靝香斋茶食号旧址 中山中路68号(老门牌108号)和河坊街88号,是一座五层西式楼房,这里就是靝香斋茶食号旧址,如今则已成为洋快餐麦当劳与同庆和堂中药店的经营场所。靝香斋茶食号旧址的建筑面积为135.6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0.054亩。 靝香斋茶食号旧址的老房东是马路对面的宓大昌烟号老板“宓德馀”,当年,靝香斋茶食号老板史三和等人是以3.15石大米的月租,租下此处房屋开店经商。 店名是一位律师取的 史三和(1886-1976)是宁波籍商人,他是靝香斋茶食号的主要创办人。今年 84岁的史永才是史三和的儿子,他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说:“早在晚清时期,我祖父就从宁波来到杭州,从事糕点制作和销售。早年,祖父是在仙林桥附近开设糕饼店。我父亲长大后,祖父没有将他留在自己的店内学生意,而是将他送入别人开的店铺当学徒,目的就是要他在严格的师徒制中更好地掌握糕点行业的传统手艺和经商方式。父亲满师后,祖父又手把手地传授史家制作糕点的各种诀窍。后来,我祖父因年迈返回宁波老家后,我父亲史三和已是糕点行业中的行家里手,他接手祖父开创的事业,并做得更加出色。” 史三和开创自己事业的第一步就走得相当漂亮,他相中清河坊四拐角的房屋,果断地在清河坊四拐角租房开设新店,后来的事实证明,选中这处黄金宝地是史三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清河坊马路拓宽之前,史三和等人开设的糕饼店并不叫“靝香斋”,房屋也不是西式楼房。1926年以后,清河坊一带拓展马路,沿街崛起不少西式建筑,史三和等人的糕饼店店铺才变成为西式五层楼房。史永才说:“我父亲的糕饼店迁入新建的五层楼后,有一个叫钱葆衡的律师为商店取了新的店名——‘靝香斋’,招牌挂出后,许多人都不认识这个‘靝’字,所以,这块招牌也就长期成为上门顾客的关注热点。”甚至到了2006年3月,还有一位叫李寿升的老杭州向新闻媒体诉说:“念念不忘‘靝香斋’。”之所以让李先生印象如此深刻,一个重要原因是店名中的“靝”字很特别(“靝”即“天”)。他说:“自己曾去过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不少地方,却从未见过有如此古怪的店名。” 据史永才介绍,靝香斋茶食号是史三和、李锦堂等人共同出资创办的,史三和是大股东,拥有75%的股份。 以传统工艺赢得市场 靝香斋茶食号之所以能成为杭州知名店家,主要靠传统工艺赢得市场的认可。老板兼经理的史三和是糕点业中的行家里手,既掌握食品制作的流程、诀窍,又熟悉食品市场的季节变换,所以能适时推出各种质优、味美的食品。 状元糕 史永才说:“每年初春,香客来杭,靝香斋茶食号推出的重点糕点是薄脆饼;立夏时节,推出薄荷糕、黄条糕、立夏饼;乞巧节,卖巧果;中秋节,推出各色月饼;重阳节,推出重阳糕;冬至来临,做桂花年糕。常年供应的糕点有状元糕、雪片糕、椒盐糕、麻糕等。” 油酥饺 靝香斋茶食号出售的各种糕饼,全是自己制作的。史永才说:“靝香斋茶食号在高银巷7号设立有糕点食品制作作坊,占地面积超过2亩。凡是‘靝香斋卖的食品,都是在这个大作坊中制作的。”老板史三和常常亲自到场指导,由于他熟悉各种糕点的传统制作工艺,所以能使“靝香斋”的糕点在许多方面都胜人一筹。史永才说:“我父亲注重制作工艺,还重视原料的选用,比如糕点中的馅子,别人用红绿丝(香泡皮切成),我们用玫瑰花;别人用胡桃肉,我们用山核桃肉。所以,我们的糕饼就要比别人更香。” 雪片糕 史永才还详细介绍了靝香斋制售油酥饺的盛况,这使笔者想起了俞平伯先生的散文《清河坊》。俞平伯在文中说:清河坊的油酥饺是朱自清(佩弦)“以诗作保证的,我所以时常去买来吃”。但是,俞平伯写《清河坊》这样的散文,深怕被他人误解为“广告文章”,所以不敢在文中直接指出制售油酥饺的店家名称。 香斋茶食号制作的糕点出名后,杭城不少沿街叫卖的小贩也都来“靝香斋”经销该店的糕饼。史永才说:“实际上,他们不仅每天在推销‘靝香斋’的糕点,也每天在为‘靝香斋’做广告,因为他们每天沿街叫卖的都是‘靝香斋的黄条糕’、‘靝香斋的薄脆饼’。‘靝香斋’的大名也就越叫越响了。当然,前提是‘靝香斋’制作的糕饼的确是质优、味美。” “靝香斋”不仅糕饼出名,制作的酱鸭、鱼干也有不小的名气。史永才说:“每年的月饼生意收场后,我们的作坊就开始制作酱鸭、鱼干,每年光是酱鸭就要卖掉4000只左右。”后来,还曾发生过“颐香斋”老板用高薪来聘请“靝香斋”制作酱鸭、鱼干的老师傅的事。 史永才说:“‘靝香斋’就是凭借自己的传统制作工艺,制作出了赢得市场青睐的各种糕点食品,从而使生意越来越兴旺。那时的货币是银洋、铜元,我店每天的营业款都是由隔壁的盈丰钱庄来收存,他们每天下午都要派出多名员工,用大竹匾抬走‘靝香斋’当天的营业款。这样的抬钱场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糕点食品的制作中,史三和一方面注重保持传统手工工艺的特色,一方面也不完全排斥机器,他曾专程去上海冠生园等几家大厂参观,不久,“靝香斋”就成 了杭城食品行业中第一家引进磨粉机等电动设备的店家。 父子接连遭遇大敲诈 1937年,日寇接连制造“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史三和预感到杭州将有危险,便于当年8月将妻子、儿子全部送回宁波老家。史三和自己则再次返回杭州,处理店中事务。12月23日,杭城内的国民党军警已经全部撤离,史三和也是在 这天告别已经关了店门的“靝香斋”,一早坐车匆匆离开杭城。史永才说:“我父亲所坐的火车开过钱江大桥不久,桥就炸了。” 一年后,史三和获悉杭城局势有所稳定,便约上几个伙伴坐船去舟山,又从舟山坐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坐火车回到杭州。1939年,靝香斋茶食号复业。随后,史三和的妻子、儿子也陆续返回杭州。1943年,靝香斋茶食号的生意开始进入兴旺期,这年,史三和的儿子史永才与杭州陈元昌蜜饯店老板的女儿陈莉芳结为夫妻。但是,就在日子过得比较顺畅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打乱了史家生活。 清河坊 1944年的一天,几个日伪军警来到靝香斋茶食号,把史三和抓走了。当时,史永才已获得“药剂生证书”,并在华德药房担任配药间副主任,闻讯后匆匆赶回家。史永才经四处打听后才知道,父亲被关押在吉祥巷内的看守所,罪名是“囤积居奇”。史永才说:“做糕点食品的企业,当然要备足面粉、大米、糖,我父亲尤其重视原料的储备,‘靝香斋’栈房内的面粉、大米、糖,常常是从地板一直堆积到楼板,从来就没有缺少原料的时候,个别糕饼店临时原料不够,也常常会来我们店借用原料。所以,‘囤积居奇’的罪名,完全是捏造的。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一事件的发生,其中也有同行嫉妒的因素,是同行中的人向日伪政府举报,导致我父亲被抓。” 为了解救史三和,史家动用了所有关系。史永才说:“其实,办案的汉奸也是 想借此机会大大敲诈我们一番。”史永才的妻子陈莉芳说:“那时,我们是用面粉袋装钞票,送进看守所,花费了大量精力财力,总算将父亲保释了出来。” 史三和是被抬出看守所的。史永才说:“他当时已经奄奄一息,在里面遭受了残酷的拷打。”随后,史三和被送进医院救治。靝香斋茶食号少了经理,史永才也就无法再去华德药房工作,便留在“靝香斋”开始接手“靝香斋”的经营工作。 抗战胜利后,本以为日后的生意会做得更加顺利,但是,敲诈的事还是接踵而来。1947年中秋节前,由于生意兴旺,“靝香斋”的员工临时将一块门板搭在店门口堆放月饼。后来,来了一个警官,将传唤证留在了店内。史永才从商会开会回来后,看到了这张传唤证,便去了靴儿河下的警察局,哪知警察并不询问,就直接将他关押起来。 史永才一去不归,妻子陈莉芳前往打听,才知道丈夫已经被关押。陈莉芳说:“那时,纸印的钞票已经不值钱了,所以,这次送进去的面粉袋里已不是钞票,而是火腿等高档食品。”人很快就放回来了,但是,警察局又放出风声要拆“靝香斋”位于清河坊拐角处的房屋。史家知道,这又是敲竹杠的声音,只得再次送去大 量高档食品,才使事态平息了下来。杭州解放前夕,“靝香斋”又常常遭到国民党散兵游勇的强抢硬要。史永才诙谐地说:“这些都应该属于小敲诈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靝香斋茶食号才彻底告别了被敲诈的日子。 老字号“靝香斋”的店名消失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靝香斋茶食号”的店名是被“依群茶叶商店”的招牌所取代。“文革”结束后,在恢复老字号的呼声中,靝香斋茶食号旧址曾再度亮出“靝香斋”的招牌,但是,经营状况却并不理想。2006年9月,靝香斋茶食号旧址变身为洋快餐“麦当劳”的店铺与同庆和堂的药铺。史永才说:“恢复老字号,不能只是恢复老店名,关键是要恢复老字号的传统工艺,传承老字号的优良文化。当年‘靝香斋’出名,靠的就是自己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遗憾的是如今这些制作工艺大都已经失传了。” 文章原名《靝香斋茶食号——中山中路68号》 |