明山山区一带展开游击活动在安溪、奉口、长命、鹤山、宦塘、王家塘等地与日伪军交战多次,或出其不意偷袭或攻击瓶窑、良渚日军碉堡,杀死杀伤敌人。后来,他得到国民党军政的收编,军职也逐步上升,被任命杭县第二自卫大队大队长、杭州市特务总队总队长,1945年任浙保三团团长。后与县一大队大队长陶文华部一起与新四军在云会西南山等地交战,企图阻挠新四军北上,结果被新四军击败,王逃往香港。改革开放后,他回余杭探亲,当地政府按现行政策接待过他。最后,王志忠把他的儿孙带去国外未归。

岁月如巨浪蚀礁,任你若礁石般坚硬,终也会一点一点被温柔而残忍地改变模样。它正如鲁迅笔下“我们的船向前走”,老街原来的风景离我们愈远了,曾经繁华一时的上纤埠街市成了一种记忆。

我在忖:这种生活节奏起的明显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必然,唯有悠悠乡情,如陈酿,还在记忆的深巷里飘香……



作者为余杭区史志学会会员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05-10
国立浙江大学时期文理各系始设年代考述(下) 2024-05-10
国立浙江大学时期文理各系始设年代考述(上) 2024-05-10
【余杭风物遗迹】古桥沧桑(二) 2024-05-08
卫有根的追求——记杭州市劳动模范、余杭县丝织厂厂长卫有根 2024-05-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