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武林旧事
 
余绍宋与杭州(上)
来源: 方志杭州微信公众号  作者:余子安 余昊  日期:2019-10-11

余绍宋(1883-1949),字越园,号寒柯,浙江省龙游县人。清光绪九年(1883)十月初六生于浙江省衢州化龙巷。

越园先生1906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政法大学。1910年回国,以法律科举人授外务部主事。辛亥革命后南归,就任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兼教习。1912年秋北上赴京,任众议院秘书,旋任司法部佥事兼署参事,1914年任参事,1921年3月任司法部次长,同年12月辞次长职,任法律馆顾问、善后会议法制专门委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26年3月再次任司法次长,不久金佛郎案起,去官以表抗议。1927年司法储才馆成立,任学长(即副馆长,馆长梁启超)。1913年至1928年间兼任北大、清华、师大教授,法大、美专教授及校长。1928年(时年46岁)辞去一切职务,南归定居杭州。从此结束宦游生涯,徜徉于湖山之间,以书画自娱、自给,过着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打破了他宁静的隐逸生活,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八年岁月。是年10月移居故乡龙游县沐尘村,旋又避居云和、永康等地。抗战期间曾被选为省参议员、副议长,又被任命为浙江通志馆馆长。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他于10月回到杭州。1949年元月被公推为浙江省人民促进和平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6月30日因败血症在杭寓病逝,享年67岁。

越园先生去世后不久,其子余翼等将其所遗藏书、字画捐献给人民政府。逝世后第三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蒙冤30多年,直至1984年才得以平反。越园先生在方志学、书画理论、目录学、法学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书画家。

▲余绍宋



留学归来 任教杭州

1910年秋,余绍宋学成回国,赴京做了外务部主事。不到一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了,原本就不满清政府封建统治的余绍宋,收拾行李来到杭州,受聘于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务主任兼教师(当时的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在杭州城东的马坡巷,如今旧址已找不到了)。

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在该校先后任教的老师倒有不少知名人士,如陈叔通(敬第)、沈衡山(钧儒)、阮荀伯(性存)、许养颐(壬)、郁曼陀(华)、凌励琛(士钧)等人。曾在此校就读后来成为颇有名望的学者,有目录学家周子美、篆刻家武钟临等。阮毅成先生在《记余绍宋先生》一文中说:“旋三人(余绍宋、阮荀伯、许养颐)又共同发起创设浙江私立法政学堂,在杭州刀茅巷,自建新式校舍。先君(阮荀伯)任校长,许任教务主任,越老(余绍宋)任教员。清廷初不许私人讲授法政之学,经一再力争,始获核准。”事隔90年,如今谁也说不清刀茅巷这所私立法政学堂的旧址到底在什么方位。

1913年,余绍宋应邀赴北京,开始长达16年之久的宦海生涯。为官之余,他还兼了许多学校的课。余绍宋两次出任司法次长,凭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敬业精神,尽其所能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无奈当时军阀纷争,政治黑暗,空有报国理想却很难有所作为。1926年3月,余绍宋因抗议段祺瑞执政卫队枪杀学生而辞官,碾转天津、上海,最后还是回到了杭州。



交游广泛 众望所归

1928年7月,余绍宋自天津来到杭州,在北山街原82号赁屋而居。屋居西湖北岸,南望孤山,东南则白堤在目,因此他时常可以和友人荡舟湖上优哉游哉,这和他在北京官场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杭10年,余绍宋先生以书画自娱自给,十分悠闲,无拘无束地做些自己想做的事。1930年,他完成《画法要录》二编;1932年,他完成《书画书录解题》十二卷;1934年重修《龙游高阶余氏家谱》;1934年主编的《东南日报》特种副刊《金石书画》创刊,共出版87期。著书立说之外,便是写字作画,当时他书画的润格较高,为他经营字画的有北京的荣宝斋、韵古斋等名店,在上海有朵云轩、九华堂等,在杭州则有西泠印社、浣花斋等。

余绍宋回杭后,只是读书、作画和著述,而许多北京的老友屡屡邀他出山,尤其是罗文干(钧任)几次相邀,他都不答应。其中一位叫陈哲侯的写信责问他。他回信说出他的心愿,拒不出任任何职务。他在回信中这样写道:“辱爱具见尊注,弟自审拙劣,实非今世所宜,故宁习苦以自韬晦。钧任出任法曹,力求振作,固甚可慰。然大局如此,秋曹安能独善?犹以十六年冬过沪与兄相见,曾谈及党治之效,想犹记及,今果如何?若秉钧者不亟求所以刷新政治之道,恐祸患之来有不堪设想者矣!现闻郁堂(朱献文)、励琛(凌士钧)将连袂出山,为法曹尽力,其效必有可观,仅可容弟偷闲自放,亦使人知尚有不慕荣利之人,未始不可为秋曹生气也。”

余绍宋来杭定居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发起“东皋雅集”。因他久居北京,对杭州并不了解,经老友马叙伦的介绍,结识了杭州书画界的许多朋友,并在孙廑才家开了一个关于发起雅集活动的会议。余绍宋倡议成立书画雅集、聚集杭城书画高手,切磋书画艺术、交流所藏珍品。雅集活动地点是杭州城东的金衙庄浙江忠义祠和东皋别墅(明尚书金顺昌故居),均在东河之滨,故定名为“东皋雅集”。

“东皋雅集”发起后,社友不断增加,很快发展到30多人,杭城擅书画者几乎云集一堂,可谓人才济济。其时杭州的西泠印社成立已20余年,很多印社成员也都来参加“东皋雅集”活动。如叶为铭、丁辅之、高氏三兄弟、俞序文、陈伯衡、武曾保等人。作为一个纯艺术社团,“东皋雅集”之规模远不如西泠印社,但它活动频繁,每周一会,每月一餐会,社友只要没有特别的原因都会按时参加活动,气氛十分活跃。

雅集活动一般是在集社时社友各出所藏,展示给与会者观赏,观赏之余,或挥毫作书画,或聚首阔论。但凡入社者每次与会,必带自作书画一页,以四尺十开为标准,以便统一成册。成册后,分别由各社友收藏。10年下来,社友收藏的书画也十分丰富。集会时也允许非社员中喜爱书画者参观。日本领事米内山也曾多次介绍日本画家来杭参加活动。

时至1937年日寇侵华,社友云散,“东皋雅集”才被迫终止了活动。其前后持续了近10年,共集会460多次。在一般民间自发的艺术社团中,活动如此频繁、坚持如此之久者实属罕见。

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之下,“东皋雅集”聚集省城书画高手,切磋技艺,观摩藏品,加深友谊,社友的书画技艺及鉴赏水平得以精进,并产生了一大批书画精品流传后世,对浙江书画艺术的推动意义可谓深远。1979年,仍在世的东皋社友徐行恭老先生时年八十有七,讲述当年集社情景时仍感怀万分,题《如梦令·怀东皋雅集》一首:“台榭亭泉竟爽,画帧诗囊飞响,裙屐漫相联,收得沧波珊网。凝想,凝想,云散风流人往。” 



定居杭州享天伦

1931年,余绍宋在菩提寺路和孝女路之间买了一块约一亩二分的地,请人建了一座二层、前后两进共六开间的小楼,南北为平屋,左右两廊种竹,正屋前则种松、梅,通道两侧密植书带草,空地上广种木本、草本花木。当年建成,楼虽不大,但十分典雅。主人为它取名为“寒柯堂”。原来此处是块空地,不久何柱国、宋延华等人也在此地建屋,才形成了一条里弄。当时,杭州市建设部门请他命名,此时正逢其母亲七十大寿,于是起名为“萱寿里”,此名字一直延用至今。如今寒柯堂虽然面目全非,但仍然藏在萱寿里这条小巷之中。

余绍宋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是长子,是母亲辛辛苦苦地把他和弟弟妹妹们抚养成人的,所以他对母亲十分孝顺。早年在北京做官时,不论多忙,每年一定要回衢州省亲。现在他在杭州有了自己的房子,于是接母亲来杭州居住。母亲褚太夫人,字雪倌,祖籍山东,出身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后来随夫余延秋来到衢州定居,不久在化龙巷生下余绍宋。

1933年,余绍宋接母亲来杭居住,每天陪侍母亲身旁,同时不忘挥笔书画。他作画时母亲常在旁观看,这是他很难得到的天伦之乐。他画了一个春夏秋冬四景的长卷,高34.5厘米、长1521.9厘米,历时一个多月,母亲时时在旁观看。他一生在外奔波,这是十分难得的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所以把它取名为《归砚楼娱亲图卷》,北京和杭州诸书画界朋友30余人为此卷题名,马一浮为题引首曰《莱衣散彩》。



信息来源《杭州月志》2016年第11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2024-11-15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2024-11-13
浙档精品丨萧山围垦记忆:是珍贵岁月,更是精神财富 2024-11-13
校史寻踪|清末浙江高等学堂之学风 ​——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1941年11月1日) 2024-11-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